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糍
▲镜叔在这里卖烧肉已经有20多年
广州少见的露天炭炉大排档
蚝豉猪手煲
▲猪皮够厚才有口感
豉汁清炒家乡笋仔
自家制豆腐
清远笋角鹅乸煲
白切清远鸡
猪杂粥
猪杂粥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旭华 图/GOGOGO
清远美食之于广州人,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清远鸡。如果你对清远美食的了解仅限于此,那未免有点可惜。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认识,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实地勘察,用一个多小时纠正一直以来的偏见,毕竟直接受惠的还是口腹之欲。
清远不仅有众多温泉,也孕育了众多特色食材,从而成为今日“食在广州”的重要发源地。清远麻鸡、乌鬃鹅、泥耕笋、佛冈粉葛、东陂腊味、连州菜心、阳山板栗,以及品种繁多的北江河鲜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且还有不少以上述食材炮制的刁钻菜肴!
20年老店延续清远美味
拿手菜
清远鸡 泥耕笋
鸡肉丸 自家制豆腐
清远鸡是广州人最熟悉的清远美味。当地人吃鸡多半会去清远新城凤鸣路上的“鸡松肉丸鸡食街”,这家店的老板精心炮制清远鸡已经20多年,对于鸡肉质地的改良尤其有心得。
二次放养的米饭鸡
论清远麻鸡产地,洲心镇和源潭镇最出名。不过这两地的鸡苗也分好几种型号,最好的是一号鸡,标准的清远鸡体型,养得再久也不会超过3斤重。然后就是一号半、二号、麻集、石岐,鸡的体型和体重依次增大。“鸡松”用的是正宗120天的一号鸡,买回来之后还要自家放养一个半月以上,其间纯喂米饭。养够日子后鸡的肉质会结实爽滑,鸡皮上毛孔清晰,菱格纹也明显。老板松哥颇为自豪地介绍说:“我们养的是正宗清远鸡,日子足够,清水浸都好味道。不信,你看它们的脚,鸡爪小,脚腕细,保证不会看走眼。”
他们家的清远鸡做法十分简单:用矿泉水浸熟,过冷河,纯靠肉质取胜,可说素面朝天绝无添加,足以让你知道清远鸡的真正滋味。
甜嫩无渣泥耕笋
这个时节不能错过的,当然还有每年只在3月到6月现身的泥耕笋。
泥耕笋有着短小精悍的体型,连笋壳一起算,直径也就是小酒盅口大小。乡下人家用它来围自家菜田,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待到春雨下过,就可以把刚冒头的泥耕笋掰下来,剥掉笋壳,用手撕成条状,简单用豉油豆豉一炒,清甜无渣。
面对如此尤物,当然想带上两根回来加餐,但这笋被铲离土后还会继续生长,三小时之内就会变老,要是把它们灼熟再带,又会失去本身的鲜甜味道,唉,唯有在“鸡松家”放怀大嚼了。
自家制蛋白豆腐
清远菜式,做法大多简单,豉油、豆豉就是常用调味料,味道偏咸,全靠原材料出色搭救。像是餐厅的豆腐,就是松哥自家制的,每天提前一晚浸好本地黄豆,然后一早起来磨浆定型。这里的豆腐定型不用石膏,而是用蛋白,所以豆味浓郁,简单地煎到金黄色,口感外脆内嫩。
拿手菜
海味猪手特别香
蚝豉猪手煲
站在一煲炭火红红的猪手煲前面,你竟然能嗅到海水香气,就像一双手,挠得你心里痒痒的,不由自主就要跟着它走。这种穿越感只能在清城区下廓街康和小区广场内的“灿辉餐厅”找到。
当年鲜蚝干鲜味足
蚝豉和猪手,很难让人联想到一块,但在有30多年入厨经验的灿辉师傅手下,两种食材就来了个哥俩好,成为烧酒客最爱的送酒物。
会有这个搭配,全因店家觉得土猪肉甜则甜矣,但缺了点睛的灵魂;而蚝豉鲜就鲜了,偏偏肉少,灵机一动之下,就把它们共冶一煲。揭开煲盖,已经闻到蚝豉特有海鲜味,但当你拿筷子翻检内里,却发现蚝豉并没有想象中多,何解?
