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4米、高2米的巨型油画作品——《公车上书》,再现100多年前的历史情景。
升级改造后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迎来大批学生游客。
以梁启超54岁时在天津饮冰室办公留影为原型制作的真人蜡像。
梁启超故居1996年11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声援五四运动的电文手稿。
美丽富饶的新会,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的梁启超。2013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家乡新会举行一系列活动以示纪念。
【探访】 1500万升级改造: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邀你参观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升级改造包括纪念馆重新装修布展以及周边的配套工程建设。作为今年新会区的重点项目,该工程从2011年6月份开始动工,包括了茶坑村口的“梁启超故居”牌匾、绿化装饰的约700米人行小径、大小停车场的翻新和加建、约270米直通景区的新建公路、内外鱼塘的通渠工程、新建的纪念广场以及梁启超纪念馆的重新装修布展等,总投入资金1500万元。
【专家点评】
此次梁启超故居的升级改造工程耗资巨大,看得出政府对于塑造梁启超故居文化品牌非常重视,这对于故居的保护和开发,提升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有志于研究梁启超思想和文化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很好的阵地。
——广东新会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林德贤
5月19日,升级改造后的梁启超纪念馆向游客开放,丰富的布展手法让人耳目一新,梁启超故里文化游活动同日启动,我们不妨走进茶坑村去看看。
村口大路边的茶坑村牌坊,一旁新立了一块“梁启超故居”牌匾。沿着崭新的村道步行七八分钟,一座修建在水塘之上的纪念广场映入眼帘,梁启超纪念馆的正门改造后移到了广场的正对面,600多平方米的广场配有围栏、石凳,树木成荫,游客流连;向纪念馆望去,馆内广场正中的梁启超全身铜像静静矗立,一身西装革履的梁启超两眼平视远方,身后青山一片,山上凌云塔高耸云间……
铜像一旁是两层仿古建筑,前部是意大利建筑风格,与梁启超晚年居所饮冰室的建筑风格相似——2001年建成的梁启超纪念馆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莫泊治所设计,再次布展可谓力求精致,一改以往纪念馆内满是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枯燥,铜像、石刻诗词、油画、真人蜡像等等错落布置,加上光线和声音配合,力求让馆内的内容更生动吸引;纪念馆本身是西式设计,馆内则用中式布展,称得上是中西合璧,也符合梁公学贯中西的学识。
总而介绍,馆内设7个专题,分别为:梁启超的少年时代、政治活动、办报活动、学术成就、书法艺术、家教艺术、成果展示;融汇了梁启超思想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培育子女爱国、成才的家教理念,对国学、文化的贡献,对教育的贡献等,全面客观加以体现,不吹捧、不拔高,代表了国家目前对梁启超文化认同的主潮流。
仔细参观,步入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梁启超的新铸铜像,石墙背景配有节选的梁公著名诗作《少年中国说》和《爱国歌》;大厅右侧的录像厅,反复播放一段19分钟的梁启超纪录片,游客来此参观先行观看,可以大体了解梁公生平。
一楼展厅,以梁启超生平的大事记为主,其中一幅宽4米、高2米的巨型油画作品——《公车上书》,以写实手法再现100多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爱国变革运动的历史场面。
二楼展厅中,提笔静坐书桌前的梁启超真人蜡像最为引人注目,梁公托着腮帮若有所思,原型是其54岁时的留影。凭此旧照,馆方专门联系了天津“泥人张”加以设计,还原出当时梁启超在天津饮冰室办公的情形。
早在1996年,梁启超故居便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次故居的升级改造,既反映出茶坑村质朴的风貌,更通过配套设施将梁启超的名人品牌树立起来,加深社会对他学术、思想、教育等方面成就的认识,吸引游客打响新会‘启超故里’的旅游牌。
【纪念】
纪念大会、梁启超故里文化周今日同步启动
今日上午9时,新会人民会堂举行纪念梁启超诞辰140周年大会暨梁启超故里文化周启动仪式,梁思礼院士将领衔梁启超的亲属代表出席,并将由一名亲属代表发表讲话。在文艺表演环节,将有舞蹈《少年中国》、《祖国不会忘记》、粤曲《梁启超上京》以及配乐诗朗诵《您的中国梦》。
此外,纪念活动还有:纪念梁启超诞辰140周年全省书法作品大赛、纪念梁启超诞辰140周年全球楹联大赛、梁启超故里文化游活动、“梁启超在我心中”中学生演讲会、拍摄《梁启超》专题片、出版《梁启超诞辰140周年邮票纪念册》和发行纪念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启超思想学术研讨论文集》等。
【研讨】 梁启超的“中国梦”:爱国是其思想精粹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爱国”是梁启超最可贵的思想精粹之一,他提出的“爱国如家”的主张,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子女,而且对当时许多人都起到了教化作用。遭逢乱世的梁启超认识到,世界的竞争,首先是国家的竞争,中国弱小,就在于国民利己主义和独善其身,没有国民团体和爱国意识,中国要团结起来,就必须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之际,我们发现,梁启超正以不同的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他在百余年前思考过的许多问题,正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他所得到的答案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都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跨越时空,与梁启超相遇,对话现代国家建构以及社会转型,新会区在系列纪念活动设下重头戏:分别就梁启超的“社会思想”和“法治思想”举办学术研讨会。
