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梅(新闻晚报供稿)
除了现实的考试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教育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还跟近年来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出现密切相关:13岁的小学女生因不满同班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将其约至自家杀害;在大学校园,接连出现暴力行为,以至于“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在微博广为流传……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得不追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记者:每次出现学生暴力事件,总能引起全社会对“优秀学生”和大学教育的反思。在您看来,这种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生活琐事就发生的校园暴力,根源是什么?
孙时进:我个人觉得,这种暴力的根源可能是从小时候就埋在一些孩子心里的。很多家庭中,家长是不接受孩子愤怒情绪或负面情绪表达的。如果一个孩子哭闹、发火,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要镇住他,要做出规矩来。问题是,对孩子来说,他的负面情绪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压抑了。在他长大的过程中,没有学会正确的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
孩子身上受成年人不当压制出来的“文明”越多,越是如此。长此以往,“文明”确实变成了一种常态,但阴暗、不满没有得到表达。这些看似乖巧、文明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会用极端的、暴力的、变态的方式去表达愤怒。
记者:按照这种说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孙时进:我的建议,家长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冷静地等到他的情绪都发泄得差不多了,再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冷静、接纳、容忍、沟通,这是对家长和老师的基本要求。
记者:一个人的自我修复和教育的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比如阅读、音乐这些?
孙时进:自我修复和教育的力量当然是有的,否则会有更多的恶性事件出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完成这种修复。很多人相信音乐可以陶冶人性、学艺术的人不会变坏之类,但如果这个学习和接近艺术的过程,根本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是家长强加给他的,那么,“美”对他的修复作用又有多大?
记者:那您怎么看待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理由之一是希望将来孩子有一个可以自我纾解的渠道?
孙时进:对家长来说,“兴趣”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孩子的兴趣是钢琴、绘画、数学,这些都没问题。但如果一个孩子对吃有兴趣,那家长是不是能够认可?这要看家长能不能对兴趣做出不那么狭隘的评价,要有宽容和接纳度,不要主观地把孩子的兴趣分成“好”和“坏”。
作为家长,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天赋。而展现这个天赋的过程,有它的时间点、有节奏、有它的特点。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