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忠
过传忠
生活中人们说普通话时,有些多音字很容易用错,譬如“炸猪排”的“炸”字、“涨价”的“涨”字、“上吐下泻”的“吐”字,等等。不仅一般人念错,有时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或者话剧影视演员也用错。这里,就以上述几个字为例,介绍一下多音字使用时区分与辨析办法,供大家参考,倘觉得有用,以后还可继续解说。
1.炸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阳平zhá和去声zhà。读zhá时,指的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沸油里弄熟,如“炸猪排”、“炸油条”、“炸丸子”、“炸糖糕”等等,都是食品菜肴。读zhà时是指一种破裂的现象,如“天上的雷炸响了”、“高压锅用得不得法炸了”。中国人发明了炸药,就是专门用来促成爆破的,因此,“炸弹”、“炸碉堡”、“轰炸机”等词里的“炸”都该读去声。总之,“zhá”是一种烹调方法,zhà是一种爆破现象,还是容易区分的,如下面一个句子“等油炸了再炸”中有两个“炸”,前者说油已经沸热得快爆破了,后者指的才是烹调操作的方法,因此,前者该读zhà,后者要读zhá。有时,取爆炸现象的比喻义,把人声鼎沸的场合说成“炸锅”了,把成群骡马受惊乱跑说成“炸群”,这时“炸”都应读“zhà”。
2.涨 这个字也有两个读音:上声zhǎng和去声zhàng。两个读音指的都是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但方向和内容大不相同。读zhǎng时指升高,是纵向的变化,如“涨水”、“涨潮”、“水涨船高”中的“涨”字。而“涨价”指物价升高、“(情绪)高涨”是种比喻,描绘情绪的向上提升,都该念zhǎng,但这两处人们常常读错。再说读zhàng时,是说体积的增大,是横向的变化,如“涨大”、“头昏脑涨”。这种增大,有时只是一种感觉或形容,并非脑子真的增大了。“钱花涨了”、“(量布)涨出了半尺”都属这种用法,都该读zhàng。遇到一个句子里出现两个“涨”字,只要多从词义上去思考,还是容易辨析的。如“高涨的情绪使他的脸涨得通红”,“水涨船高,船里的豆子都泡涨了”,两个句子前面的“涨”都应念zhǎng,是水平方向的提升;而后面的“涨”则应读zhàng,指“脸”和“豆子”的膨胀的感觉和变化。
3.吐 这个字的两种读音是上声tǔ和去声tù。两种读音都是指“东西从嘴里出来”,但二者方法与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读tǔ时是说人主动地有意地把东西从嘴里弄出来,如“吐痰”、“吐葡萄皮”。这一读音不仅用途广泛,而且扩展开去,有很多模拟和比喻的用法:由人及物,有“蚕吐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和“麦吐穗”、“棉吐絮”的用法,模拟生动;以实喻虚,则有“吐字归音”、“谈吐举止”、“真情吐露”、“扬眉吐气”等词语,把摸不着的语言、抽象的情感、意气落在实处了,很实在,所有这些地方都应读tǔ。那何时读tù呢?这是专指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如“吐血”、“呕吐”、“吐沫”,应读tù。它也有比喻的用法,如“吐出赃物”,并不是真把赃物从嘴里吐出,而是强调了他的不情愿和不得已罢了。有个成语“上吐下泻”,不少人习惯把“吐”念成tǔ,其实应念tù,是指呕吐和腹泻,用时是应当注意的。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