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艺术家李世济: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教戏--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京剧程派艺术家李世济: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教戏

2013年04月20日08:4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李世济《武则天轶事》剧照。

李世济《锁麟囊》剧照。

  李世济,京剧大师程砚秋义女,程派代表性人物。春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京剧名家,曾经名震舞台的她已年过80,更像一位慈祥的邻家老太。她说:“身体原因,我不能在舞台上表演了。但我希望程派艺术和我的体会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戏剧老人对职业的不懈追求。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京剧程派:

  程派由“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所创。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脑后音”的运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本在旦角唱腔中很少使用。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将程腔大众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

  文:北京站记者 林芳

  实习生 魏鑫

  11岁遇到大师程砚秋

  李世济1933年5月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京剧,并从此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我姨在银行工作,那时候很多银行的职工都很喜欢京剧,我就爱躲在八仙桌底下听,大概四五岁吧。结果我姨没学会,反倒我能一字不差地唱下来。5岁的时候,我已经参加银行里的票房演出了,这大概是缘分吧。”说这话的时候她笑得很开心。

  当时戏曲属于“三教九流”中的末流行业,因此,尽管李世济当时被大人们认为是唱戏的坯子,但却不允许她真正地去学戏,所以爱好唱戏的小世济就这么一直在那张八仙桌下边听戏边“偷学艺”到十一二岁,直到在朋友的家里见到了程砚秋大师。

  回想起与程砚秋大师的初次见面,已经80高龄的李世济脸上仍洋溢着小女孩般的笑容,“第一次见面,他就很喜欢我。周围的人都说我长得很像他,比他亲女儿还像,大家就说干脆认做干女儿。第二天,我四点钟放学到家,程砚秋大师已经在家坐着了,还带了认干女儿的见面礼,金镯子、一对银筷子、两个银饭碗。我们是戏迷家庭,我父母非常高兴,当时就叫我磕头,拜干爹,然后确定了父女关系。”

  此后,李世济一直得到程砚秋先生的亲自传授。“他对我非常宠爱,每天到家来跟我说戏。我们家很讲规矩的,他坐沙发,我只能坐小板凳。但我学得很快很努力。”程砚秋教戏严厉而认真,李世济学起来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练唱词,离墙一尺远处,对着贴在墙上的宣纸念,直念到口中喷出的热气湿了宣纸;吊嗓子怕影响到邻居,就在自家厕所里架一个酒坛子,对着练,直到头昏眼花、两耳轰鸣为止。三个月后,第一出戏《贺后骂殿》出来了。第一次演出,李世济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

  一生遗憾,未能拜程砚秋为师

  程砚秋为了使她全面掌握京剧表演艺术,请了芙蓉草(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为李世济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还请了梅兰芳为她教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经过十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世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李世济一直未能拜程砚秋为师,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她还很清楚地记得程砚秋反对得很坚决:“看我的子女,哪个是干这行的?我这是爱你呀,戏班可是‘大染缸’。”然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李世济有自己的坚持。但无论如何,程砚秋始终“无动于衷”,他深知梨园行的苦——外面,爱的,敬的,分外有光;内里,风雨连连,说话都浸透凄凉。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李世济本有一次机会拜师,没想到程砚秋却突然病逝。回想起那段往事,她哽咽难平。“他的心脏病那时已经很厉害了,1958年的3月,他在北京医院病故,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当时真的是痛哭流涕。”

  “我一生就看到两个人七窍流血,一个是程老师,一个是我的儿子(编者注:李世济的儿子在2001年因车祸去世)。那时候没有面巾纸,只有大手绢,我一点点给他擦。”李世济边说边摘下眼镜擦了擦眼泪。

  她把美声唱法巧妙糅合于戏曲演唱中

  “我虽然没有拜师成功,但得到了他真正的精髓。”李世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面露欣慰之色。程砚秋虽致力于京剧,但是对其他艺术,甚至外来的艺术,从不拒绝学习和借鉴,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李世济。“像《春闺梦》,我小时候学过,但跟程先生后来跟我说的完全不一样。程先生说,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其实是荀派的。门派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李世济毕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她请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剧本,删去拖沓琐碎场;请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吸取越剧特点,删去了男装部分,再请他在报丧一场加了二黄慢板,整理时保留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请杨毓珉修改《梅妃》,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

  她把美声唱法巧妙地糅合于演唱之中,使程派唱腔更加透亮,更富有感染力。有人将她的艺术,冠为“新程派”,意为程派的“叛逆者”。李世济清楚,“新程派”明褒暗贬,却也坦然接受,因为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程砚秋的精神。因为她的坚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程派戏曲开始吸引了一批青年观众。

  上世纪80年代,李世济演出的《锁麟囊》(《锁麟囊》是京剧程派青衣代表作),对伴奏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造,除了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大件外,把笙也加入进去,在弹拨乐等民族器乐着力渲染与烘托下细腻委婉地表达了剧中人的性格。李世济那时的程腔唱得透亮,一扫以前程派的阴晦而更畅快,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因为亮而失去程腔神韵。

  生活愿景

  “学生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李世济的儿子与丈夫相继于2001年、2007年离世,如今她一人居住在偌大的房子里。“我80岁了,不能再在舞台上表演,身体条件不允许,但我不想我一辈子就这样一把火烧掉。我儿子去世了,老头也没有了,所以只要有一口气,我就在教学。学生来都不收费,只要她们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谈起丈夫,李世济言语中充满骄傲和自豪:“唐先生那时候给我伴奏,马先生和程先生都喜欢他。”谈到儿子,她则难掩悲痛。李世济为了保持自己的身形直到四十多岁才有了爱子。但2001年,这唯一的爱子突然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

  “我活下来,跟艺术有很大关系。”李世济说:“艺术就像我的生命,离开了我真活不了。我两个孙女,特别是小的那个嗓子好极了,但她们不喜欢戏曲,爱唱流行歌曲。”李世济承认,现在京剧正在走下坡路,但她同时也充满着信心,“我希望程派的学生能像我,爱戏爱到骨子里,而且要随着时代而发展,这样程派永远不会灭亡。”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