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今浇灌之”(品书札记)--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用古今浇灌之”(品书札记)

2013年05月25日04:13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北宋黄庭坚在《答宋殿直》信中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意思是,人若不经常接受古今好思想好文章的洗礼熏陶,胸中就会沾染尘俗,照镜子会感到面目可憎,与人交谈会语言无味。这道出了读好文好书,受其浸染,就是接受“古今”之“浇灌”,为净化升华自身不可或缺之真谛。

  近读钟叔河先生的《笼中鸟集》,读后就深有得“古今浇灌”之感,获益颇多。此书为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文库》丛书第一辑当中一本,是钟先生自1986年至2008年前后20多年发表文章的自选集——按他的说法,是他“遇事抒情”和“借题发挥”的随笔。

  言此书可谓“用古今浇灌之”,依据在于,全书文章,无论“遇事”还是“借题”,都探古察今。几乎每文都采撷古人的一段精彩篇章,或史书的一段记载,娓娓道来,然后再联系当今时弊加以针砭。特别是所用大量史料,多采自古人随笔、札记、笔记、书信、日记、游记、诗词、方志、族谱等,这些来自稗史、民间、杂事类的记述,丰富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继而与今日现实相互印证,使人感到别开生面,情趣盎然,读来既获启迪,又长见识,难得之至。

  这也体现了钟先生倡导的将史学由“精英”推广到“大众”的意向。文中谈事,要追根溯源,讲清来龙去脉;说人,会道出其出身经历、嗜好脾性、文风人品;论书,会讲清作者、版本、影响、地位等,同时要进行精彩点评。其中蕴含了大量文史知识、珍贵史料、名人逸事、有趣掌故,展现了古代的平民生活、市井风情,甚至涵盖市场行情等,间或还有对一些古典文字的训诂,对地方风土、民俗风情的考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治学之道。

  书中《百年前的平产党》一文,谈到了清代北京同文馆培养的第一代译员张德彝一生八次出国,每次都写一部“述奇”。其中“三述奇”主要部分写于1871年,“是中国人目击巴黎公社革命唯一的实录”。“五述奇”介绍了1888—1890年间德国的政局和社会,“是中国人对欧洲共产党(张德彝称之为平产党)最初的记述”,但迄今仍是存于钟先生手中的一部未刊稿,其作为史料之珍贵可见一斑。又如书中《溃堤以后》一文,联系今天行政官员问责制度的推行,介绍了《清稗类钞》中记述的清代道光年间苏北发大水后,朝廷对防灾救灾不力的时任两江总督、南河总督双双革职查办的史实,使我们知道行政问责在我国古代即已存在,今天更需坚持、完善,科学施行之。有意思的还有书中《湖南的官》一文,讲述了清乾隆年间两任湖南巡抚廉洁节俭的故事,涉及与当今相仿的公务接待。其中一位抚台大人巡视工作,随从因不满地方接待简朴,故意延时不开饭,以图使抚台受饿而训斥地方,不想这位大人专心办公,午饭直拖至下午4时,随从饿得顶不住了才开饭,而抚台却终无愠色,一如正常。另一位同是乾隆年间的湖南巡抚,把盐商奉送他的例银转送书院接济贫困学生,上司湖广总督莅临视察,却不陪吃。总督不但不计较还亲自登门看望,见其正在吃饭,只有韭菜、豆腐两菜,巡抚不愿沽名,只说当地祈雨吃素。总督回到行馆,见满桌酒席,骂随从怎么不知当地祈雨,令撤下酒席。

  《陈后主和晋惠帝》也许是最能体现钟先生风范的一篇文章。文中对报载季羡林先生《漫谈皇帝》一文中将晋惠帝的事张冠李戴给了陈后主,直陈其错讹,毫不避讳。然后顺便讲述了陈后主与晋惠帝二人的诸多掌故,极富趣味性,还引用了史上多人对此二人的评价和相关诗作,使读者对此二位历史人物不仅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章结尾处,钟先生特意自曝自己的文章中也曾出过错漏,并不讳饰。文中涉及史料文献之多,让读者真切领略到作者知识的渊博;既不讳贤,又不饰己,则显示出磊落坦诚的胸襟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