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不全”的西周柞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五音不全”的西周柞钟

2013年04月21日08:3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文图/记者 金叶

  资料提供/董理

  西周柞钟,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钟,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叫“编钟”,一套编钟可以演奏出的音频多少是与钟的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在考古发现中,西周早期有三枚一组的编钟,晚期有八枚一组的编钟,到了东周时期,甚至出现了如曾侯乙墓编钟那样六十四枚一组的编钟。这套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代表了西周末期编钟已经形成的定制模式。

  这套八件的柞钟,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递减。钟的鼓部(钟的转角两处)饰一对卷唇回首夔龙,篆间饰“∽”形双头兽纹,舞饰粗浅云纹,旋饰目云纹。其上还刻有铭文。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分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从铭文可知,柞是铸钟主人名,他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

  钟的发明,在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杰出的创造。钟的名称有协钟,有大林钟。古代祭祀,不仅使用礼器,也使用乐器。《礼记·礼运》记载:“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礼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后世儒家所言修礼乐可兴邦国,这种思想就是根源于西周的编钟。

  乐器作为青铜礼器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礼非乐不履”,就是说没有音乐的配合,礼就难以体现出来。达官贵人们就连平时吃饭也要列鼎而食,鸣钟佐餐,“钟鸣鼎食”形容的就是这种奢华场面。钟也就成为祭祀和宴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中国音律中的五音,称为:宫、商、角(音:觉)、徵(音:纸)、羽,也就是:do re mi so la,没有fa和xi这两个半音,战国时编钟的音阶就已七音俱全了。西周柞钟的音域已达到了三个八度。演奏时,敲击的是中间和转角两处,中间敲出的音称为隧音,两角敲出的为鼓音,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还有调音高的调音槽。有人做过专题研究,证明西周后期八件成套的编钟,是由宫、角、徵、羽四套声骨干所组成的,这可能与“雅乐”常用这种调式有关。周人因为第二音节读“商”,故弃之,只用其余四音。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