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 《新编辑部故事》剧照
■马科、童正维夫妇
■ 老两口与女儿的合影
◆ 祝天泽
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新编辑部故事》,近日在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同时开播,著名影视老演员童正维在剧中客串出演“退休后的牛大姐”。
21年前,作为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一播出就笑倒了大半个中国。剧中那个说话爱拿腔拿调,但内心热情善良的“牛大姐”,让观众们认识了童正维。凭借该剧“一夜成名”后,“牛大姐”这个称呼从此陪伴着童正维。一转眼,当年54岁的童正维如今已年过七旬。离开“编辑部”的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重塑牛大姐一招一式费心思
去凯旋路的童正维家采访,76岁的她特地穿了一套呈喜色的红服装迎接我。谈到刚开播的《新编辑部故事》,童正维介绍说:此剧与旧剧相比,具有“三新”:主要演员阵容新、故事新、表演形式新,这对演员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去年春节前剧组通过微博找到童正维,并从网上发来了剧本,童正维便一头扎到“功课”里。当时童正维在三亚老人公寓居住,上网不便。她便把要演的剧本台词全抄在小本本上,走路时背,休闲时背,走到哪里背到哪里。晚上躺在床上用“过电影”方式体验角色生活。
去年4月北京正下着雪,童正维北上拍了几集办公室的戏,一个月后春暖花开时又拍完了剩下的几集外景戏。这两次拍戏她与大部分新手都是第一次合作,当时心里很没底。有一天她趁化妆时,向化妆师询问前一天拍戏的反映,化妆师告诉她“同事们对你的表演很赞扬,特别是导演说演得很好,要求年轻演员向你学习!”听到此话,童正维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自己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有了收获。
童正维是个很豁达谦虚的人。《新编辑部故事》剧组中她是唯一的南方演员,在表演上、语言表达上与北京当地的演员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遇到特别有地方特色的台词,她常把他们和工作人员当作自己的语言老师,请教如何发音。每次拍戏后她都通过写日记畅谈演戏的体会,寻找自身的差距。童老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不断地发现自身不足和缺陷,努力加以改进与提高,向艺术的更高层次攀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演员。
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童正维,先后在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当过演员,演过不少话剧,参加过影视剧《摩登家庭》、《从头再来》、《上海红美丽》、《花儿怒放》、《婆媳情》等的演出。但真正使她成名的是1991年她54岁时参演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她在剧中饰演敢于说话、爱挑毛病的牛大姐一角,真实自然的表演使她受到观众欢迎。
在剧团童正维常会演一些配角,即使主角也是B组,但她总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从不懈怠。一次她在话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中演酗酒成性的三流歌剧演员,为了有真情实感,平时不爱喝酒的她躲在厨房里边烧菜边喝啤酒,一瓶多酒下肚后,她端着菜走起路来歪歪扭扭的,要跌倒的样子。家人以为她发高烧生病要将她急送医院,后经她解释方知原委。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戏公演后深得美国导演和观众的好评,赞扬童正维把一个小角色演活了。
由于话剧、影视剧与京剧是相通的,童正维还常在家中与富有导戏经验的丈夫马科切磋交流技艺。一次童正维参加电视剧《西区的故事》拍摄,著名演员仲星火演一位老革命,受伤后成了植物人。童正维演他的妻子,在床边用独白回忆自己和丈夫在战争年代里的生活,并一遍遍地哼唱着《太行山上》来唤醒他的记忆。为了演好这场戏,童正维让马科躺在床上当植物人丈夫为她“配戏”。她一次次地用深情的语言和歌声来“唤醒”他,眼泪都滴到马科的脸上,而马科则一动不动。为了这样一出简单的戏,夫妻二人互相切磋,反复演练了数遍,直至满意为止。
精心照料有病丈夫不离不弃
童正维的丈夫马科是上海京剧院导演,年轻时就挑起了导演大梁,先后导过80部大戏,其中的京剧《海港》、《盘丝洞》、《曹操与杨修》和黄梅戏《红楼梦》,已成为中国戏剧界经典作品。他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大奖,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著名学者余秋雨称赞他是“一代戏剧家的缩影,中国集大成式人物”。
马科在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由于工作太过认真和投入,不注意休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开始是急性黄疸性肝炎,后演变成了迁移性肝炎。后来又患过坏死性胰腺炎,死里逃生。70岁时被查出患淋巴癌,还好是早期,及时作了切除手术。
丈夫被查出癌症时,年届64岁的童正维当时正在上海拍戏,她还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照料丈夫。因病人需营养,她每天起大早,到菜场变着花样买回来甲鱼、黑鱼、虾、鸽子、鸭和猪肉等,烹调成可口的菜肴,送到病房给丈夫吃。就这样,马科的胃口一天比一天好,体力一天天恢复。出院后童正维又陪着马老一起散步、做操,一周3至5次,每次半小时。经过多年的锻练,马科的身体康复得很快,后来几乎与正常人无两样。
为了防止严寒与酷暑对患病老人身体的伤害,童正维又实行“候鸟式”养生方法,即在夏天上海最热的时候,她带着马老到大连、北戴河或天目山避暑。而当上海冬天最冷的时候,则带着他去北海、三亚避寒。这样患病的马老一年四季在较适宜的温度中生活,大大减少了疾病复发的机会,身体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提起这些事,年己83岁的马科感激地说:“我一生几次大病,妻子正维不离不弃,精心照料,令人感动。没有她的照料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而今两位老人已相恋相伴走过五十多年的人生旅程。每逢结婚纪念日,马科都要创作几首诗来赞美妻子心灵的美丽。
支持孩子发展兴趣促进儿女成才
提起童正维的一双儿女,凡熟悉他们的人都用“优秀”、“出色”来形容和赞美。他们的业绩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女儿马朵是跨媒体文化人,是时尚杂志《品位》的创刊人,她所编辑的崔永元的《实话实说的实话》两度荣登《亚洲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首。儿子马良是位卓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他在摄影领域独辟蹊径,锐意创新,创办了“移动照相馆”,作品多次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摄影展和摄影节上亮相,并屡屡获奖。
童正维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职业选择从不干预,支持他们发挥所长。马良读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开了“红灯”。但是他对绘画有一种天生的爱好。有时放学一回到家里,他就拿起笔来画,人群、高楼大厦、鸟儿、花卉……把家里的几面墙都画得花花绿绿。作为母亲的童正维不仅没有批评指责他,反而夸奖他画得好,这无疑给热爱绘画的马良添了“一把火”。后来马良考取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绘画和摄影上均有所建树。
女儿马朵原来学的是法律,曾开过服装店,后来改行当杂志编辑,再后来又办文化公司设计特需产品。每一次转行,童正维从不干预,顺从孩子的兴趣与发展。她说:“水到渠成会成功的。”
言传身教是童正维育子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家里收入不多,又逢丈夫连年患病治疗,积蓄有限,但她还是尽己所力,来帮助生活困难者和老年人。
曾在童老家做过钟点工的外来妹小张,腰椎肿瘤压迫神经,昂贵的手术费使她的病一直拖着。童老得知后,与儿子马良一商量送去了四千元。后来在小区居民资助下凑足了手术费,小张顺利动了手术。安徽省金寨县二个贫困孩子上学有困难,童正维热情资助,从小学一直管到初中。看到大连老年公寓的老人们炎夏没有降温设备,童老买了十多台风扇送去。1980年童正维与丈夫还把一位蒙难10余年的艺校教师接到家中居住了2年。后来老人平反后回到了北京。晚年他得了癌症,童正维赶去北京照料了一个月,直至送终。马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母的一举一动对我们影响很大。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