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图从上至下依次为:
电影博物馆4楼的电影人物墙。
《乌鸦与麻雀》拍摄场景再现。
1946年制造的ARRI FLEX35ⅡB电影摄影机,曾经用于《聂耳》等影片拍摄。
影星周璇弹唱《天涯歌女》的钢琴。
《马路天使》开场的拍摄场景再现。
均 蒋迪雯 摄
电影节期间,上海市民将又添一处极具城市特色的文化场馆去处——位于漕溪北路595号的上海电影博物馆17日起将正式对外运营。昨天举行的媒体开放日中,博物馆1.5万平方米的四层展陈空间首度完全开放。除了在试运营期间已先声夺人的一楼4D艺术影厅、二楼“电影工场”等侧重互动的区域,三楼、四楼展区中,首批3000多件展品涵盖从电影人、电影场景到电影放映,从拍摄器材、剧本手稿到道具、服装等电影艺术各环节,令人目不暇接。展品背后的故事各有精彩,全程参与布展的上影集团生产技术部主任朱觉向读者重点推荐几件不容错过的“宝贝”。
宝贝一:晏仲芳发明的电影特效闪电灯
走进博物馆大门,观众不妨抬头一看,入口设计十分特别。摄影机、麦克风、乐器、飞机模型等电影摄制过程中所需的器材和道具被悬空于穹顶,其中还包括《南征北战》中使用的吉普车、《城南旧事》中使用的风琴等道具原物。在大屏幕播放短片的同时,这些道具都会“动”起来,仿佛《玩具总动员》中夜幕低沉后的玩具世界有了自己的生命力,灯光和投影效果会讲完这个故事——让这些道具和器材活起来的都是电影人。
在一楼展区“荣誉殿堂”,还有一件不容错过的展品——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光源高级工程师晏仲芳发明的lightning特效闪电灯。这项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电影人的发明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世界电影拍摄,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等大片都使用了晏仲芳发明的这一特效闪电灯进行拍摄。1996年,晏仲芳被授予第68届奥斯卡电影技术奖,是中国电影的唯一一人。朱觉说,可惜的是,晏仲芳的发明原型灯已经佚失,目前展出的是专人特意从美国运回的尚在服役中的灯具。
上海电影技术在中国电影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水平。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宽银幕片、第一部立体声影片、第一部立体影片都诞生在上海。上海电影技术工作者自行研制的摄影机、录音机、还音机、照明灯具、特技和烟火器材、光学印片机、洗片机、放映机、电影胶片,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影行业中。三楼“历史长河”展区中,有一件1971年制造的新闻电影摄影灯,它曾用于拍摄尼克松访华纪录片,就是上海电影工作者自行研制的,“在国外电视画面中能看到这样的灯,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有?”
宝贝二:《大闹天宫》分镜头画面台本
在三楼“历史长河”展区,译制片、科教片、美术片等上海电影的丰富片种都得到展示。其中,“动画长廊”的镇馆之宝——《大闹天宫》分镜头画面台本和人物设计手稿均为万籁鸣兄弟、张光宇等中国动画界泰斗人物的原件。朱觉说,《大闹天宫》原画设计师之一、已经年近八十的严定宪老先生参观这一展区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展示墙上,一幅拍摄于1962年的照片十分有趣,时年26岁的严定宪对着镜子琢磨孙悟空的特定动作,抓耳挠腮之际被永久定格。在“动画长廊”中,为增强与小观众的互动性,所有展柜都被设计为可以拉出的抽屉式矮柜。每一个被拉出的抽屉都藏着一份惊喜,记者看到,其中一幅《金色的海螺》画面原稿,细看竟是剪纸剪出。“谁能想到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电影人的手艺活可以精巧至此?”
朱觉介绍,博物馆的布展不仅希望让电影人认同,更希望得到市民的认可,因而布展上尽可能利用各种元素和手段让观众进入电影世界。在三楼的“译制经典”区有一项名为“语言的跳跃”的展陈内容,观众只需踩一下地面就能让《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从普通话、英语一直讲到上海话。
宝贝三:28部上世纪40年代剧本原稿
在四楼“大师风采”展区,14位上海电影大师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被雕塑作品重现:《渡江侦察记》中,汤晓丹为孙道临说戏;两位影后蝴蝶、阮玲玉的最后一次会面,桌上还散落着粉饼、香水……更多大师生前曾经使用的物品讲述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周璇在百代唱片公司演唱时伴奏所用的钢琴,耳边 《四季歌》歌声袅袅;谢晋穿过的外套和导演马甲,记录《芙蓉镇》从剧本策划到上映宣传的整套文件资料;孙道临最常穿的白色西装,陪伴他30年的 “老坦克”,“我骑着这辆车从武康路去上影厂拍片”……
三楼入口的“梦之船”展区,观众仰头可通过大型U型屏播放的短片感受电影艺术漂洋来到中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俯首可看到28部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的上海各制片厂剧本原稿。其中既有现实题材作品,也不乏商业娱乐片,显现上海电影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28部作品中,有一部因中途夭折而显得特别——剧作家陈白尘写于1947年的《天官赐福》,辛辣讽刺国民党“劫收”丑剧的这一剧本虽已标上“昆仑制片厂”,但因未能通过当局审查而最终未被搬上银幕,剧本则在上影库房保存至今。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