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坞:为青春留痕--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辛夷坞:为青春留痕

2013年05月14日07:16    来源:广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今日视点

  广西女作家辛夷坞,其网络小说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经改编后由赵薇执导拍成同名影片,这部电影引发了70后、80后的观影大潮——

  一部电影

  引发集体追忆青春岁月

  阳光透过密密叠叠的绿叶斑驳闪烁,上世纪90年代某高校大礼堂前的这条林荫道,此刻正成为一年一度迎新生的热闹场所。

  近日由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映影片《致青春》,就此掀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大幕:追着心仪邻家大哥林静的脚步,郑微考上了林静就读的大学,却发现他不辞而别,匆匆出国;失意之外,生性豪爽的郑微与大学同学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不打不相识直至与学长陈孝正相恋,郑微的大学生活缤纷快乐;可毕业之际,陈孝正选择了离开郑微出国留学;几年之后,蜕变成白领丽人的郑微几乎同时迎来了林静和陈孝正的回归,犹豫彷徨之际,好友阮莞的意外离世,让郑微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段令主人公铭刻在心的过往,引发70后、80后观影大潮的电影,上映至今票房进账已超过6亿元。它挥舞着“青春”的大旗,还原了诸多大学校园生活的场景:社团纳新、排长队打饭的食堂、拥挤的上下铺宿舍、随堂点名的阶梯教室等等,这些特定的物件在向那段深埋于心的岁月表示致敬的同时,也狠狠地戳中了人们的怀旧情怀,引发了集体追忆青春岁月。某大学班级论坛留下了此番感慨:

  “看到韩红主持的午夜电台节目,就会想起我们在大学时,星期一至五几乎每晚必听南宁交通音乐台的《百合星座》。宿舍六姐妹就着主持人抛出的情感话题夜夜卧谈,情比金坚的友谊就此而来。”

  “郑微毫不犹豫跑上舞台,唱起那首《红日》时,我能不泪流满面吗。她不停跳跃、侧脸甩发、激情高唱‘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这个场面、这些歌词,就是我曾经的写照,也只有那个时候,我才会有如此激荡的勇气去直白表达心中的情感。而此后,难再心生涟漪。”

  广西作家李约热认为,作为一部类型电影,《致青春》无疑是成功的,“它有诚意,努力还原青春的真面目,做到和观众打成一片,很不容易。”它比同样是以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受到更多的关注是因为电影引发了关于“青春”的话题。

  “影片‘老少通杀’,年轻的看得感动流泪,年老的找到温暖回忆。”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平分析,电影《致青春》的成功在于紧扣“青春”和“爱情”,两者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容易引发人们共通的情感。

  一册小说

  引起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原著小说《致青春》在早几年问世时就获追捧,拥有一大批“粉丝”,这是因为读者能从书里感受到共鸣。而这部小说能得到导演赵薇的青睐,也缘于很多人向她推荐这部小说,她自己读了小说之后,觉得“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在赵薇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小说一定要以情动人。这也是她做这部电影的缘起。

  小说里有很多地方与读者的青春经历相似,比如暗恋无果的郁结、因外力而分手的无奈、工作后现实的残酷、有人遮风挡雨的内心安宁。尤其是郑微的情感成长历程更是容易引起共鸣:青春年少时,会用尽不顾一切的勇气去追求爱情,即便这是一份不一定有回报的情感,但因为有回忆已弥足珍贵;待年岁渐长,在对安定生活、温暖港湾的渴望中,便会明白,细水长流的爱才是真正的幸福。小说的一句话对此做了很好的总括:“或许每个女人年轻的时候都曾遇到过她的陈孝正,然后才会找到林静;而每一个男人都曾是陈孝正,当他终于成熟,就变成了林静。”

  可在影片中,郑微既没有选择事业有成的林静,也没有牵手衣锦还乡的陈孝正,而是独自一人面对云卷云舒。用编剧李樯的话说,这个角色学会了停下,学会了判断,学会了等待,所以她更成熟,也变得比较理性,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

  尽管结局截然不同,但关于青春的迷茫和选择,成长的得与失,感情和现实的碰撞,都是原著和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核,这也是引起共鸣的所在。一如辛夷坞所言,“共鸣在于,青春每个人都有,每一个年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青春与众不同,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它特有的烙印,但是剥除那些外在的东西,其实大多数人经历的青春都殊途同归,从懵懂到清醒,从勇敢无畏到成熟审慎,其中有得到,有失去,这是所有人在自己的青春里都能感知到的东西。”

  一个平台

  触动人心抚慰心灵

  从在网络上敲下自己的第一段文字至今,辛夷坞已写下了《致青春》《蚀心者》等数部描述80后都市年轻男女的情感类小说,被一些媒体定义为“暖伤青春文学”的开创者。辛夷坞自己的理解是,“暖伤”简而言之就是在感伤之余仍让人看到类似于希望的东西存在。她始终认为,好的情感类作品是在触动人心的同时给心灵以抚慰。

  “我从来没期望电影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这是完全不现实的。电影和小说毕竟是不同的载体,受众和表现的形式也有所区别。我也很清楚电影的改编对于原著来说是一种重塑。在我看来,如果说我的原著是泥土,赵薇翻拍的电影就是一棵树,树根植于泥土,来源于泥土,但它自有它呈现的面貌。”对于此次自己的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成功“联姻”,辛夷坞如此坦言。

  李约热认同辛夷坞的此番感悟:“文学和影视有着不同的叙事手段,各自有各自的行业标准,两种标准不能互相混淆,就像你不能评判《致青春》是原著比电影好还是电影比原著好一样。”他还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和好的影视作品也有共同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人文色彩,是否满怀爱意,关心人的命运,呵护人的心灵。值得骄傲的是,广西的小说家都有这样的自觉,从凡一平的《寻枪》,东西的《姐姐词典》,到辛夷坞的《致青春》,都能感受得到。”

  广西著名作家、编剧凡一平则称,现在影视界都瞄准广西作家的作品,辛夷坞恰好被射中了。她的成功证明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