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犯到公民(3)--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从战犯到公民(3)

2013年05月25日15:25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黄济人

  “我能够做到以身作则。”郑庭笈抢先发言说,“当然,我过去没有这样的觉悟。子女的妈妈来功德林要我签字离婚,开始我不签,因为我不愿意妻离子散。现在看来,子女的妈妈与我离婚是正确的选择,她应当与我这个国民党军官划清界限。我如今成为公民了,更应当支持她的阶级观点和阶级立场。”

  周恩来朝郑庭笈摇摇头:“我不赞同你的看法。家庭的变故是历史造成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生活呢?哦,对了,你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就叫‘重生’是吗?”“是的,是的。”郑庭笈回答说,“那是忻口抗战中,我以营长之身冲锋在前,结果连中日寇三枪,其中一颗子弹距离咽喉只有毫厘之差。大难不死,我就为自己改了这么个号。”周恩来点点头:“你的情况,在座的傅作义部长告诉我了。三十年前,你获得重生,三十年后,你获得新生,既然新的生活开始了,你们就应当复婚,破镜重圆嘛……”

  郑庭笈没有想到周恩来对他如此了解,又这般关怀,感动之余,他反而犹豫了。用他事后对傅作义的话说,“从离婚到复婚,这当中存在一个感情的距离。”这个距离很快就被缩短了。郑庭笈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文史资料办公室特意把冯莉娟调来当打字员。不过,她不必坐在办公室,打字机搬进了她的住宅里,而奉命取送材料、三天两头出入她房间的人,正是郑庭笈。

  复婚的时间定在1960年的国庆节———郑庭笈对新中国的感恩之心不言而喻———地点就在永定桥南他分得的一套新房。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他个人也没有经济能力在酒店大宴宾客,所以就让冯莉娟包了一顿素馅饺子,招待了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最早前来贺喜的是傅作义,当郑庭笈拱手表示感激时,这位当年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连连摇头:“不、不,是我应当感激你!”郑庭笈大惑不解:“你感激我什么?”傅作义实言以告:“和平起义前,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我在北平看见了解放军空投下来的你在辽阳被俘以后写的广播稿。你说‘国民党江河日下,共产党如日中天’,这是你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和生动比喻,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最后能够痛下决心,回到共产党的谈判桌上来,确实要感激你的及时点拨哩!”“那不是点拨,只是建议,我们没有必要白白送死。”郑庭笈突然想到了什么,“既然你提到了平津战役,那,我还有一个建议,你不妨去拜访一下陈长捷。”

  陈长捷与傅作义前嫌冰释,并和邱行湘一道,被周恩来表扬为吃苦耐劳的典型

  陈长捷当时的职务是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隶属华北“剿总”司令指挥。在功德林改造时期,当着众人的面,他不止一次地骂过傅作义:“要我死守天津,战至一兵一卒,他却贪生怕死,在北平搞和平起义,我算是把他看穿了,一个不仁不义的家伙,一个不知羞耻的东西!”每次骂到这里,站在侧旁的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总会添上一句:“你不在天津硬打,他在北平的谈判桌上就没有筹码,所以,他还是一个玩弄权术的政客,一个损人利己的小人!”

  在水利部身居高位的傅作义,自然听不到这些来自功德林的议论,但是,作为历史的过来人,他怀揣着一种内疚,一种自责,直到把一句话当面告诉当事人为止。因此,早在周恩来接见获赦人员的第二天,他就在西单鸿宾楼单独宴请了陈长捷。那天中午,傅作义早早恭候,陈长捷姗姗来迟。见面之际,陈长捷甩出冷冷一句:“按照我过去的脾气,今天是不会来的。可是在共产党监狱改造十年,脱胎换骨,把脾气也弄不见了。”傅作义哈哈大笑道:“你我是保定军校六期的同班同学,你的火爆脾气,我还有不知道的么?好在你通情达理,大人大量,所以我必须告诉你一句话,这是埋藏在我心里长达十年的秘密。”陈长捷依旧沉着脸:“有屁就放,有话就讲。”傅作义的神色凝重起来:“天津战事,我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因为,平津全局动向,已趋和平之势,结果由于我的犹豫,造成一战一和,既给天津人民带来灾难,也给同窗挚友带来不幸……”听到这里,陈长捷的眼眶湿了,他主动伸出手来,与傅作义握手言欢,尽弃前嫌。

