监听帝国和它的泄密者--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监听帝国和它的泄密者

2013年06月19日14:1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洛杉矶街头,已经有人为斯诺登画像,并题为“钢铁之士”

  德国柏林街头的一名青年,身穿对经济危机不满的T恤,手举“斯诺登就是英雄”的牌子

  2013年6月10日,英国《卫报》在一个名叫爱德华·斯诺登的美国人的授权下,公布了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专访。这段只有12分钟的视频一经发布,立刻震动了全世界。在这段视频中,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能截获几乎任何通信数据。凭借这样的能力,大部分通信数据都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如果我希望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或你妻子的手机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获的数据。我可以获得你的电子邮件、密码、通话记录和信用卡信息。”

  斯诺登所说的这个基础系统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如果不是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主动爆料,大部分美国人不会知道这个项目,也不会知道他们可能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

  A

  精心策划的泄密

  6月5日,英国《卫报》披露了“棱镜”项目;6月6日,《华盛顿邮报》称,美国通过微软、谷歌等九大网络巨头监控美国公民;6月9日,泄密者斯诺登公开身份

  今年5月20日,一名美国男子登上了一趟飞往香港的航班。就在三个星期前,在夏威夷的办公室,这名美国男子拷贝完最后一批资料后对上司说,要休假“几周”治疗癫痫病。收拾好行李,他对女友说“会离开几个星期”。5月21日,这名美国人抵达了香港。

  在抵达香港之后,这名男子入住了位于尖沙咀的美丽华酒店(The Mira Hotel)。自从进入酒店之后,他开始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在房门口摆了一排枕头以预防被窃听;输入密码时,用红布盖住头和笔记本电脑,以防被隐秘摄像机探测到;吃饭也在房间里,尽量避免外出。

  尽管在外人看来,这名美国男子好像有妄想症,但他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担心。在美国安全部门工作了近十年的他,深知美国最庞大和最秘密的监视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的能力,美国当局的高科技能很容易查得到关于他的线索。这名美国男子,就是爱德华·斯诺登。他此行到香港,就是为向全世界爆料。

  6月一到,斯诺登就把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诉媒体发表的时间。按照斯诺登预定的计划,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一天之后,美国《华盛顿邮报》在6月6日的报道中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一时间,世界舆论哗然。

  在秘密披露五天之后,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主动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在《卫报》对他进行采访的视频里,斯诺登戴着半框眼镜,面容消瘦,神情略微有点不自然,但几秒钟后,他便恢复了常态。斯诺登说,过去四年,他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军事承包商工作,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安全局的秘密项目。发布秘密文件到公布个人身份,每一步都在斯诺登的计划之内。

  “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他们就可以用这个项目仔细调查你过去的所有决定,审查所有跟你交谈过的朋友。一旦你连上网络,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斯诺登在访问中这样表达了自己之所以要公布这个秘密的原因。

  B

  奥巴马的尴尬

  如果坚持“棱镜”项目,那么个人自由的主张者们将会远离奥巴马;如果修改美国国内安全政策,一旦发生新的恐怖事件,奥巴马同样会陷入被动

  6月12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副局长迈克尔·莫雷尔突然提交了辞呈,这离“棱镜”项目的曝光整整一周时间。虽然白宫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还是有消息称莫雷尔的辞职与“棱镜”项目被泄露以及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事件有关。美国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奥巴马政府再次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今年6月17日,G8峰会将在英国举行。此次赴会的奥巴马,除了要讨论G8国家的经济政策之外,还肩负着向其欧洲盟国解释“棱镜”计划的任务。“棱镜门”已经对美国的主要外交关系形成了冲击。事件曝光后,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均向美国发出了质询。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致信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希望美国方面能就这一项目“可能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做出说明。雷丁希望霍尔德在14日双方于都柏林会谈时就欧盟的有关忧虑做出答复,并表示将根据答复来评估跨大西洋关系。

  2001年,以反恐为名,布什授权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绕过国会授权对美国公民和其他生活在美国的人进行无证窃听,并以此为核心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2006年和2010年,美国国会两次对该法案的核心条款进行延期。然而,随着本·拉丹被击毙,关于修改《美国爱国者法案》的呼声也在不断提高。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爱国者法案》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威胁到了个人自由。

  “棱镜”项目曝光后,从奥巴马到国家安全局,都为之进行了强力辩护。然而,面对民意的明显分化,奥巴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坚持“棱镜”项目的合法性,那么个人自由的主张者们有可能远离奥巴马;如果借此契机开始修改以《美国爱国者法案》为代表的美国国内安全政策,一旦发生新的恐怖事件,奥巴马同样会陷入被动。

  C

  “斯诺登效应”

  美国媒体相继爆出猛料,说明“棱镜”项目只是美国政府庞大的监听系统的冰山一角。“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在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棱镜”项目之后,美国的各大媒体掀起了曝光政府监视计划的高潮。《华盛顿邮报》、彭博新闻社相继爆出猛料,说明“棱镜”项目只是美国政府庞大的监听系统的冰山一角。“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美国犹他州南部的盐湖城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处数据中心的所在地,美国最昂贵的秘密之一也隐藏在这里。据美国《星岛日报》16日爆料称,在这个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里,安放着“棱镜”项目的主服务器。这里的计算机能够储存至少50亿千兆字节的数据,单是冷却服务器消耗的能源每年就要耗资4000万美元,而整个“棱镜”项目耗资约20亿美元。

