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泓霈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陈诗琪、王静怡、王啸天3名同学,作为保送生被同济大学提前录取。而他们获得保送生资格的原因,竟然是研究不起眼的蚂蚁。(4月11日《新闻晚报》)
据报道,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他们3人合作的课题《蚂蚁筑巢及其在巢穴内行为的初步探究》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们认为,这是一项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研究,在科研方法和结论上都有很多创新点,且极富趣味。他们将于下月赴美参加第64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受CT机启发拍摄蚁穴切面、发现蚁后是筑巢“总工程师”,弄清蚁穴的结构后,3名“蚂蚁专家”开始研究蚂蚁筑巢的过程。由于上海本地蚂蚁个头小,筑巢慢,不利于观察,孩子们便从云南买来了大个头的日本弓背蚁、红头弓背蚁,把它们放入装有海藻凝胶的密封透明罐子里,用摄像机记录它们的筑巢过程。
通过这些细节,3位“蚁专家”得到的,不仅是关于蚂蚁的认知,更有灵活自如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探研激情,让创造力、思考力翅膀飞出校园,飞向广阔的自然科学天空;让研究的枝丫跃出传统型的“分数评价”,伸展出充满个性的教育枝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自己动手、标新立异的“捣鼓”中,他们更让研究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浓郁的科学研究情趣得到了点燃。
幸运的是,这3名孩子的“瞎捣鼓”,一开始就得到了各自家长的支持,他们为孩子购置了诸多设备,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更幸运的是,在以分数论高低的大背景下,3名孩子的兴趣与激情,能得到名校的认同。
如果更多教育者和家长,都能对个性学生、研究性思维,悉心栽培,精心呵护和善待,孩子们的研究意识、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肯定能得到极大飞跃。很多创造性成果当然也就水到渠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最终目标指向也是希望让更多个性孩子得到积极的制度认同和欣赏。“蚁专家”能得到认同,得到欣赏,也就是对多元评价的最好落实。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