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也是园遗址移入豫园的积玉峰
■ 露香园顾绣佳作《东山图》
■ 吾园遗址龙门村
■ 早期愚园明信片
当年沈雁冰(右坐者)、郑振铎(左坐者)、叶圣陶(右立者)、沈泽民(左立者)在半淞园留影
◆ 朱少伟
倘若仔细查找,可以发现:上海不少路名均带“园”字。从此种有趣现象中,能够捕捉到这样的历史信息:从前上海与苏州、扬州一样,曾被誉为“花园之城”,在今老城厢及周边闹市区,先后出现过数十座私家花园。带“园”字的路名,常表明该处有过一座或大或小的园林;那园林随着岁月推移消失后,人们为了留个念想,往往在修筑马路时将它的名称保留了下来……
【半泾园与半泾园弄】
明代万历年间,乡绅赵东曦在上海县城南半段泾旁兴建园林,起名半泾园。园中有四焉斋、澄经堂、五峰亭及碧池、小桥,并种植很多桂花。一到秋天,满园桂花香。
清代康熙后期,半泾园为曹垂灿之子曹一士所购,并进行扩建。雍正六年(1728年),园内出了奇事:桂花和杏花竟同时开放。据说,这属于吉祥之兆,不久曹一士果然进士及第,家业兴旺。到了嘉庆年间,曹氏逐渐败落,半泾园也荒废。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地海防同知刘元楷、知县裴大中集资重修该园,作为士绅集议的场所。光绪皇帝二十岁时,慈禧太后“归政”,为了对此庆贺,园内造起了万寿宫,其建筑形式模仿北京皇宫,《万寿宫碑记》云:“皇太后归政礼成,天子亲裁万机,宸纲总揽,德施汜,咸与维新……今年恭逢后直二旬万寿,举行庆典。”辛亥革命后,园址归城西小学使用。
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强占半泾园,万寿宫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时,这里仍恢复为学校,里面尚存五峰,池畔林木荫及围墙之外。解放后,此处设蓬莱路第二小学;原万寿宫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如今黄浦区的半泾园弄,即因该园而得名。
【也是园与也是园弄】
明代天启年间,礼部郎中乔炜在上海县城南造南园,主体为渡鹤楼,另有明志堂、锦石亭、息机山房、珠来阁等。
相隔数年,乔炜又对南园进行了扩建,使它广数亩。园内叠石凿池,可通潮汐;池中广植红荷,花开时节香飘四方,观者众多。池前有小丘隆起,旁筑精舍邃室,供游者小憩。园内还有湛华堂、育德堂、榆龙榭、蓬山不远、太乙莲舟等景观,风光宜人,别有洞天。在湛华堂内,有过一副很特别的楹联:“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树有酒有歌有弦;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
清初,曹垂灿买下南园, 他是一位进士,数次担任县令。曹垂灿得园后,曾作 《园居诗》两首:“开帘香入座,谷口画堪图。岸柳青垂涧,溪篁翠拂隅。鸟声途客媚,花态逼晴殊。三径名贤至,黄公忆酒垆。”“辟疆聊散步,花影入帘时。爱竹常留笋,吟松不去枝。溪深凫睡稳,树密鸟归迟。况有携琴客,高潭酒满卮。”生动反映了园内独特的景致和情趣。
嘉庆年间,南园又成了李心怡别业,因其小巧玲珑,有“不是园也是园”之说,遂更名也是园;钱曾(号也是翁)曾将园内渡鹤楼作为藏书室,并编有《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后来,这里被用作道观,称为蕊珠宫。清人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注曰:“道光八年,观察陈公銮喜其水木清华,得山川之秀,葺为蕊珠书院,增建奎星阁三层、方壶一角、海上钓鳌处、曲廊诸胜,园池宽广,池莲较他处尤为富丽。”
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也是园旧址被日军炸毁,逐渐成为一片棚户区;所剩的积玉峰等山石,于1957年移入豫园。如今黄浦区的也是园弄,即因该园而得名。
【露香园与露香园路】
