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广东人在上海》。
宋钻友在珠海演讲。
本报记者对话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
广东人在上海
开篇语
上海在近代的崛起是世界城市化历史的传奇,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这个中国东海岸中部的港口,从一个小县成长为亚洲第一商埠,位居世界大都市行列。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很多,大量移民的进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据统计,近代上海人口的87%来自外地,全国20多个省区,除少数边远省份之外,都有旅沪人口。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在文章中讲到,广东人是上海移民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广东人钱多、人多、影响大,名人辈出。
从今天起,本报将给您呈现从近现代到当下广东人在上海的影像。作为开篇,我们今天专访了专门研究近现代旅沪广东人的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宋钻友研究员,给您全面呈现近代以来广东人在上海的总体情况。
本报驻上海记者何有贵摄影报道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宋钻友研究员从1956年起就住在上海距离南京路不远的祥康里,这条街道居住了很多外地有钱人,其中广东人又占大多数,这些特殊邻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他。从1993年到2007年,他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来研究旅沪广东人。
广东人多为主动移民
上海成为投资首选地
广州日报:旅沪广东人到底有多少?
宋钻友:早在上海开埠之初,广东人即前往上海,当时来沪的广东人以沿海地区的船员及长途贸易商人为主。早在1885年,正式统计的,公共租界的广东人为21013人,1905年是54559人,到1935年,在上海的广东人达到最高峰,有12万人之多。旅沪广东人也经历过两次急剧减少的时期,一次是1860年代,小刀会起义失败。第二次为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后,大批广东人离开上海逃返家乡。
广州日报:在上海的广东人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宋钻友:广东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上海各移民群体中居于较高水平。1945年出版的《上海百业人才小史》载有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旅沪名人的学历统计,上海的广东旅居者每一万人中的大学生是江苏省的8倍,浙江省的5倍有余。
从移民的特点来说,旅沪广东人大多是主动移民,而不是被动移民,而广东人的主动移民特点是,一个是投资移民,即1840年后,广东人大量向南洋、南北美迁移,在积累一定财富后,开始回国,其中上海就成为投资的首选地。另外,上海也成为广东人求学移民的地方。
从籍贯来说,从一份1930年旅沪广东人同乡会的5903名会员中可以看出,潮阳人有1114人,中山人有1601人,南海人、顺德人、番禺人和新会人也不少。
广商百货卖国际级产品
南京大戏院堪比大光明
广州日报:广东人在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宋钻友:学者郝延平对上海买办的人数和籍贯做过研究。据他的研究,1880年之前,上海的买办势力,广东人远大于其他地方,在广东买办垄断中西贸易代理权的1850~1880年代,近一半的买办是香山、南海、番禺人。
上海的近代工业自1850年起步,粤商在工业领域投资门类不多,但是以资本集中度高、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佳著称,对近代上海工业地位的形成起过相当的作用。
1906年英商在上海创办了首家大百货公司,但是华人开百货公司的还是广东人。由广东人开办的四个大百货公司的投资总额超过一千万元,凡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比较出名的产品,如英国的毛织品,日本的人造纤维,德国的五金、皮革,法国的化妆品,美国的电器用品,澳洲的罐头食品,捷克的玻璃器皿,瑞士的钟表,等等。四大公司的创立使上海一下子从小杂货铺跨入了与国际大都会地位相称的环球百货商业业态。
另外在烟草工业方面,创建于1905年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7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烟草公司。
广州日报:据了解,广东人在上海介入电影业也很成功?
宋钻友:电影于1896年传入上海,1908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1920年代广东人买办郑伯昭初涉电影院投资,斥资15万元,建奥迪安。自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末,十年间,广东人何挺然又建造或经营管理了多家电影院,被同行视为电影院大王。他创办的影院之一南京大戏院是当时最高档的电影院之一,堪与大光明媲美,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广州日报:广东人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样的贡献?
宋钻友:广东商人的另一贡献是创造了一些著名的国货品牌,如肥皂、油漆、内衣,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畅销国内外。
19世纪末英国肥皂输入中国,从此国人开始用上舶来洗涤用品,并开始仿制洋式肥皂。1933年广东人梁崧龄发起创办裕华化学工业公司,所制香皂以“三妹牌”为商标,因用料讲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质量上乘,迅速赢得市场。识者评曰:“在国产之肥皂制品中,足称冠军而无愧”、“出品遍销全国“。
广东人沟通上海与海外
以世界标准来建立品牌
广州日报:在海外资本进入上海的过程中,广东人有过什么作用?
宋钻友:对缺少资金的上海民族经济来说,广东买办资本、本土商业资本以及旅外华侨资本的大量投资对上海的近代化意义自然不容小觑,但广东人更重要的价值是沟通了上海与海外的联系,为华南、港澳及海外华人资本流入上海建立了可靠通道。广东人在上海的投资大多包含华南、港澳或海外资本,四大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华侨,部分由香港、香山本土的资本投资。
广州日报:早期广东人在上海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宋钻友:追求卓越是旅沪粤商最鲜明的品格,上海的产品质量百年来一直独步华夏,上海几乎成了质量的代名词。探究其原因,和1949年以前上海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关,开埠以来,上海的商家,无论华人还是洋人都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没有一招鲜,很难赢得市场,这种复杂的竞争环境造成上海商家必须以更大的决心,追求品牌的质量。不少广东商人有在海外打拼的经历,他们胸中往往装着两个市场,国内和海外市场,因此,习惯以世界的标准来建立品牌。他们的企业为什么投资金额特别大,设备总是比一般的华商来得先进,技术人员的学术背景更加过硬,其原因皆在于此,其结果是广东商人创建的国货品牌不仅在国内能赢得市场,还能出口南洋。
广东履沪足迹:
上海开埠之初,广东人即前往上海,以船员及长途贸易商人为主;
1885年,公共租界的广东人为21013人;
1860年代,小刀会起义失败,在上海的广东人急剧减少;
1905年公共租界的广东人为54559人;
1935年公共租界的广东人为12万人,达到最高峰;
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后,大批广东人逃返家乡。
旅沪广东名人:
有孙中山、容闳、唐绍仪等政界名人;也有徐钰亭、徐润、唐廷枢、唐瑞之这些褒贬不一的买办;既有郭乐、郭标、马应彪、蔡畅等百货业巨头,又有方举赞、马玉山、郑伯昭等实业界巨子;还有撰写《盛世危言》的郑观应,杰出艺术家郑君里,著名音乐家萧友梅,遗世独立之影星阮玲玉……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