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黄李三姓占全市人口近25%--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陈黄李三姓占全市人口近25%

2013年06月05日08:35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清远姓氏》是清远建市以来第一本介绍全市姓氏方面最详细最全面的专著。 曾亮超 摄

  今年5月,由清远市史志办公室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远姓氏》正式发行,该书是清远建市以来第一本介绍全市姓氏方面最详细最全面的专著。该书从姓氏的趣味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角度切入,尽可能详细完整地还原现居清远各姓氏的来龙去脉,出版后受到清远广大读者的热捧。

  姓氏一直是中国传统宗族观念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清远,姓氏数量、排序如何,最早的姓氏出现在何时,从哪里迁徙过来,有何历史故事,后裔发展如何?这些都值得探究。

  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清远的宗族姓氏文化,让姓氏文化底蕴影响更多的人,本报决定与清远市史志办合办“清远姓氏趣闻录”系列报道,拟每周推出两期,从明天起每期宣传一个姓氏,敬请垂注。

  据《清远姓氏》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1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变迁,陈、黄、李三姓人群稳保前三名地位不变,占全市总人口比例接近25%。

  建市以来最全面的姓氏专著

  据悉,《清远姓氏》主要由概述篇、专记篇和简介篇3部分组成,其中概述的文章有22篇,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清远姓氏,为读者从整体上打开对清远姓氏文化概要性的“窗口”;专记篇有66篇文章,记述了67个人口上万的姓氏;简介篇有12篇文章,通过若干个姓氏组合成篇。

  该书所提及清远姓氏人物,上限始于古代,下限延至该书付印前夕。记述的具体姓氏达到157个,大到超过35万人口的陈姓,小到只有400多人的区姓,都有专文记述。

  该书内容丰富,包括各姓氏族支徙居清远的原因、年代以及其繁衍发展、播迁演变等方面的记述,同时对市域90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姓氏历史作了详细介绍。

  据清远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该书从各方材料的收集到编写耗时超过十年。书中除了特殊说明外,统计数据均来自2003年,是清远建市以来最全面最详细研讨、记述本域姓氏文化的专著。

  历史上清远出现过两次人口增长期

  据已有十多年本地姓氏研究经验、《清远姓氏》执行主编罗耀辉介绍,从可考究的历史资料来看,古代来到清远定居的情况有多种,但主要是避居归隐,因“平乱”或官员被贬而来。而历史上清远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一是自元末明初以后,客家人大举入迁清远,人口开始增加,而客家姓氏后裔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另一次是民国以后,这次人口增长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抗战时期,难民进入在市境内定居,后成为永久居民;二是新中国成立初,剿匪、土改等因素使大批外地干部调至清远工作;三是上世纪50年代始,英德和清远的4个华侨场开办,大批印尼、越南归侨聚居;四是清远建市后,涌入大批求职者。清远的姓氏数量由此大幅增加。

  “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共有849姓,2011年有922姓。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再过十年,清远的姓氏应该会上千了。”罗老说,随着民族间交往的密切,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排除以后有新的姓氏出现。

  浛洸镇姓氏数量最多

  据该书对2003年的姓氏统计数据可知,当年排名前三的陈、黄、李三大姓氏总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4.22%,远高于当时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全国前三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所占的22.32%。

  2011年最新的统计数据则显示,陈、黄、李仍稳居全市前三位“大姓”之列,分别有350508人、331349人和259099人。

  “估计现在三大姓所占的人口比例还有所上升。”罗耀辉说。

  记者根据该书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清远户籍人口姓氏统计表计算了一下,至2011年,全市共有922个姓氏,其中单姓有913个,复姓有9个。过百人数的姓氏有212个,过千人数的姓氏有139个,过万人数的姓氏有66个。名列前十位的姓氏为陈、黄、李、刘、张、邓、梁、罗、何、朱。

  另外,在2011年的数据统计中,全市人数在10人(包括10人)以下的姓氏有544个,其中只有一个人的单姓就有260个。在数量众多的小姓中,稀僻姓氏也不少,如乘、廿、吐、软、苋、养、忙等。

  罗老认为,姓氏多样性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清远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南北冲要之地,开放性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清远自古以来的包容性较强。

  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德浛洸镇的姓氏最多,时为257个姓。目前后裔仍居住于连州,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姓氏就有十多个。

  对于清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姓氏,罗老说,其实部分瑶姓入迁清远很早,甚至比一些汉族的姓氏入迁得更早。如连南的盘、房、唐、沈、龙等排瑶姓在唐宋时期已有。

  古代连州受外来移民欢迎

  古代广东高温湿热,瘴疠肆虐,被中原人称为“炎州”、“南蛮之地”。因此,只有被贬谪、避战乱等无奈原因才会来到广东。但广东的连州则例外,连州不仅美丽富饶,而且受到外来移民的青睐。

  例如,目前连州邓姓人口超过2万人。据族谱和相关资料记载,该市邓姓多为南北朝前期开基祖名为思露的后人,原籍是河南南阳。当年,因统兵转战现在的连州,思露发现现在的连州西安韶坡风景优美,于是举家迁居于此。后来其后代繁衍昌盛,遍布连州各地。同样,连州保安的廖氏,其先祖在1400多年前已择居连州。

  罗老说,一个县级市域拥有南北朝入迁的两个现居姓氏,这种人文现象在广东境内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到了晚唐至五代入宋,连州的外地姓氏渐渐增多,加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邓、廖两氏,共有12姓15族。这些姓氏族支入居连州历史上千年,拥有族众约8万人,占连州现居人口的16%。随后的两三百年,陆续又出现了很多姓氏族支。

  据悉,目前连州拥有七八百年以上的姓氏族支数量之多在广东省甚为罕见。

  为何连州如此受外地姓氏欢迎?记者从《清远姓氏》一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连州有“炎地不炎”的气候优势。从气候地理学角度看,连州虽处岭南高温湿热地带,但气候凉爽,易为畏热的古代中原移民适应。

  其次,连州的区位优势明显。连州在位偏则得其静,历史上遭受的战祸少于同处粤北的韶州。因此社会较安定、利于居民安居乐业。加之充当中原与广东交通孔道,人流物流信息等汇集,社会经济文化相当繁荣。

  另外,物阜境美的资源优势也让连州古民创造了令人惊艳的物质文明。如连州龙口西晋墓出土的陶犁田耙模型,表明汉末以来连州农业生产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引领当时全国稻作地区耕作技术潮流。龙口另一西晋墓出土的一套酿制烧酒(白酒)器具,将我国白酒酿造历史向前推了400多年……

  正是这些原因,连州成为古代广东的“宜居之乡”。

  南方日报记者 邓薇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