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十八子
李良辉
颁奖词
从艺60余年的李良辉传承了阳江小刀制作技艺,改革开放后一手创立阳江十八子,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菜刀生产基地,被行业协会评为“中国菜刀中心”,年销售产值超过3亿元。李良辉的创业故事,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与那些充满了理想与激情故事不同的是,1934年出生的李良辉只是农民出身,他几乎没怎么读书,但他凭借最诚实的坚守,把自己的第一份理想职业——打铁匠,坚持到最后并发扬光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刀王”。
获奖感言
许多人看非遗,都认为必须是古老的传统的手艺,但如果欠缺活力,它们注定会被时代淹没。我从传统的手艺走来,如果没有创新,国产制刀这门手艺不会有这么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十八子的字典里,只有创业二字,没有守业二字。许多老字号后来倒闭或者消亡了,被市场大潮湮没了,原因就在于它们只停留在“守”的阶段了,而没有去“创”。而我认为,任何行当一旦到了“守”的境地,也就岌岌可危了。
——李良辉
时光倒转30年,谁也不会想象,一个最初以传统铁匠为职业梦想的渔民后代,会在30年后成为“中国刀王”,拥有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刀具制造企业。
他一手创立的“阳江十八子”刀具品牌,不仅在十几年间迅速超越了国产刀具老字号“张小泉”、“王麻子”,而且与德国双立人、日本京瓷这些国际品牌并驾齐驱。这一切的起点,只是一介草棚,一间拥有8个工人的简陋小手工作坊。
其饱藏的绚烂与极致的人生转变背后,蕴含的是平凡、执着与坚守,这些最寻常不过的字眼。而他的主人公——李良辉,如今已经79岁高龄。
“桐油坛只得装桐油”
李良辉的创业故事,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1934年出生的李良辉只是农民出身,他几乎没怎么读书,但他凭借最诚实的坚守,把自己的第一份理想职业——打铁匠,坚持到最后并发扬光大。
李良辉的祖辈是阳江渔民,能够上陆地生存变成了祖辈人对他的期望。10岁的他开始被送到阳江的打铁一条街上,跟随铁匠陈师傅学手艺。两年半的学徒生涯,终日与炭火相伴,苦不堪言。阳江制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冼夫人,民国时期民间刀匠梁季夫把制作首饰工艺引入刀具制作,让阳江小刀一度扬名。李良辉学艺的陈师傅遵从这一派,在“吭唷吭唷”的打铁号子里,学得了制阳江小刀的好手艺。
解放后,李良辉顺利进入阳江小刀生产合作社工作,在随后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中,他因为父亲被列为“四类分子”而屡受打击。1964年,他从事了10多年的铁匠生涯不复存在,他丢了工作被下放农村。
“下放农村的时候我越发明白,最让我难受的不是吃苦,而是我干不了我热爱的事业。我有时想到做刀就双手发痒。我无比渴望着重操旧业。因为,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就是那种样子。桐油坛只得装桐油。”两年多以后,他得以重新回到合作社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但他对制刀的痴迷却一发不可收拾。
10多年后,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晴。上世纪80年代初,敏锐嗅到改革开放信号的李良辉和妻子跃跃欲试,决定开办刀厂。最初租下阳江市郊区一间不起眼的骑楼,不到200平方米,只有8个工人。在时代变幻中,李良辉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刀具生产变革的先驱。他屡开风气之先,刀具厂从200平米到2000平米再到国内第一,制作刀具对于他已经不是为了赚钱,更被他当成最大的兴趣和事业。
“每把刀都带人情味”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二者长久相伴磨砺,让李良辉磨出一把把好刀。
翻阅李良辉的创业史,没有大风大浪、尔虞我诈的惊险桥段,从最早创立“身柄连形”的“两刃刀”,到研发既能斩猪骨又能切猪肉的“刀锋之皇”,再到借鉴日本技术研发的不粘肉刀“切味一番”,他刀具厂的每次扩大,不是对外的蓄意扩张,而是他内在的胜利。李良辉数十年守着老辈打铁匠、磨刀师最朴素的理想: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做出一把好刀。
而他没有只甘于此,他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铁匠”,坚持用科学技术推动刀具生产。“不要吃老本!”“不要坚持没出息的传统工艺!”从1983年到1996年,13个年头,他带领工厂技术人员共开发了46个菜刀品种。
他的很多创造都掀起风潮。1996年,李良辉和次子李积回在广交会上看到一套套装小刀具,继而萌生灵感设计出十八子套刀,其设计及包装更加人性化、艺术化,让传统上“冷冰冰”的铁器第一次融入了情感和人性。许多人也因此改变了送礼不送刀的习惯。
许多人都以为十八子已是阳江的百年老品牌,其实不然,它的真正诞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李良辉把自己的姓氏“李”字,拆成“十、八、子”,它在短短20年里,几乎以迅雷之势超越了百年制刀老字号“张小泉”、“王麻子”,所依赖的是创新、不断创新。
李良辉的儿子李积回告诉我,身为公司董事长的父亲每天都会到车间一线,打量这些刀的时候,就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父亲不只一次跟儿子说过,要善待车间里的每一位工人,要和他们成为朋友,要鼓励他们,学习他们,因为他们才是刀的化身。而30年前最初创业时跟随李良辉开小作坊的那8位工人,至今还有3位依然留在这里。他们一直相伴,打出最现代的刀,磨出最传统的人情味儿。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史璇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