第一场 梁启超社会思想与当今社会管理研讨会◎6月15日上午
该研讨会将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和新会区人民政府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主要是探讨梁启超社会思想对当今社会管理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参加人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50人,华南农业大学领导,市、区领导,梁启超亲属,文化界人士,有关部门领导,四市三区宣传部领导,新会各镇街区宣传委员等共190人。
研讨会结束后,将收集整理发言材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启超思想学术研讨论文集》(暂定)。
第二场 梁启超法治思想研讨会◎6月14日下午
该研讨会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新会区人民政府承办,研讨学习梁启超爱国、变革、图强、进取等精神,提炼出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大业。通过深挖梁启超法治精神,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为地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参加人员: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等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梁启超亲属,新会各镇街区和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法院系统干部等约120人。
■梁启超名言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10.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荣耀】
“梁新会”建设文化名城的“王牌”
近代史上,有许多人物生前便和他故乡的地名连在一起,成为全国通行的名词,“梁新会”就与“康南海”齐名;被这样称呼,一是被称呼者是出自该地的名人,二是当时该地没有与他齐名或名声更大且又与他同姓的名人存在。梁启超,从新会茶坑村走出去的“中国极南之一岛民”,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空里,成为新会建设文化名城的“王牌”。
梁公的少年中国梦辉耀华夏百年,富强中华者焉有不读梁启超?研究梁启超,不仅在追忆一位学子巨人,也是在细读一本百科全书。华夏大地,昔人已乘黄鹤去,但那从北到南的雕塑和纪念馆,以及前前后后参观瞻仰的人群和纪念文章,随处都能看到梁启超飘逸的身影。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同时,他又是杰出的宣传鼓动家,是我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他主编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他的文字,唤醒一代又一代青年,使之走上救国之路。他的“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著,使袁世凯的“帝制”与张勋的“复辟”一一烟消云散。
梁启超在文化学术界贡献卓越。他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在散文领域确立了新文体,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民国九年初,他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一生著述浩繁,不下一千四万言,其中有《饮冰室文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等。
然而,在外驰骋一生的梁启超,留给家乡的印记并不多。最荣耀的,是故居正厅门楣上方悬挂的一块蓝底牌匾:牌匾周边雕有祥云图案,匾内书有“司法总长参政院参政、一等嘉禾章中卿衔少卿”的大字。这块牌匾,是民国四年(1915年)梁启超回乡为其父庆寿时,为自己立的。抗日战争期间,当侵华日军来到新会,得知茶坑村为梁启超的家乡时,扫荡队伍绕道而过,对茶坑村秋毫无犯,该牌匾被茶坑村民称为“护村符”。
梁启超及其后人,以家乡新会为荣,家乡人更视他们为骄傲。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变革和不断进取精神、科学和务实精神已成为新会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尤其在凝聚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之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梁启超的名人效应,在“文化大省”、“文化名市”、“文化名城”建设中将更加突出,梁启超的巨大效应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新会文化名城建设的“王牌”,新会坚持隆重举办纪念梁启超诞辰活动也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一生,集报人、学者、政治家、改良主义者于一身。光学者一项,便有哲学、史学、文学、政治、法学、新闻学、社会学、佛学等门类,荦荦大观。他虽然只活了57岁,但少为神童、长为贤达、终为哲人,一辈子都保持有活泼的灵魂、超凡的精力、绝顶的智慧。
撰文:杨兴乐 林楹庆
摄影:杨兴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