原来大厨事先用蚝豉煲出蚝豉汁底,再配合六七种海鲜熬汤,最后在这汤底的基础上再加蚝豉来焖猪脚,如此这般才会有浓郁的蚝豉香气。不过可不是所有蚝豉都这么香,大厨特别选用的是福建和北海的蚝豉,其中又以北海蚝豉为主。蚝豉都是天然生晒而成,看蚝身上用绳子穿出的小孔就可知道。
大厨在选择半干湿蚝豉时会非常严格,一定要用当年鲜晒出的蚝豉,这样香气才会充足;蚝豉不能有一肚卵,否则会有渣不够甘口;蚝色要鲜亮润泽,证明没有被人抽取了蚝汁。虽然这蚝选得精细,但是大厨用时可不手软,一个小煲分量,已经用上了三四两蚝豉来熬汁。
只用猪前脚
蚝豉选得精,猪脚选料也有讲究,只用本地清远土猪的前脚,肉少脂肪少,有嚼头又不肥腻。猪脚取回来后,大厨会先爆香姜、葱、酱汁,再把猪手放进去过油爆香,直到酱汁收干,猪手入了底味,最后放入蚝豉海鲜汤底中焖制。当地人喜欢猪手皮爽肉滑,所以约半小时便立即揭盖大嚼,如果你喜欢酥软口感,则不妨多焖一会。
拿手菜
猪肉香脆
烧肉
咔嚓、咔嚓,听到这清脆刀声,就知道“洲心镜记”到了,唯有他们家的烧猪砍下去,才有这么美妙的声音。纵使这条路上密集了好几档烧猪档,但“镜记”依旧是最快沽清的一档,老板神情淡定地表示:“我们是这里第一家卖烧肉的,二十多年了。”
自家砖炉烧大猪
和一般烧猪档偏好用中猪不同,店家用的是本地农家大猪,一只足有220斤到230斤。镜叔表示,这是因为大猪比中猪更有肉味,肉质结实,肉香足,皮又够厚,入炉一烧,立马酥脆,而且五花腩部分层次分明。
店家用的是一层楼高的砖砌土炉,烧的是硬柴,也就是树干砍成的木段。做法很简单,镜叔和儿子每天凌晨把生猪赶入工场,把它们宰好、洗净、风干,简单地用盐和蜜糖涂匀全身,就入炉烧制了。为求火力均匀,炉温够高,每一炉只烧一只大猪,大约用上100斤硬柴,需要3小时左右。第一头猪会在早上6点前烧好,运到档口。熟客一早就来进货,腩肉留做菜,猪沙骨正好煲粥做早饭。
镜叔告诉记者,他自己最爱吃猪上肉,每只猪的这个部位只有二十多斤,香滑不油腻,肥瘦均匀。想过来尝鲜的话,记得要趁早,因为店家早上六点便开档,中午12点左右就打烊了。
拿手菜
回魂一碗粥
猪杂粥 艾叶糍
从“镜记”旁边的小路拐进去大约50米,看见门口有棵大杨桃树的农家小院,就知道“坚记”到了。这里每天凌晨4点开档,直到中午1点,最出名的是猪杂粥。
如果外地人踏入“坚记”,保证一眼看去会吓一跳,当地食客的面前,人手一杯红荔牌米酒!哗,不是吧,难道洲心村人如此好酒?当然不是,但谁叫坚记猪杂新鲜爽脆到叫人欲罢不能,和米酒正好是绝配,会吃的老饕们自然要人手一杯。
这里的猪杂是清远土猪杂,和“镜记”同一货源,一煲粥里有粉肠、大肠、猪肚、猪心、猪肝、瘦肉、猪腰,全部不经腌制,带着油光润色,一看就知道新鲜。其中最好吃的是粉肠和大肠,前者有粉有膏,甘美异常;后者柔软带香,百嚼不厌。
至于粥底,则是用细粒谷制作的,它属于粘米的一种,米粒细长带香,用明火煲上半个小时后,米和水黏稠到融为一体。食客点单时,店家便舀上粥底,加入两勺水,倒入姜丝,待粥水重新滚起时,放入猪杂去煮,用它们煮出来的粥,肉味鲜甜。
梁旭华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