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弘济桥(九州风物)--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邯郸弘济桥(九州风物)

2013年06月10日04: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古代,邯郸是我国五大古城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上海、天津,邯郸在当时可以和长安、洛阳、扬州、淮安并列。邯郸因为古老,境内保留有大量历史遗存。上溯到80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它比仰韶文化还早,下至抗日战争时期的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遗址,其间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可以说,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它既是战国七雄的北方霸主赵国的国都,是一系列古代成语故事的发祥地,又是曹操的魏国首都邺城的所在,还是隋炀帝开筑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畔的重要码头,还是宋朝时期的陪都,叫大名府,当时大名府人口多达百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现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邯郸境内西部太行山麓有响堂山石窟,它可以和莫高、龙门、云冈、麦积山并列为我国五大佛窟艺术。邯郸永年县的广府城至今奇迹般地保存有一座完好的明代小城城墙,周长达9里……总之,18个“国保”和大量“省保”单位形成了邯郸蔚为大观的历史文化景观。

  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我在邯郸市永年县看到了一座宛如赵州桥的姊妹桥。它叫弘济桥。此桥已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滏阳河上大约1400年。前几年,在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居然还在通行走车,状态极佳,相当完好,神气十足,令人赞叹和叫绝。

  对赵县洨河上的永济桥,俗称赵州桥,茅以升先生在1962年《人民日报》上有过描写。他在一篇叫《中国石拱桥》的散文里对它重点介绍过,现在此文已进入了初中语文教科书,所以赵州桥非常有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邯郸的弘济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永济桥和弘济桥,不光名字相近,连年代、外形、风格、结构、功能,都几乎一模一样,堪称“姊妹花”,唯一的区别,只是弘济桥略小,它长48.9米,而赵州桥是50.82米;其次赵州桥的两肩上有四个小券,又称腹拱,而弘济桥的两肩上只有两个小券。

  远远看去,弘济桥像赵州桥一样,外观真好看,给人一股潇洒飘逸的感觉,的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奇思妙想的结果,好像是天外飞来的彩虹。桥小有桥小的好处,大型桥由于跨度大,显示的往往是工程技术的高超和先进,反而没有赵州桥和弘济桥这种中等桥那么有整体感和艺术感。弘济桥不算大,整体感极佳,仿佛是一件可以用眼细品的艺术品,瞧着特别舒服。它是那样的既稳重又俏皮。头一眼的感觉就是特别匀称,特别空灵,在安详中不失灵动,在敦实中不失柔媚,透着一股东方美的神韵。

  它的确是一件大艺术品,是人类工程界的一绝。

  赵州桥已维修过多次,而弘济桥却突显得更原汁原味,除了在明万历年间大修过一次,主要是换了望柱和护栏板,其余皆是原状原样原物,呈现出十足的原真性。一看那桥面就知道,完全是一沧桑的原态,总体起伏不平,石块都缺了棱角,而且由于常年被车辆磨压,被穿流的人流踩踏,每块石料的表面都变得很光滑。幸亏所选的石料异常结实。石料里以一种青色砂石为主,间或也有花玉石,还有海底沉积岩,居然还有一些古生物化石露出表面,上面有清晰可见的三叶虫和蛤螺!

  绝对是世上独有。

  大石料都用腰铁连接,当年没有水泥呀。腰铁又名铁蝴蝶,也都完好,仍起着连接作用,而且比比皆是,透着一种有历史感的真实和悠久。

  弘济桥甚至比赵州桥还多着一些细节上的精致,比如,石块之间有内藏的榫卯结构,在每个桥拱上都有半圆状的石质勾连线,宛如突出来的眉额,增加了桥侧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桥体两侧都有颇为复杂的浮雕,除了中央部位的大兽头之外还刻着四爪龙、奔马、连理花纹等等。勾连线除了在结构上的加固作用之外,可能还有为侧面精美浮雕遮雨的作用。桥面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潮音孔”,发大水时随着水流和气流的加速会发出警报声。这些都使弘济桥显得更加精美。

  两侧桥肩的四个腹拱除了减少筑桥的用料和桥的总重之外,又有辅助泄洪作用,减少了水的侧压,非常科学,同时又很好看,很有图案美和几何图形的灵机妙算,而且给纤夫打开了穿桥的通道。这种设计在世界上领先了好几百年。

  桥拱由半圆形变为小于半圆的一段弧形也是一种工程创意的突破,桥高降至6.02米,而不是半径那么高,减少了桥面因过高的桥拱而带来的上下不便,纵向的十八道细长拱券石既增加了桥拱的稳定性和施工的方便,也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的突破,在筑桥史上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现在,在四个腹拱的下方,明显有纤绳在桥拱表面石料上留下的磨痕,不止一条,说明在这座古桥下曾有不少大船通过,纤夫们可以穿过腹拱,在岸边上来回拉纤。

  那时河中有南北向的船经过,可直达天津。而桥面上东西向有车辆和行人经过,是通往山东和河南的咽喉要道。弘济桥的存在证明了古代邯郸的繁华和重要。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桥下的河水底下还能打捞出精美的隋代护栏板残件呢,上面一定有精彩的雕刻艺术装饰,又会让人大吃一惊,就像罗哲文先生1953年在赵州桥下发现隋代雕龙护栏板一样,盼着真有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