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尚宝司丞顾名世在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环圈内)西北隅购地数十亩造园,掘池时得石一方,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题“露香池”,遂用以命园。露香园内有碧漪堂、阜春山馆、秋翠岗、潮音阁、露香阁、独莞轩、青莲座、分鸥亭等景观;另有露香池广十余亩,架以朱栏曲桥,夏日莲花开时池水亦赤。
顾家缪氏、韩希孟、顾玉兰精于刺绣,融画理、绣技于一体,所绣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致无匹,绣品得名顾绣,驰誉江南。顾绣集针法之大成,有齐针、铺针、接针、戗针、钉金、套针、刻鳞针等,擎丝细过发、针刺细如毫;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充分体现原物的天然色彩。崇祯七年(1634年),韩希孟以宋、元名画为蓝本,摹临刺绣,历经数年,汇成八幅方册,其中的《洗马图》仿赵孟頫风格,《女后图》仿宋画风格,《米画山水图》仿米芾笔法,《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法,此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顾绣宋元名迹册》。
明末,露香园“台榭渐倾,园林亦废”,崇明水师曾驻园内,削山填池,开辟了一个演武场,因占地九亩,俗称“九亩地”;原青莲座位置,则改建为青莲禅院。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富绅徐紫珊在演武场东隅“鸠工庀材”造义仓,并捐资在义仓西南“浚池为巨浸,植菡萏其中”,重修秋水亭、万竹山房等景点。过了数年,义仓被用作火药局,由于火药爆炸,附近建筑均被夷为平地,废址陆续建起了民宅。如今黄浦区的露香园路,即因露香园而得名;青莲街、阜春弄,皆因露香园景物而得名。
【桑园与桑园街】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县城南太卿坊祖宅。这座徐氏宅第,相传为十三进,实际仅三进而已,位于今乔家路236至244号;崇祯年间,又在门前不远处造了徐光启祠堂。徐光启自幼发奋攻读,努力进取,后来中了进士,官居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毕生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为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
徐光启做了高官后,并未像别的士大夫那样兴建豪宅,他为了“艺桑植棉”,从事农业研究,曾在上海县城大南门外开辟一个桑园(因分东、西两部分,也称双园),种植了一片桑树和一片麻。桑园内也建有少量亭台廊榭,每逢桑枝结葚季节,别有一番风景。
徐光启在北京逝世后,朝廷派员专程将其遗体护送回上海,先暂厝桑园,数年后移葬于徐氏农庄之南(今光启公园)。他的部分后裔也在这一带居住,逐渐形成一个集镇,人们称之为“徐家汇”。
上海徐光启故居(俗称“九间楼”)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基本保持昔日风格,楠木制的梁柱依然完好,柱础、斗拱等还是原物;1956年,居住在“九间楼”的徐氏后裔曾将珍藏的明代徐光启绢本画像和崇祯皇帝所赐黄绫诰命两件捐献给国家。然而,桑园在清代就已荒废,被改建为民宅和马路。如今黄浦区的桑园街,即因该园而得名。
【吾园与吾园街】
清代嘉庆年间,光禄寺典簿李筠嘉购得上海县城西南的邢氏桃圃,“稍加修葺,养鱼种竹其中”,起名吾园。园内有带锄山馆、红雨楼、潇洒临溪屋、清气轩、绿波池等景物;绿波池上有鹤巢,频现仙鹤。
吾园曾引种露香园水蜜桃百株,所以清人褚华的《水蜜桃谱》提及:“今桃之最佳者,产黄泥墙、李氏吾园。” 桃花盛开时,这里游人不断。
据地方文献资料记载,吾园内还诞生了一个上海近代的书画社。李筠嘉是藏书家、书法家,他与文友李廷敬志趣相投,于嘉庆八年(1803年)在吾园共同创办吾园书画会,参加者有方楷、李学璜、改琦、林镐、洪亮吉、陈复堂、钱杜等,共一百数十人。据李筠嘉编的《春雪集》记载,这些书画家雅集时陆续为吾园留下的绘画、书法、诗词达二百五十余件。吾园书画会前后活跃了二十余载。
