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八十高龄的杨叔子讲座时激情不已,手势不断。 记者孙文 摄
记者别鸣 通讯员饶学锋
600多名听众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时钟已指向11时45分,散场播音自动响了两遍。
讲座主持人有点担心:“杨老先生已经讲了2个多小时,毕竟他老人家80高龄了……”
“我还要讲一讲!”杨叔子凑到麦克风前赶紧打断,全场响起更热烈的掌声与笑声。杨先生满面红润,自问什么是幸福?“我还是一个准80后,我这个年龄能走路就很幸福,能自理更幸福,能工作十分幸福,能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奉献里,我无比幸福!”
这句结束语,顿时感动了全场听众。白发苍苍、身材瘦小的杨叔子,双手撑着讲台,缓缓起身,蹒跚着来到台前,向不同方向的听众连续深深鞠躬。人们一下子拥到台上,不愿散去。
昨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登上“长江讲坛”重读《论语》。对知识热爱,对智者尊重,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上下两层听众爆满。
每个中国人都应读《论语》
“我10岁以前读过《论语》,60岁以后重读《论语》,才体会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杨叔子感慨。
从1997年开始,杨叔子要求自己的每个博士生都要背《论语》和《老子》,否则不接受博士答辩,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一种音乐叫做严肃音乐,它的主要特征有二:主旋律和特色。这让我联想到我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当然是育人,而它的特色就是培养中国的大学生。什么是中国的大学生?爱国,爱创新,为中国服务。‘中国的’就是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杨叔子说。
“民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它决定民族的生死存亡。然而很多大学生连我国的四大名著都不知道,看不起传统文化。这是严重错误的。”
杨叔子激动地说:“基督教世界每个人都读《圣经》,伊斯兰世界人人读《古兰经》,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读《论语》和《老子》。”
如何读出《论语》的精华
杨叔子统计了《论语》关键字的出现频率,其中“学”出现了64次,“知”出现了116次,“行”出现了72次,“仁”出现了109次。
老先生说,从整体看,《论语》提倡学习、思考、实践,注重教学相长及天人合一。学是通向人最高境界的根本途径,思考及实践在学习中相随而生,从侧面也反映了教学相长;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在现在看来是强调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用四个字概括:仁、孝、信、度。仁是人的最高境界,孝则是自然人性,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度则至明至理至哲。”
如何吸取《论语》的精神营养?杨叔子建议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爱民,这是《论语》的管理目标;而其管理原则是和谐:礼之用,和为贵;管理关键是表率,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
读《论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杨叔子提到,《论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至深。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代在日本被尊为“工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坚持一切按《论语》办事,还专门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超过基督教义最纯粹的道德。1988年1月,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等离子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在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智慧。”
讲座结束时,杨叔子特意在投影屏上打出两行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借用《诗经》这句话,是谦虚地表示:《论语》需要大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台下,有听众大声背出这首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杨叔子在他们心中,大概就像这诗句中的谦谦君子,显现出知识与智慧的荣光,让人感佩,让人难忘。
“幼儿园上小学的课程,小学生上中学的课程,中学生上大学的课程,结果呢?大学生最缺乏幼儿园教育!团结友爱、讲文明礼貌,这不都应该是幼儿园应该培养的吗?”
“培优,培优,培养出的不是优秀,是忧患、是忧郁!现在有的中小学,分火箭班、飞机班、快班、一般班、慢班,这有什么意义?”
——杨叔子说教育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