  花甲之年的陈长捷终于一扫双目阴霾满面憔悴,容光焕发地回到上海。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希望首批获赦人员都能够留在北京,用他的话说,“这样我们可以经常见面。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还可以陪大家去北海划船”。但是,出于需要照顾家庭或者需要家庭照顾的原因,曾扩情去了沈阳,卢濬泉去了昆明,邱行湘去了南京。陈长捷之所以要去上海,是因为他的儿子在那边的一家企业担任工程师。

  离开北京的时候,陈长捷与邱行湘结伴而行。他忘不了是周恩来的秘书把他们送到火车站,把他们带进车厢,为他们找好座位,直到汽笛长鸣,火车徐徐启动时,才与他们挥手分别的。当然,十年囚徒生涯,他会铭记共产党的恩典,作为牢友,他也会珍惜邱行湘的情谊。那是在功德林改造时,他们去京郊的秦城农场劳动,陈长捷因为破窑倒塌而休克在砖堆之下,邱行湘奋力营救,凭借浑身的气力,先将陈长捷从砖堆里拖出来,再把陈长捷背到自己的背上,足足背了几里地,才把他平放在农场医务室的担架上。陈长捷苏醒之后,第一眼便看见邱行湘,问:“我怎么会躺在这里?”“我把你背回来的。”“是你救了我。”“是共产党救了我们。”陈长捷唯恐因为步入老年而失去记忆,专门把这段话记录在日记本里。日记本的扉页上面,他方方正正地写下了一句自勉:“我下半辈子的全部事情,就是知恩图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共产党的恩同再造,报答友人的手足之情。”

  火车抵达南京,邱行湘下车了。陈长捷送到站台上,两人相视无言。先说话的是陈长捷:“回去作何打算?”邱行湘胸有成竹:“不是说要劳动一段时间,向人民群众学习,求得他们的谅解么?我已经想好了,高墙之内,我是劳动标兵,高墙之外,我是生产模范!”陈长捷拍拍邱行湘的肩膀:“我要向你挑战……”

  陈长捷回到上海,被分到市郊的崇明农场,管理着几个蓄粪池。那日粪车泄粪,泄口阻塞,陈长捷二话不说,卷起衣袖,弯下身腰,伸手将泄口里的渣滓一把拖出,顾不得湍急的粪水直扑过来,溅得他从上到下浑身发臭;那日大雨滂沱,粪池渗漏,眼见如金似银的粪便就要流失,陈长捷大吼一声,纵身跳下,用胸口死死堵住漏洞,直到农场的其他员工赶到。

  邱行湘虽然在制盒厂当工人,但是饥饿难耐的岁月里,各单位都发起生产自救。白下区地处闹市,没有空土,制盒厂领到了南京近郊明故宫旧机场的十亩水泥跑道。邱行湘肩扛十斤重的鹤嘴镐,随拓荒大军在这里安营扎寨。他曾经是建造工事的专家,没有想到跑道由三层水泥三层砂石相间铺成,一镐下去,眼冒金星,十镐下去,手起血泡,远比当年的洛阳核心阵地坚硬。他又是一个应对硬仗的高手,所以开垦完毕,制盒厂兵分两路,只留几个人在蔬菜基地的时候,他递交了请战书:“我在这里留下了罪恶,因为当年赴洛阳作战,就是从这条跑道起飞的……”邱行湘的理由最具有说服力,所以他被制盒厂任命为生产组长。不到三个月,他用长满厚茧的双手,捧出了一万多斤蔬菜。

  不问收获,但求耕耘。陈长捷和邱行湘的表现得到了周恩来的肯定。

  (摘自《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