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看美国--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国知识分子看美国

2013年06月15日12:10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1872年,在中国首位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推动下,清廷选派百名幼童赴美学习“西人擅长之技”,以图自强。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一批批中国知识分子来到这片北美大陆。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美国在他们眼里是怎样的形象?本报记者以胡适、费孝通、资中筠三位知识分子为主要切入点,综合多本相关书籍文章,呈现不同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观察概貌。
胡适的赞扬:要大彻大悟承认我们百不如人
从1909年至l940年的“庚款留学”,让一批批中国人有了进入美国大学深造的机会。比起赴美幼童的忐忑,他们对这片大陆的向往要多于恐惧。
1910年,来自落后中国的少年胡适,以一名庚款留学生的身份抵达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开始了与美国的不解之缘,此后他还将在中年担任8年驻美国大使;在1949年,他还将开始10年的旅美生涯。这或许与美国给他极佳的初次印象有关:“途中极蒙学界欢迎,每至一城,可不费一钱而得周游全市。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慕。”
作为一个旧时文人,初到美国的胡适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日记中记述连续几天听讲《马太福音》,并开讨论会,差点决心做基督教徒。不过,冷静下来后,胡适又发现他们用“感情的手段俘虏青年人”,放弃了这个念头。胡适在日记里记录了一次观看婚礼的故事:“此邦婚礼,或于男女父母家中行之,或于牧师家中行之,或于里正家中行之。其在教堂中行之者,大率皆富家,仪式最繁丽。吾友维廉斯女士知余未尝见西方婚礼。”回国之后,他也将与母亲指定的妻子江冬秀进行一场新式婚礼。
去国数年,原本少年老成的胡适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在这个地方,似乎无一事一物不能由人类智力做得成的。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眼光的传染,数年之间,就逐渐治疗了我少年老成的态度。”这可以从他看足球赛时,从鄙夷到欣然跟着起哄的转变中得到印证。
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及留学期间亲历的两次大选,则直接激发了后来胡适对美国政治的兴趣。抵达美国半年后,胡适读到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而在前一天,他又刚读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这两个经典政治文本给胡适留下了深刻印象,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昨日读美国独立檄文,细细读之,觉一字一句皆扪之有棱,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词严,真千古之至文。吾国陈(陈琳)、骆(骆宾王)何足语此!”
1912年是美国大选年,胡适将老罗斯福作为支持对象。“在1912年全年,我跑来跑去,都佩戴一枚象征支持罗斯福的大角野牛像的襟章。”4年之后,他又戴上了支持威尔逊的襟章。
胡适在美国参加了多次政治集会,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12年罗斯福被刺之后的集会。“好多教授也参加了。令我惊奇的却是此次大会的主席,竟是本校史密斯大楼的管楼工人。”胡适称,这种由一位工友所主持的大会的民主精神,“实在令我神往之至”。
1915年,胡适从康奈尔大学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这一年发生了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五马路大游行。胡适目睹了许多名人参加此次游行。他的老师杜威也在人群中,并当众演说。“这一件由教授们直接参加当时实际政治的事例,给我的影响亦至为深刻。”
美国研究专家袁明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这些初次踏上美国土地的中国青年学子,面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开放、竞争的社会,心情复杂而感慨不已,往往会对自己的祖国心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叹。《胡适自选集》有《请大家来照照镜子》一文,胡适在文中列举了中美存在的诸多差距,并认为第一要务是进行心理建设:要肯认错要大彻大悟地承认我们自己百不如人。
这一时期的留美知识分子坚信“科学救国”,回国后,他们也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这其中有茅以升、竺可桢、梁思成、钱学森等一批人。与胡适一道师从杜威的陶行知,回国后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南京晓庄进行乡村建设。在中国北方的定县,留美归来的晏阳初也在进行他的乡村实验,时称“南陶北晏”。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仔细研究了这一段历史后指出:“这段史实的重要性在于:真正的科学主义精神和科学人生观不是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而是中国留学生自己从外国输入的。”
