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棠在西藏维护国家主权--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张荫棠在西藏维护国家主权

2013年05月06日14:1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何竞青

  清末,在我国西藏边陲,广东新会人张荫棠作为朝廷命官的钦差大臣,到那里展开改革,风雪飘渺的西藏扬起一阵春天气息,至今,西藏的一种菊花还被叫做“张大人花”。

  1

  拉萨,原本极少有树木花卉,且品种单一。后来曾引进多种花色品种,试种后,有一种花籽长出来呈“八瓣”形,且耐寒,花瓣美丽,颜色各异,清香似葵花,果实呈小葵花籽状。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驻藏大臣张荫棠带入西藏,起名为“张大人”相传至今。当时西藏通晓汉语的人很少,而会说“张大人”这一词的藏族同胞却大有人在。直到现在,许多不会说汉语的藏族老人谈论此花时,也仍然能流利地说出“张大人”三个汉字。其实,这种花就是大波斯菊。花朵呈菊花状,由于拉萨终年阳光灿烂,光合作用充分,花高者可达两米,绿叶修长,每株可开花几十朵,且久开不败。花籽入土,只要地面湿润,几天之内便可破土而出,长成嫩芽,一个月后便可开出艳丽的花朵。

  2

  张大人——张荫棠(1866-1937),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其父为清代浙江海防水师总兵张蓉光,其兄为享有“绝域使才”之名的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而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任驻美国使领馆三等参赞、旧金山领事,后调任驻西班牙代办,1904年至1906年,张荫棠又受清政府之命,多次参与处理西藏问题。他上奏朝廷说,藏区局势岌岌可危,应用兵收权,整顿西藏,刻不容缓。

  3

  1904年,英国人首先进入西藏。英军侵略者闯入拉萨,驻藏大臣有泰竟然前去迎接。而张荫棠在给外务部的电报中说:“英人经营西藏,已非一日,耗资不下千万,阴谋百出。”“窃思藏地东西7000余里,南北5000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障,设有疏虞,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者。”“况英人亦视我在藏兵力之强弱,能否治藏以为因应,我能自治,外人无隙可乘,自混觊觎见之心。”张荫棠的上书可谓赤子之心,慷慨陈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4

  张荫棠察觉英人侵藏之野心,曾电告外务部提出刷新藏政和治藏方针,得到朝廷重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英国要求在北京重开谈判,清廷复委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张荫棠回京参与此事。四月初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此约虽然承认《印藏条约》,损害我国主权,但英国也承诺不兼并藏境和不干涉西藏政治,取消《印藏条约》中一些英国独占的特权,为我方争回部分权益。是年10月,张荫棠率领随员何藻翔等抵拉萨,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及僧民万余焚香夹道欢迎。

  5

  1906年10月,张荫棠入藏首先整顿吏治,将矛头对准了藏人所痛恨的驻藏大臣有泰及汉藏贪腐官员十余人,弹劾他们媚外乞怜、鱼肉藏民、颟顸误国等种种罪行。朝廷依据张荫棠所奏,将有泰革职查办,其余汉藏官员也受到严惩。

  6

  为使西藏官民支持和参与西藏改革,张荫棠亲自到拉萨春都会议上演讲,宣传“西藏百姓与中国血脉一线,如同胞兄弟一样”,消除民族隔阂;讲说“生存淘汰之理”,激发改革自强精神。为革新西藏,先后向朝廷提出“治藏建议十九条”、“传谕藏众善后问题二十四条”等治藏方略,得到清政府采纳。另外,他还提出革除神权政治,收回西藏治权;广设学堂,推广教育,创办汉藏文白话报;训练汉藏新军,加强武备;修好打箭炉、江孜、亚东牛车路;开设银行,振兴农工商业,开发矿产资源等。此外,还建议在西藏成立隶属于外务部的交涉局,专门负责西藏地方的对外交涉,阻止英国与西藏的直接交涉。

  7

  改革措施引发了英印政府的无理抗议和驻藏大臣联豫的猜忌诬告。清政府担心由此酿成大祸,遂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将他调离西藏,命其与英人谈判修订《西藏通商章程》。1908年张荫棠任外务部右参赞。宣统元年(1908年),出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大使。1935年,71岁的张荫棠病逝,身后留有《西藏奏牍》5卷,带去的波斯菊被人们取名为“张大人”,现在遍及西藏的东南西北,成了纪念这位广东人业绩的象征。1990年西藏历史巨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写道:“张荫棠提出的发展工商事业、开发矿产、便利交通、发展教育等有关发展西藏的主张及措施对西藏的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藏族人民的称赞。”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