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犯到公民(1)--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从战犯到公民(1)

2013年05月23日15:20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黄济人

  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重庆出版集团联合隆重推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完全本)一书近日已与读者见面。新增的下部,从原国民党将领获赦后写起,“新生”后的他们面临回归社会、重建生活、实现价值等多个“战场”无法回避的“决战”,最终完整诠释了一部“新生”的历史。本报选摘其中的一章。

  会见蒙哥马利后,疏于笔墨的杜聿明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鸿篇巨制”

  杜聿明到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上班之前,曾在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果木生产队当了两个月的农民。这与邱行湘曾在南京白下区洪武路跃进制盒厂当了两个月的工人一样,都是源于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普天下最为朴素的道理。”那天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这样告诉昔日的皇帝与将军,“有机会参加体力劳动,对你们来说还是必要的,所以你们都去锻炼一段时间。”

  就在这段时间里,杜聿明接到国务院办公室的电话通知,说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周总理于当晚要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他,届时要杜聿明作陪。杜聿明放下话筒,眉头紧锁地从公社回到生产队。同队的杨伯涛得知电话内容后说:“这是好事呀!抗战期间,英国军队和你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联手作战,这么多年过去了,蒙哥马利想要见你,也在情理之中呀!”杜聿明瞪了杨伯涛一眼:“要是这位英国元帅希望见面,我不会去的。当年若不是英军临阵怯逃,中国远征军也不会伤亡过半。好在今天是周总理的邀请,等会儿车子来了,我自然要去。”杨伯涛回瞪了杜聿明一眼:“粗布棉袄,满身泥土,你怎么进得了人民大会堂?再说了,蒙哥马利现在还是英国元帅,可是你只是一个农民,农民虽不低贱,但千万不能让高贵的英国元帅看不起我们。”说完,杨伯涛从箱子里取出一套他在国民党十八军军长任上购置的深色西装,匆匆替杜聿明穿好。虽然不太合身,杜聿明还是表示了感激。

  席间,见杜聿明神态凝重、沉默寡言,周恩来特意向蒙哥马利介绍了杜聿明的过去:“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我们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这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战场最高指挥官,就是我们今天在座的杜聿明先生。要知道,他先后指挥过武器精良的百万大军哩!”蒙哥马利扭过头,突然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愣怔了一会儿,随后笑道:“都送给他了。”杜聿明指了指坐在席桌对面的陈毅。陈毅没有笑:“你哪有这么大方?你的百万大军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杜聿明无言以对,倒是周恩来出面打了圆场:“不以成败论英雄嘛,杜聿明先生从战犯到公民,也不失为壮士断腕英雄气概,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杜聿明回到生产队,把席间的对话告诉杨伯涛之余,忍不住多说了一句:“饭桌上的谈话,开开玩笑而已。要是认真起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残酷你是知道的,所以,我敢断言,国民党军队至少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杨伯涛点点头,突然叫了起来:“这就对了!周总理不是要我们写文史资料么,我看反映国民党军队内部斗争的内容就很重要。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年你的第五军驻守云南,正是在你的帮助下,蒋介石才吃掉龙云的……”

  杜聿明表面上未置可否,心里面却点头称是,而且,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他便在自己的农舍里开始了《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的写作。

  杜聿明是这样开篇的:

  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蒋介石和龙云虽然同是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当权人物,可是多年以来,龙云在云南搞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朝,一切政治、经济、军事、人事等都有他自己独立的一套。这在蒋介石看来,自然是一个眼中钉。他为了实现他统一中国之迷梦,久已蓄谋吃掉龙云,夺取云南这块地盘,但是在抗战以前,时机未至,因而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以抗战统帅的权力,首先于1938年将龙云经过多年训练并用法国武器装备起来的云南精锐部队的主力抽调出境,以卢汉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领两个军到湖南第九战区参加抗战。当时我曾在湘潭附近遇到龙云的部队,觉得中央军同这支云南军比起来,军容和装备上都似有逊色。1939年冬,日寇侵入桂南继而侵入越南之后,中国经过越南的国际交通线被截断。蒋介石为了保卫云南大后方,打通交通运输线,即抽调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率领第六十军及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率领第五十二军由湖南经广西百色开入滇南,沿滇、越边境布防。这是蒋介石的中央军首次进入云南,从而为蒋介石以后吃掉龙云备下了第一步棋……

  全稿长达两万多字,这是杜聿明在农舍里整整花了五个夜晚写成的。他不善言辞,也疏于笔墨,所以功德林期间,中国科学院派团去美国,请他给他的女婿、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写封家书时,虽有千言万语,他却只写下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宁婿,祝贺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你的荣誉,也是我们当长辈的荣誉,更是中华民族的荣誉。你要好生珍惜!”

  比起那封信来,这篇《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简直就是鸿篇巨制。杜聿明不敢怠慢,捧着初稿,请教杨伯涛去了。杨伯涛是黄埔五期,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前者对后者虽然口称学长,但是在文字方面,自恃着一件光辉的业绩,以“先生”自居。那是功德林期间,杨伯涛执笔完成了六万余字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被称赞“对人民有功”,其文笔也得到了赞赏。因为如此,读完杜聿明的初稿,杨伯涛一点儿没有客气:“逻辑混乱,层次不清,毫无章法可言,所以必须分段写,而且要加上小标题。”在杨伯涛的指点下,杜聿明又熬了五个夜晚。他把全文分成十二个段落,依次拟定了小标题。

  邱行湘意外收到杨伯涛寄来的文章清样,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

  杜聿明的结语这样写道:

  蒋介石解决龙云,是反动统治集团中内部的斗争,是蒋介石要统一他的大王朝而龙云则要保全他的小王朝所进行的斗争。这一斗争的结果,虽然未曾直接影响到中国人民的革命进程,可是使反动统治政权形成一个暂时统一的、比较稳定的局面,使蒋介石以后在迫害民主运动和进行反人民战争方面减少了不少的顾虑。蒋介石经过这次事件控制了云南之后,表面上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实力,殊不知却为以后卢汉在云南通电起义埋下了伏笔……

  从大兴县回到北京城,杜聿明愈加一发不可收了。发表在《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上的《辽沈战役概述》,洋洋洒洒,三万余言。一俟问世,好评如潮,就连昔时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如今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也专门给杜聿明写信说:“记得当年我在北海为你去葫芦岛饯行,空中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我说兆头不好,天都哭了,你说天不佑我,厄运将至,国民党不亡没有天理。如此看来,老兄今日所写,不过昨日所想,却不得对外人言罢了……”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