  威廉·宾尼以前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密码数学分析师,根据他的分析,犹他州那些服务器的容量大得足以储存未来100年整个人类的电子信息。

  6月1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继续爆料称,“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STELLARWIND)监视计划。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MAINWAY)、“码头”(MARINA)和“核子”(NUCLEON),这些都只是项目的代号。在“反恐”的名义下,小布什和继任者奥巴马不断扩充着这些监视项目的内涵及范围。

  在“棱镜”项目曝光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7日曾辩称:“没有人监听你电话通话的内容,政府所做的仅仅是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然后从中找出有‘恐怖主义嫌疑’的通话。”但《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直接指出,“核子”项目就是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的。

  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主干道”项目负责监视电话信息,包括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但不会窃听通话内容。

  相对于“主干道”和“码头”,“核子”和“棱镜”则是两个“规模小得多”的项目。“核子”项目主要用来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由斯诺登最先捅出来的“棱镜”项目,则是用于监视互联网,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Skype、YouTube以及苹果等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

  D

  个人隐私之忧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项目直接收集民众的电邮、聊天记录、通话信息等,普通人的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倾向、商业谈判机密甚至婚外情都暴露在情报部门的眼皮底下

  美国前中情局长彼得雷乌斯曾经举了个例子来形容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分析能力。他说:“这里有人刚买了东西,那里有人刚打了一个电话,表面上两者可能没什么关系,但通过情报部门的‘大数据’的分析,就可能发现这里涉及海关与移民问题,两者是有联系的。”彼得雷乌斯说,中情局和情报界的同仁们必须学会在‘大数据’的汪洋大海中“游泳”。

  然而讽刺的是,彼得雷乌斯本人也成了个人隐私被侵犯的受害者。就FBI进行的针对彼得雷乌斯的调查而言,起因是一位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吉尔·凯莉,在2012年6月收到了6封匿名电子邮件的威胁。FBI坦帕市办事处的调查小组,在咨询检察部门之后,决定就这起网络骚扰事件展开调查。该调查却引出了一连串当初未曾预料到的后果——彼得雷乌斯跟情妇的丑闻被发现,最终导致彼得雷乌斯下台。

  美国民众因为“棱镜”项目的曝光而变得更加不安:自己日常起居的一切过程,都可能被无数双眼睛审查、监视。有关法律在情报部门面前等于一纸空文——从书信到电话、手机、互联网,几乎没有一种通讯方式是安全的;“棱镜门”曝光后,美国政府和情报部门还承认确有其事。

  “棱镜”项目的执行者——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帝国也备受抨击和质疑。61岁的基思·亚历山大从2005年以来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首长,他是这个情报机构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局长。另外,亚历山大还执掌美国网络司令部,这是他在2010年参与创建的一个机构,其职能是负责美国在网络空间的进攻和防御行动。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亚历山大比其他任何美国官员都更了解网络威胁。

  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国家安全局经历了其历史上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从帮助发现本·拉丹藏匿场所的手机通话跟踪,到唤起全国范围对网络安全的关注。他对奥巴马政府最近推出的一系列网络政策指令的制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局耗资20亿美元在犹他州建造数据中心一事,也是亚历山大主导的。这项工程激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安全局庞大窃听能力的担忧。

  上文提到的威廉·宾尼在2012年就曾指控,国家安全局在犹他州兴建这一设施是为了收集几乎每一个美国人的数据,包括私人电子邮件、手机通话和谷歌网搜索记录。当不同的数据流被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后,例如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与信用卡购物、或使用电子收费系统的数据相匹配,情报分析师能获得一个人生活的不同侧面。

  E

  斯诺登何去何从?

  让斯诺登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家人,他说:“我唯一担心的是(这件事)对家人构成不利影响,我不能再帮助他们,这让我难以入睡。”

  有人说,斯诺登和将美国外交密件交给维基解密的士兵曼宁一样,是卑鄙的告密者;也有人说,他将美国政府伸向民众的“黑手”公之于众,是不折不扣的英雄。无论公众对斯诺登的评价如何,有了曼宁被捕的前车之鉴,斯诺登显然做了更聪明的打算。斯诺登躲在香港,并申请了政治避难,美国政府暂时还抓不到他。

  然而,另外一位间谍对斯诺登的未来却并不是很看好。1977年,克里斯托弗·博伊斯因为涉嫌向前苏联出售美国秘密情报,而被判40年监禁。2003年,博伊斯获释出狱。6月14日,他在接受CNN专访说:“我认为斯诺登现在肯定很害怕,因为美国政府正在竭尽全力抓捕他。如果被美国政府抓到,他肯定会面临严重的惩罚。我现在都能想象到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靠酒精度日了。还有什么样的状况比斯诺登现在面临的更加糟糕呢?即使不会被抓到,斯诺登也将永远不能返回故土了。”

  在卫报网站公开的斯诺登专访视频中,他说:“我已经不期望再回美国,准备寻求在任何一个有着言论自由和拥有广泛隐私权的国家避难,最理想国家是冰岛。”

  面对外界对自己的两极分化的评价,斯诺登说:“我既不是叛徒,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美国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斯诺登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访问时表示,他来香港并非要逃避审判,而是要揭发罪行。他说,自己在香港没有犯法,没有理由怀疑香港的法律制度,他打算让香港法庭和香港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赵鹏·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