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13年05月04日14:12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作者具体展示每一个汉字字形的演变,由汉字字形入手,详细讲解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日常礼仪和文化常识,以此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寻找中国文化的根。

  汉字身世小档案

  ■ 晋代之前,“寺”和“庙”是两处不同场所,得分开使用,不能连用。

  ■“寺”的本义是法度,指的是官署,直到东汉才用来指佛教庙宇。

  ■“庙”的本义是宗庙,最早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

  晋代之前,“寺”和“庙”不能连用,因为这是两处功能截然不同的场所。

  《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步必积寸为之”,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法度来行事,因此“寺”的本义就是有法度。什么地方有法度?什么地方制订和管理法度呢?毫无疑问是官署,因此许慎又解释为“寺,廷也”,朝廷的官署就称作“寺”。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共有九个,叫九卿,九卿上班的地方就叫做九寺,分别是: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寺”是“持”的初文,“寺”的金文字形表示“站到那里听候使唤,操持杂务之意”。宫中的近侍小臣操持的就是这种杂务,而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因此此类小臣和宦官也称“寺”或“寺人”。

  至于把佛教庙宇称作“寺”起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载,汉明帝有一天夜里梦见了一尊高约一丈六的金神,于是派遣使节前往西域求取佛经和佛像,用白马驮经而回,随同来到洛阳的还有两位印度僧人。一行人中有外宾,因此先到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歇脚。后来汉明帝下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因是白马驮经,又因为最先在鸿胪寺落脚,故称“白马寺”。从此之后,佛教庙宇才开始以“寺”命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的名句,吟咏的就是佛教庙宇。

  《说文解字》:“庙,尊先祖貌也。”段玉裁解释说,古时候的庙是用来祭祀先祖而不是祭祀神的,为神立庙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事儿。庙的小篆字形,同于金文,而右边稍有变异。那么“庙”这个字的下面为什么是个“朝”字呢?段玉裁解释道:“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为会意。”意思是平民百姓也像朝廷一样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如此一来,“庙”就是个会意字,而不是许慎所说的形声字。

  “庙”的本义是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孔颖达解释道:“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但庙制有东西厢,有序墙,寝制唯室而已。故《释宫》云‘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是也。”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庙”的建制完备,正殿有东西厢房和东西墙,“寝”则只有室,收藏保存着祖先的衣冠。从这里引申出来,把王宫的前殿和贵族住房的前厅也称作“庙”。

  由此可知,“庙”是祭祀祖先、供奉神位的私人场所,而“寺”是佛教信徒拜神的公共场所。大概因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拜神的缘故,到了西晋末年,“寺”和“庙”连用,成为佛教庙宇的通行称谓。据《晋书》记载:“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从这时起,“寺庙”成为了佛教寺院的通行称谓,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本期登场:《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化学工业出版社许晖 著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