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吴修富﹙左﹚和他的得意弟子刘守红表演肉连响。
图为:吴修富﹙中﹚参加肉连响表演。
图为:吴修富向利川市文艺工作者传授肉连响。
图为:吴修富辅导学生跳肉连响。
文/见习记者 李世杰 通讯员 胡高普 孙绘 图/彭一新
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作为其后裔,土家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使得土家歌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利川市乃至恩施州,谈起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是无法绕过的话题。尽管肉连响正式传播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可是却凭借着浓郁的土家特色,迅速在恩施各地风靡开来,成为鄂西土家族的一张靓丽名片。而年逾八旬的肉连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修富,也因此成了州里家喻户晓的名人。
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利川市逸园广场附近的吴修富老人家中。眼前的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步履却略显蹒跚。“我父亲前年体检时查出有点高血压,加上他爱喝可乐,现在还有点骨质疏松,所以走路都有点吃力,更别说像以前那样登台了。”吴修富的小儿子吴三毛,这样告诉记者。
吴修富介绍,肉连响的产生,与恩施街头常见的莲湘表演以及解放前乞丐沿街行乞时所用的“泥神道”渊源颇深。“实际上,泥神道就是旧社会利川周边地方乞丐行乞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上身赤裸,故意在身上糊满稀泥。在向人乞讨时,若对方慷慨施舍,就说些吉利话散去,而一旦对方不愿意施舍,他们就会用双手在身上拍打,使稀泥四溅,迫使对方赶紧掏钱息事宁人。”吴修富一边说,一边模仿着拍打胸口的动作。
吴修富与肉连响结缘,与其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由于从小热爱文艺和体育,吴修富经常跑去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并且边看边学,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久而久之,采莲船、打莲湘等吴修富都能学得惟妙惟肖。十几岁时,吴修富拜师学习理发,其师父也是文艺爱好者,并且经常在理发闲暇时表演泥神道的动作,这也给了吴修富很大的启发。没事的时候,吴修富就尝试着把泥神道的动作与莲湘、采莲船等舞蹈动作结合起来,通过拍打胸、肩、臂、肘、胯、肋、腿、脚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由于这套动作没有使用莲湘道具,却吸收了打莲湘的动作,所以被人称作“肉莲湘”,后来干脆叫成了肉连响。
吴修富并没有因此满足,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为了提高肉连响的观赏性和表演效果而苦思冥想。慢慢地,他将打响指和用舌头顶上颚发出的声音糅合到舞蹈之中,并亲自制作富有土家特色的表演服装,其效果得到了周围更多人的肯定,而扭身、转体、拍打、对跳、摇摆、滚坛、靠背、鸭步等十多种肉连响的主要动作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型。
“肉连响的表演讲究圆转,表演者要顺着拍击的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从而达到洒脱协调的效果。”吴修富介绍说,这些也正是肉连响的表演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
肉连响真正为人所熟知,是在1986年的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吴修富彼时的身份还是一个普通观众,看完运动会上特色民族项目的表演,让吴修富有了展示肉连响的冲动。经组委会允许后,吴修富借来表演服饰,大胆登上了舞台。他粗犷刚劲的舞姿与打响指、击掌、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响相呼应,让台下的观众被这种极富民族风情的舞蹈所深深感染,纷纷叫好,肉连响一举成名。随后,吴修富多次被特邀组队在南宁、乌鲁木齐、昆明等地举行的全国民运会上表演。来自比利时等国的友人在利川看了肉连响后同样惊叹不已,称它是“没有音乐伴奏的东方迪斯科”,还兴致勃勃地向吴修富学习肉连响。
如今,肉连响的传播早已超出了吴修富的想象:腾龙洞中的土家歌舞剧《夷水丽川》中可以见到肉连响的影子,利川市都亭二小也将肉连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而该市文化部门也将肉连响的动作进行系统整理,并予以出版,以便更好地保护这项民族特色技艺。
尽管现在不能亲自登台演出,可是吴修富还是渴望为肉连响的普及传播发挥余热。“我上午刚从市文体局回来,就是和他们商量着将肉连响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整理出来,编成广场舞在全市推广。”吴修富兴奋地说道。
编者配诗
赤手击身闻响声,套路诙谐耍一寻。
娱己娱人皆是趣,月出山寨已更深。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