费孝通的判断:美国的“骨骼”在乡村
二战时,中美两国结成同盟,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兴趣越来越浓。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其《初访美国》一书中提到了这种社会舆论:“现在中国一提起美国,真像是西方极乐世界。从美国回来没有发财,似乎是件奇事。”
1944年至1945年,费孝通到访美国,美国的物质繁荣带给了他很大的冲击。可这在费孝通看来,属于“皮肤和肌肉”,美国的“骨骼”则是工业尚未发达时,在殖民地开拓时代的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他说:“我们要认识美国,不在它外表的耸天高楼,而是在它早年的乡村里。”袁明分析说,美国早年的乡村,孕育了独特的美国精神,它哺育了美国两百年,造成了今天这个超级大国。而美国早年的乡村,又联结着欧洲大陆上的文明碎片。中国人要真正懂美国,可能需要迈出比托克维尔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园。
费孝通追溯了美国的历史,并认为这是一部“不靠祖宗余荫,靠自己,不买账,拼命、刻苦创造出来的记录”,是“从贫穷中自己打出来的天下”。
费孝通眼里的美国并不全然完美。与胡适一味讴歌美国技术进步对工业化大生产的积极意义不同,费孝通担忧,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人附属于及其”。他更担心民主有被资本和财富劫持的危险。美国文化一心向前看,不尊重老人、不敬畏天命也不是他所能完全认同的,即便如此,他仍对美国满怀信心。因为美国人“眼睛望着上帝”,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点,“肯不惮其烦地想在人间创造天堂”。
对美国的观察分析后,费孝通看到了它存在对外扩张的社会心理。在大英帝国成为过往的时候,强大的美国凭借“年轻的文化,配上无比的强力,毕竟不是件太可以放心的事。何况,若是拓殖的心理没有修改,他再度的扩张,是否是世界的幸福呢?……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300年前的北美了,没有文化的真空区了。若是按照18、19世纪的老方法去扩展的话,说不定会遇着很大的阻力,把人类在封建制度所解放出来的力量消磨在无谓的争斗之中。”而战后美国在远东、中东、拉丁美洲的困境也足以证明这段话的预见性。
资中筠的解答:“美国何以兴”的最主要原因是人才优势
建国之后,因为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从“友邦”变为“中国人民的死敌”,这也直接影响了知识分子对美国的看法,包括费孝通、潘光旦等人,都曾公开批评过“美帝国主义”。当时的一篇文章,描述过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一般地讲,除了少数进步的人以外,美国人是在民智未开的情况之中。他们的生活目标是空虚的,他们不问生活的意义何在。”
政治环境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善,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国门,西风东来,“美国学”成为热门的新学科,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进美国。著名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已由“西人擅长之技”而扩展到美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法律诸多方面。
本世纪初,资中筠与陈乐民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资中筠主笔了书的第一部分《20世纪——美国世纪?》,以美国“在自由竞争与追求平等的悖论中摆动”为主线,论述了20世纪的美国兴衰沉浮的历史。
资中筠归纳美国社会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强调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重视机会、权利的均等而不顾结果的不平等。如果只沿着这条线发展下去,必然使美国变成弱肉强食的国家。但美国的发展还存在另外一条主线——改良主义,即同情弱势群体,倾向平等和实行福利政策,主张有限的政府干预。20世纪的美国一直在这两端之间摆动、调整,实行渐进的改良,使社会朝着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了暴力和无序的政权更替,也避免了“与传统思想决裂”的过程。因此,美国能够在原有的政体和人文传统的框架内不断更新。这便是美国在20世纪得以兴盛的秘诀。这一观点回应了胡适在上世纪20年代观察美国时的论述:“美国不会有社会革命,因为美国天天在社会进步之中,这种革命是渐进的。”
当《大国兴衰》一书使得“美国衰落论”风行时,资中筠不以为然,她认为美国的潜力远未发挥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优势。她在《战后美国外交史》中写道:“美国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优势仍将是他国所不能及的一大强项。美国是移民国家,他们出生、成长的‘赔钱’阶段是由别国支付,而把最富创造性的年华和辛勤劳动贡献给建设美国。不仅是在立国初期和‘拓边’时期如此,这一过程贯穿于每个历史时期,至今方兴未艾。”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