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波切利 音乐,是我不可抗拒的命运--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安德烈·波切利 音乐,是我不可抗拒的命运

2013年03月31日18:31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尹罗娜

  做邮件采访,本是件十分枯燥乏味的事,因为往往得到的都是简短又无关痛痒的“标准答案”。可是,当收到盲人歌者安德烈·波切利通过经纪公司给到的采访答复时,像是收获了一个超级大惊喜:每个问题几乎都附上极其详尽的回答,甚至还夹杂着不少有趣的小故事。

  简单又诚恳的一纸问答,迅速拉近了这位拥有“上帝的声音”、带着些许神秘感的传奇歌者与大家的距离。被问及自己成功的原因,波切利的回答更是坦率:“除了声音,智力、毅力和牺牲奉献精神不可或缺,当然,还需要一点点的自恋和自信。”

  跨界歌手割不断的中国情缘

  安德烈·波切利从来不乏中国听众。

  2003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举办个人演唱会时,波切利就用完美的嗓音征服了观众,随后他频频被邀请来中国演出。2008年,在国际顶级作曲大师大卫·福斯特与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倾力合作下,由波切利与张靓颖合唱的一曲《拥抱梦想》,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主打曲目。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波切利演唱了《今夜无人入眠》,获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因此,在今年1月28日发行了最新专辑《Passione》后展开的全球巡演中,波切利第一时间决定将上海作为此次中国唯一的演出地。4月30日,安德烈·波切利将带着全套班底来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以一台顶尖品质的演唱会表达对喜爱自己的中国歌迷的敬意。

  他表示:“我很高兴再次来到上海,我渴望再次和给予我很多支持的观众见面,同时再次感受上海这座古老和现代建筑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充满魅力的城市。”不过,选择上海,他坦言还带有一点“私心”:“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世界购物天堂,对于我的妻子和孩子是一个很诱人的地方。”

  上海演唱会上,波切利为大家准备了多重惊喜:展现其卓越的男高音特质同时,也会带来浓郁的意大利风情的歌剧,以及多首古典流行跨界名作,包括翻唱猫王名曲《LoveMeTender》、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主题曲《WhenIFallInLove》、电影《花样年华》主题曲《Quizs,Quizs,Quizs》等。

  永不气馁相信唱歌是命运

  波切利拥有头衔无数:“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拥有被上帝吻过的嗓子”、“最有资格接替帕瓦罗蒂的人”、“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他成功地将歌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铸造出超越流行和古典之间的独特流派,可是这位传奇歌手的人生却充满坎坷。

  1958年,波切利出生在意大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命运对这个可爱的孩子开了个大玩笑,先天性青光眼让他从出生起就饱受折磨,6个月大时,波切利接受了第一次手术,而此后的几年里,尽管经历多达二十六次的治疗,情况却依然没有好转。

  波切利的童年基本是在医院度过的,可是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也是在这时候被大家发现:早在婴儿时期,只要隔壁病房的俄国人播放音乐,他就朝音乐的方向猛踢双脚,音乐响起,原本哭闹的小家伙立马安静下来。于是,亲友们纷纷买唱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七岁开始,波切利自己提出学钢琴,随后又学习了长笛、萨克斯和吉他,九岁时他还跟着大人跑去看歌剧。每次家庭聚会时,在大家的要求下,小波切利也像模像样的,以厨房火炉前的梯台当作小舞台高歌一曲。

  可是十二岁那年,一次踢球时,他不幸被足球击中造成了脑出血,痊愈后双眼完全失明。那一次,是父亲的话重新点燃了他的信心,父亲凑在他的耳边说:“小家伙,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失明后,音乐成了波切利触摸世界的唯一方式,“每个人都要求我唱歌,使我慢慢了解到,唱歌就是我的命运。”

  三十而立大器晚成的歌唱家

  这位12岁彻底失明的歌唱家,同年参加了人生第一场歌唱比赛。当时,波切利穿着棉制西装外套,戴着黑色墨镜,在一个度假村里的俱乐部登台,演唱了《我的太阳》,赢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波切利的命运就在他自己的歌声中,他的声音后来会像星火燎原般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尽管从小我的听众对我的声音就一直认可,可是我自己一直试图提醒自己在文艺界不会有什么结果,我已经做好了从事和音乐完全无关的工作的准备。”

  所以波切利一直稳健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尽管非常喜欢音乐,但进入大学后学的是与音乐毫无关联的法律。1988年,年届三十的波切利取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并成为执业律师,做了一年的法律工作之后,一位名叫贝塔里尼的声乐专家发现了他的歌唱才华,并正式开始对他进行专业指导,三年后他又随柯莱里学唱。

  1992年,波切利的音乐生涯出现了戏剧性转折。意大利流行巨星卡洛福纳奇亚利写了一首二重唱《求主怜悯歌》,他偶然间听到了波切利的试唱,大为惊讶,认为波切利的歌唱“有美感、有情感、有灵感”,随即决定与他录制唱片。第二年波切利凭此获得圣雷莫音乐节最佳新人奖。

  直到1997年,年近40岁的波切利开始在国际性声乐活动中频频亮相。在卡利亚里普契尼音乐节上,他演唱了《蝴蝶夫人》和《托斯卡》中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在观众惊喜的欢呼声中,他加演了一首被称为是“男高音杀手”的、具有连续九个高“C”的《联队之花》,引发全场惊呼。次年发行的专辑《华丽咏叹调》,跃居排行榜首,并成为长期热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

  此后,波切利大放异彩,而他横跨古典、流行领域,同时擅长歌剧咏叹调、音乐剧选曲、流行金曲和各国民歌的音乐特性,更使他成为跨界歌手中的佼佼者。帕瓦罗蒂在世时,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我不会唱得比他好。”

  盛名之下,难得的是波切利依旧葆有初心,他总说:“一个人,不应该吃歌手这行饭。因为,成为歌手得完全取决于你周围人的反应。歌手不能说‘听我的,我要为你歌唱’,而必须使人们对你说‘请为我们演唱’……”

  音乐人生大团圆的完美结局

  波切利的失明似乎给他的生命赋予了一种尼采式的孤巍与壮丽。

  英俊的外表、略带野性的头发、蓄着胡须的成熟形象,充满金属质感的嗓音,造就了波切利。有人将他的成就归功于他优越的条件以及不幸的身世,觉得是这种反差造成的市场效应。

  可是波切利从未觉得命运不公:“我觉得我很幸运,我的职业生涯是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我没有一天觉得老天对我不公平。”而他对于自己成功的原因也有独到见解,“如果你不确定能建立起一个伟大的事业,那就没有秘诀。即使是对一个会乐器的男高音来说也是如此。除了声音,还需要智力、毅力和牺牲奉献精神,还需要一点点的自恋和自信。”

  “音乐对于我,是一种需求,如同爱;音乐对于我,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如同死亡。”波切利在2008年出版的自传小说《别说再见》中,讲述了名叫阿摩司的主人公的寻梦之旅,有关信仰和感恩、希望和坚韧、乐观和梦想。

  “我用一本书,讲述我的人生故事,一个生长在玛莱玛遥远乡下的失明孩子,如何跨越了任何热忱幻想的界限,朝着广阔天地的目标前进。我努力地在这本书中讲述一个人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旅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拥抱自己的理想。”他说他主要想把这本书送给自己的孩子们,“我还能找到什么比这更好的机会,给我的孩子们一些发自肺腑的建议?我的孩子们更大些的时候,会读到这些文字的。”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