道光初年,江苏巡抚陶澍来沪,欲在上海县城内扩建黄道婆祠即先棉祠,于是他收买了吾园的一部分,作为祠址。同治年间,吾园由上海道台应宝时买下,归龙门书院使用,内辟讲堂、宿舍等四十余间。光绪年间,上海道台袁树勋将它改成龙门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它更名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它与位于陆家浜路、迎勋路口的江苏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吾园旧址设初中部)。
1932年,上海中学搬迁,吾园遗址变成住宅区即龙门村。如今黄浦区的吾园街,即因吾园而得名。
【愚园与愚园路】
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宁波张姓巨商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北、赫德路(今常德路)西开工兴建愚园。两年后,他又买下西边一块地扩建,使之面积达到三十三亩半。愚园内景点颇多,风光独特。入园过小桥,可见一座小楼,后面有水池,池中建舫亭,继而为敦雅堂,再往前是假山。在假山上的花神阁内,镌刻着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之英文诗、德文诗;水池的东、西、南三面均筑亭、榭。该园的西北隅,有球场、弹子房等娱乐设施;附近则饲养着各种动物,如虎、豹、猩猩、孔雀、仙鹤等;园内还设饮食店,供应茶点和酒菜,它堪称海派园林。每逢春秋佳日,游人纷至沓来。
据钱化佛述、郑逸梅撰的《三十年来之上海》谓:“(愚园)屡次易主,民国五六年后废……园未废时,其假山上有花神阁,春秋假日,游屐甚众。愚园一度为常州人刘葆良所有,园中具亭台竹木之胜,和张园一味空旷大相径庭,且蓄着猩猩、孔雀、吐绶鸡(按即火鸡),以邀游客的观赏。南社同人雅集,常假座愚园。”今蜿蜒于静安、长宁两区的愚园路,因该园而得名。
【半淞园与半淞园路】
半淞园由邑人姚伯鸿将原沈家花园扩建而成,取名自唐代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剪取吴淞半江水”之句,是一座营业性的私家园林。
半淞园1918年正式开放。占地逾四公顷,一半为水面,既蕴涵中国园林传统特点,也糅入西洋园林的元素。该园南北呈葫芦形,北面园门似葫芦口,两道门后为葫芦身。园内假山高耸,水面广阔,楼阁连绵,花树繁盛。其中的园湖、园河,延伸出河道数条,与黄浦江相通,水质澄净,鱼翔浅底,岸边垂柳依依;西部数座假山统称西山,山体系开挖园湖、园河的堆土,共有三座,占地逾十亩,山势蜿蜒起伏,最高的地方达二十余米,巅有茅亭,可驻足畅览黄浦江中胜景;东部的群芳圃,花卉四时不断;西南的枕流轩,临河而筑,窗外游船往返,两旁绿荫重重;中部偏南的江上草堂乃主建筑,堂高大宽敞,陈设华丽,浓荫四合,通常作品茗处,有时也作为民间聚会和花展的场地;江上草堂南的碧梧轩,四周广植梧桐树;东南的荷花池,池面积虽不大,却栽培各种荷花,并有九曲桥横跨水面,桥南端的藕香榭,以傍荷池闻藕香得名;此外,尚有水风亭、又一村、长廊、湖心亭、花径、云路等景点。所以,民国年间的《上海胜迹略》称该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
当年半淞园常是文人雅集之所。1921年5月初,文学研究会主将沈雁冰、郑振铎得知郭沫若抵沪,特请与之熟悉的柯一岑作陪,邀他在半淞园会面,他们选在园中临池的餐馆就座,餐后,郑振铎又把郭沫若引到池边,倚着栏杆,直奔主题,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借助他的力量把即将创办的会刊《文学旬刊》办得更出色。郭沫若认真考虑后表示愿意在会外帮忙。初次相见,彼此都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半淞园被日军炸毁。如今黄浦区的半淞园路,即因该园而得名。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