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滨海古园爱心苑擦拭墓碑 本报记者张龙摄
■墓碑上可安装视频,播放逝者生前音容 本报记者周馨摄
■清明前后,滨海古园迎来众多祭扫的市民 本报记者陈意俊摄
■把写给逝去亲人的信投入时空信箱,寄托生者的哀思 本报记者张龙摄
■ 滨海古园百草园内,8名音乐义工奏起音乐,和家属一起为6位节地葬的逝者送行 本报记者 陈意俊 摄
本报记者 姚丽萍 通讯员 谷轩
近年来,申城各大公墓持续推出诸多人文关怀服务,作为行业翘楚的滨海古园,更是率先创意——从“时空邮局”、爱心苑、海葬公祭到无主骨灰落葬志愿者服务,一系列服务创意在全国同业中开风气之先。所有创意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是:让逝者享有尊严,让生者感受温暖。
时空邮箱
给逝去亲人“寄”封信
这里有家书,也有情书,投进“时空邮局”,7天后或许就能收到来自“天堂”的回信。一切都是虚拟,但“心灵卡片”带来的亲情慰藉却让人备感温暖。
“非常非常想念,您快快到我梦里来吧!”2007年清明前夕,滨海古园推出“时空邮局”亲情服务,市民夏清在“心灵卡片”上写下这句话,然后将它投进古园“时空邮局”,期待逝去的父亲能收到她的思念。一张薄薄的卡片,承载着“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6年来“时空邮局”已收到超过2万封信。目前,“时空邮局”在古园内常设5处“邮箱”。每年清明冬至祭扫高峰,还要另设2个流动“邮箱”。6年来,所有卡片上的文本内容已被录入电子文档,而卡片都已在古园焚化。
去年冬至起,“时空邮局”升级服务开通——新的“心灵卡片”分为正联和副联,正联写文字内容,副联是卡片编号;正联投入园内“邮箱”,保留副联;7天后点击古园网站“时空邮局”专栏,输入副联编号,就可以查阅卡片的投递状态。
“我们都是无神论者,但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夏清说。
爱心苑墓地
惠及无力安葬的群体
古园东南角有一处“爱心苑”,四季葱郁,树枝上系着黄丝带和风铃,风过时,铃声悦耳。
2005年,市民乐阿婆在滨海古园为过世的老伴购买墓穴。老两口有个心愿:百年之后将自家的住房捐赠给社会,以便帮助孤寡老人。2007年,滨海古园帮助乐阿婆实现心愿,建成“爱心苑”墓地,专为烈士英模家属、贫困孤寡老人的身后事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长眠之地。
2008年,滨海古园在“爱心苑”为10位孤寡老人举行“爱心集体葬礼”。仪式上,滨海古园与奉贤区4家敬老院签署了“情系孤老,共建爱心”协议书,保障孤寡老人“生有厚养,故有优葬,葬后有祭”。2009年,为纪念爱心苑诞生两周年,古园推出了“万朵鲜花绣爱心”孤老安葬仪式。
自2008年爱心苑举行爱心集体葬礼以来,爱心苑以占地仅0.38平方米的微型草坪葬为主,相继推出了花语葬、七彩环保葬、植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环保葬式,并将受益群体由孤寡老人和特困群体,延伸至殡仪馆内长期无人认领的“无主骨灰”。
截至目前,爱心苑共安葬了97位孤寡老人,以及殡仪馆中长期无人认领的“无主骨灰”共1099具。
音乐集体葬礼
乐声歌声送逝者远行
2007年12月,“伴着音乐去远行”全国首次音乐集体葬礼在滨海古园隆重举行。沪上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率近百名笛子爱好者现场演奏,为逝者送行。从这一年开始,滨海古园每年都延续着这样的传统——用音乐集体葬礼送别逝者。
现代音乐集体葬礼,是对传统落葬习俗的一种文化提升。
2007年,有11户丧家首次参加音乐集体葬礼的仪式,300余人出席。2008年,音乐集体葬礼加入了古琴、琵琶等民乐演奏,音乐形式更为多样化。
2009年,17户人家尝试“歌声葬礼”为亲人送行。钢琴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滨海古园九龙壁广场响起,《闻笛》《云车》《红豆词》《告别》……17个家庭用歌声诉说着对逝去亲人的追思。葬礼上,弹奏钢琴的是已故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的夫人、上海音乐学院王逑教授,合唱团成员都来自欧美同学会。合唱团有四五十人,“歌声葬礼”就出自他们的创意。合唱团还跟古园约定,今后将长期为“歌声葬礼”提供公益服务。
从2007年至2012年,古园共举行6场音乐集体葬礼,共计160余户家庭报名,送别了180余位逝者,前后共计有1800余人参加过音乐集体葬礼。每次音乐集体葬礼上,许国屏笛子演奏队都有100多人到场为逝者奏乐送行,宏大的场面充分展示了仪式的隆重与庄严。
志愿者“送行”
骨灰虽无主人间有真情
“无论他们是谁,无论他们生前做过什么,我们都要送他们最后一程,愿他们一路走好。”义工宓和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011年冬至,在滨海古园爱心苑,18位志愿者参加无主骨灰落葬仪式,志愿者远远超出预定的10位,这也是沪上公墓首次招募志愿者参与无主骨灰安葬。
那一年,21岁的宓和卿还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护理专业大二学生,也是交大医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活跃分子。“人道关爱、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我们学院每个班级都有志愿服务项目。”宓和卿说,生活中,乐意从事志愿服务的人不在少数,这也就难怪古园原本只招募10名“送行”义工,报名的却达25位。
