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改变习惯 才能真正改变人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学会改变习惯 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2013年04月01日09:33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习惯的力量》 查尔斯·都希格

  中信出版社 2012年3月】

  我们吃得太多,不爱锻炼,花钱太多,很少攒下钱;我们不爱读书,爱上网,爱抽烟;我们每次身陷错误的职业,我们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为什么我们自认为做出的大部分决定是深思熟虑的,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习惯、行为和成就感

  每个人都想改变一些东西,一些人则想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面貌。但我们能改变人生吗?如果能的话,该怎么做呢?2012年,《纽约时报》商业记者查尔斯·都希格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没有人会忽略习惯的重要性,但是怎样真正改变习惯?这本书或许能帮你找到逆转人生的金钥匙:“一旦你明白了习惯可以改变,你就有了改变它们的自由和责任。”

  都希格花了三年时间采访“习惯学”的研究人员、营销专家和神经科学家、商界领袖,以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运作机理以及如何将相关知识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都希格在自己的新书《习惯的力量》中发布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习惯养成容易消除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习惯。书中写道:“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而做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成形后,我们的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是意识到其它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这个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地启动。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习惯的力量》一书说,不仅个人的习惯会变得自动化,在同一公司上班的员工也会形成组织化的习惯。许多公司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利用暗示与奖赏,尤其在顾客还不确定他们能从习惯购买中得到怎样的愉悦感。企业可以引导和利用顾客改变他们的原购买习惯,建立购买新产品的习惯。

  塔吉特商店把目标瞄准了孕妇,以便掌握她们之后几年的购买习惯。都希格说:“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最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刻是我们有了小孩的时候,因为所有旧的惯常行为都会消失,一位销售人员会突然出现,向你推销新的东西。”塔吉特的分析师收集海量的顾客信息,推断购买维生素、无气味洗涤液、毛巾的女性可能怀孕了,然后用这些信息启动广告推销活动。那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位父亲邮箱里收到针对他十几岁的女儿的婴儿用品优惠券,这令他很不高兴。他说:“我女儿16岁。难道你们是在鼓励她怀孕吗?”经理连忙道歉。经理几天后打电话过去,那位父亲说:“我要向你道歉,我跟我女儿谈过了,发现我家里出了点事。她8月要生孩子。”还有一个例子,信用卡公司会留意某人是否会离婚。因为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离婚会是一场金融灾难,有些人离婚后会停止还款。所以信用卡公司会提高一些人的利率。他们是怎么知道谁会离婚的呢?他们会留意谁花钱去做婚姻治疗,留意谁入住自己所在城市的酒店,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他有婚外情……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就得了解习惯是怎么回事,还要从我们自身的习惯着手。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非常强大,因为它会促生神经渴求,大脑进入省力模式,就会按照原来的方式,不再判断和决策。作者在书中写道,习惯有三个组成部分: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暗示告诉大脑进入自动模式,让行为展开;惯常行为即习惯性的行为;第三步是奖赏,一种你的大脑喜欢的东西,帮助大脑在将来记住怎么做。慢慢地,惯常行为变得习惯化,个体开始期盼获得奖赏,从期望中得到的奖赏会跟行为本身一样强大,这一现象叫做渴求,对成就感的渴求。比如,倒上一杯酒时已经期盼喝醉的快感。

  逐渐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习惯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暗示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渴求出现。

  如何改变习惯?

  《习惯的力量》作者都希格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坏习惯,每天下午都会跑到咖啡厅买一块巧克力饼干。这个习惯让他胖了好几公斤,他开始决心让自己戒掉这个习惯,甚至在计算机上贴了一张“不准再吃饼干”的小贴士。

  但每天到了下午,他都假装没看到那张便利贴,还是起身走向咖啡馆买了一块饼干,而且站在收款机附近和同事聊天的时候,顺便就把那块饼干吃下肚。一开始那感觉很棒,然后他开始有罪恶感。他跟自己保证,明天,明天我一定会努力克制自己。“明天我就改掉这个习惯。”但明天习惯还是战胜了自己的决心。

  一是找出坏习惯。都希格是怎样诊断然后改变自己这个习惯的呢?答案是先找出了自己的“习惯回路”。

  他发现自己的惯常行为是会在下午的时候离开桌子,走到咖啡店买一片巧克力脆片饼干然后吃掉,这个惯常行为的“暗示”是什么?是饥饿?是无聊?是低血糖?还是工作中小小休息一下?另外行为中的奖赏是什么?是饼干本身?是改变环境可以改变心情?是短暂的休息?是与同事社交?还是吃下一堆甜食之后觉得精神很振奋?

  二是做实验,找出奖赏。都希格给自己做了一个实验。他连续几天调整了一下惯常行为,让它产生不同的奖赏。他有时没去咖啡馆,而是到附近走一走,不要吃任何东西就回到桌前;或者走到咖啡馆买一个甜甜圈或一条巧克力棒,然后回到桌前吃;或者则尝试改成喝咖啡,或者干脆不去咖啡馆,而是走到朋友的办公室,跟他们闲聊个几分钟,然后回到自己的桌前。

  三是找出暗示。都希格的暗示是什么呢?为找到暗示,他一直等到渴求来袭,每次想去买饼干的时候然后他记下五件事:我在哪儿?现在是几点?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旁边有哪些其他人?渴求临出现前的行为是什么?

  几天后,他分辨出了他的暗示:“不是饥饿在驱使我的行为。我真正渴求的并不是饼干我寻求的奖赏是跟朋友短暂的休息与社交机会。还有,我现在知道这个习惯是在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开始产生。”

  从此都希格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定了一个闹钟,到了三点半的时候,要走到朋友桌边聊天十分钟。“大概6个月左右,每天下午3点半,我会不自觉地站起来,看看编辑室有没有人可以聊天,花个十分钟闲聊一下新闻,然后回到桌前,中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一切已经变成一个习惯。”

  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有当好的习惯足够对我们有奖赏,足够有神经渴求时,好的习惯才能被塑造出来。

  利用习惯力量,更懂自己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保持“习惯回路”里的暗示和奖赏,慢慢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新习惯就会产生。例如要戒烟,分析自己为什么想抽烟(觉得无聊)和抽烟带来的快感(有事可做),就可以在觉得无聊时为自己找点别的消遣,而不是自动去拿烟。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相信这种改变。1994年哈佛大学对大幅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少人的改变是因为遭遇了人生中的巨变,比如,遭遇离婚、自己失业、亲人死亡、身患重病、生孩子等。

  如果有可能,最好融入一个社团或组织,形成信仰,改变就会真正成为现实。

  如果你能懂得习惯运作的原理,就能诊断进而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即使陷入危机的人也能运用这些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能利用“习惯的力量”,你也将更懂得我们自身,更懂得企业,更懂得这个时代和社会。

  如果想要改变习惯,先找出自己的“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文/阿木穆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