25位义工中,有七旬老人,有青年学生;有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有美籍华人。“我刚刚回上海探亲,就读到了报纸上的招募消息,感觉很有意义,就报了名。”陈蓓薇女士在美国洛杉矶定居多年,时常参与当地社区的义工服务,但为陌生人“送行”还是第一次;骨灰无主,逝者无依,但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让他们孤独离去,志愿者很乐意在爱心苑为他们送行。
骨灰存放在殡仪馆,长期无人认领,已是社会问题。因为人口流动频繁、家庭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目前上海市区龙华、宝兴和益善三家殡仪馆内,存放5年以上的无主骨灰有5000余具,且还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
早在2002年,滨海古园就安葬了187具无主骨灰;2008年冬至前夕,滨海古园竖立了“望亲”纪念碑,呼唤无主骨灰家人前来寻亲。截至今年清明前夕,滨海古园爱心苑的“无主”骨灰纪念碑下,已经有1099具骨灰获得安葬。
滨海古园倡导志愿者送行活动,让“无主”骨灰同样有尊严地落葬,并为其寻找亲人,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寻亲行动中。这不仅是志愿精神的延续,更让生者在一项殡葬仪式的创意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海葬公祭
骨灰撒大海精神永留存
申城普及骨灰撒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1991年以来的22年间,海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申城海葬率从当初不足0.2%,增长到目前的1.5%。当海葬日益成为一种新民俗,人们如何表达对逝者的崇敬和纪念?
2003年,滨海古园出现了全国首个海葬者纪念地——海葬苑,历年海葬者姓名逐一镌刻在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此后,滨海古园不断完善后续服务:2008年清明,开创了国内首次“海葬公祭”典礼,以庄严肃穆的仪式纪念当年的海葬者;2009年,滨海古园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每年的“海葬公祭日”,这是国内首个海葬公祭纪念日,此举进一步扩大了海葬的影响。
2010年清明,海葬苑又出现了电子触摸系统——触摸屏幕,就可以查找亲人的生平,音容笑貌宛若生前。这个露天系统不怕雨雪,能忍受80℃至-70℃的极端气温。人们既能在纪念碑上找到亲人的名字,献上鲜花,还能触摸系统,看见亲人音容慰藉哀思。
2010年12月,纪念上海市举行骨灰撒海20周年暨新版《海葬证书》发证仪式,在上海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举行。
2011年3月31日海葬纪念馆开馆。它以“海葬文化”为主题,介绍现代海葬的起源、骨灰撒海的名人代表,回顾上海市骨灰撒海活动历程,展示海葬者家属捐赠的实物资料,细述申请海葬事宜的流程……不仅展示海葬者的人生故事,传播海葬者开明的新观念,推广文明环保的新葬式;更为“不保存骨灰而保存人生文化”提供新思路,让公众了解海葬的历史变革和意义。
招聘大学生
提供大舞台青春展才华
2009年3月21日上午9时,沪上首次高校毕业生殡葬业招聘会在上海市人才市场举行。招聘会开始不久,小雨中的场外就出现了百米候场长队。截至当天上午11时,应聘人数超过2000人。
技术含量高,薪酬待遇高,上海殡葬业正在摆脱传统观念影响,争取社会认同——当天,沪上24个殡葬单位推出418个岗位面向应届大学生集中招聘,结果有5000多人到场,共收到简历3200多份。经过初选、培训、面试,最后有108名应届大学生入行,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殡葬员工。
其中,进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各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共有71人。3年后,71人中有11人选择离开,还有60名大学生坚守,其中男生22名、女生38名,大专学历28名、本科学历29名、研究生学历3名,他们大多已经成为殡葬中心的业务骨干。
2009年来,滨海古园先后招入30名大学生。刘平和金伟,都是这一拨的。他俩都是哲学系毕业生,3年里,他们用哲学的理性克服对殡葬的忌讳,并用自己的专长努力改变着人们的偏见。如今,刘平已是淀山湖归园办公室副主任;金伟则作为高级文秘成为“多面手”,为打造“公益古园”作了不少贡献。
苗青,毕业于上师大历史系,博士,他是申城殡葬业迄今为止学历最高的从业者。他最初的岗位,是滨海古园葬文化博物馆的文史研究员,负责企业、名人、墓葬三个陈列馆馆藏物品的清查、整理,也负责接待讲解;此外,他还有计划地采访丧属,设定研究写作目标。两年内,他已完成117位人物生平简介的《名人在古园》资料汇编集、两辑《名人之林——滨海古园里的名人录》,以及6篇人物纪念文章的编撰。入行14个月后,恰好滨海古园成立了葬文化研究所,他被任命为研究所负责人。
“学以致用,从事一种有成就感的职业,很好;更重要的是,我对城市历史文化很有兴趣,而古园的发展又和文化规划有关,我看重这种个人兴趣和发展空间的契合。”这就是殡葬从业者苗青的从业感言。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