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包装袋上写着“shit burger”——便便汉堡
波斯特实验室里的人造肉,两端黑色为魔术贴,目的是制造出弹性锚点,让肌肉增大(图片/grahamhancock)
哥本哈根诺玛餐厅的主厨勒内·勒哲毕在圣诞节期间曾特别推出的素食套餐“芦笋和云杉”。一改北欧美食以肉为主的传统,他用料清淡,甚至以圣诞树的枝叶为材料,目的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资源
□ 果壳综合
由于种种原因,未来食品危机的严重程度实在难以想象。人们对“吃什么”越来越感到困惑,美国人也不例外。
早前有研究显示,美国国内的食源性疾病每年要造成500亿美元(大约32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大多数肉制品,例如牛肉糜、火鸡肉糜、猪排骨、鸡胸肉等,都会遭到细菌污染。而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尼古拉斯·杰诺维斯指出,实验室的“人造肉”在无菌环境中生产,既不会携带、传播病原体,也不会引起传染病,所以他相信“人造肉”的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人类的肉类消耗量很快将会比上世纪翻一番。于是更多专家都在致力于研究“人造肉”,认为它势必引发一场“食物革命”。
主意由来已久
1931年温斯顿·丘吉尔在《河滨杂志》撰文称,未来的实验室里应该培育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件,以“改变养整鸡却只吃胸部和翅膀的荒谬行为”。NASA在上世纪90年代已开始了相关实验,旨在让宇航员吃上不易腐坏的肉类。2011年7月,《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一份报告还称,跟普通肉相比,消耗“人造肉”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低96%。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家还发现,在产量相同的条件下,人造的猪羊牛肉可以减少能耗7%-45%,占用的土地面积也要少99%。有数据显示,目前70%的农业用地都用来产肉了,所以更有必要研发“人造肉”。
也就是说,对环保人士来说,支持“人造肉”的原因之一在于家禽的粪便会释放出约占全球排放量18%的温室气体,且过度放牧易导致植被退化、水源污染。对于动物权利保护者来说,“人造肉”可以使大量禽畜免于被注射激素、屠宰的命运,且“人造肉”是不会受疯牛病或口蹄疫感染的。
荷兰医生威廉·范艾伦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投入“人造肉”的相关研究。1999年他还申请到了干细胞产肉的技术专利,荷兰农业部在2004年资助了范艾伦的研究项目,他们分离出了胚胎干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分裂了几次之后就都失去了活性,后来他所争取到的经费用完,加上政府担心产品没有市场,这个项目便不了了之。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直到2012年才宣布,他和他的团队已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了第一块“人造肉”。这种“人造肉”不同于一些素食主义者之前吃的那种植物蛋白“人造肉”。它之所以被称为“肉”,是因为它是真正用干细胞繁殖培养出来的,而且它的口感与味道与真肉相差不算太大。
推广困难重重
不过这种“人造肉”的生产成本目前来说还相当的高。波斯特博士曾展示过实验室里装在小培养皿里的大约3厘米长、1.5厘米宽的肉类纤维条。他说,产出这么一小条纤维需要500万个细胞,大约需要3000个这样的小肉片才够做一个标准汉堡。而做这样一个汉堡目前大概需要25万欧元(大约200万元人民币),因为它用去两位技术人员几乎整一年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能源,效率非常低。
“人造肉”研究仍然很难筹措到资金。政府和食品行业神经绷紧,不愿投资,主要是害怕公众的排斥心理,或者引发不必要疑虑。
但推广“人造肉”最大的障碍在于胚胎干细胞的繁殖。
波斯特培养“人造肉”用的是成年动物的肌肉干细胞,或者叫做祖细胞。这种干细胞存在于肌肉之中,可以直接从动物身上获取。肌肉干细胞的缺点很明显:它比胚胎干细胞更容易分化,会自动转变成骨骼肌细胞或者蛋白质,而且也不能无限期地一直分裂下去。波斯特的研究小组现在可以令其分裂20次至30次。也就是说,1个细胞可以变成100万个。
正是因为分裂的次数有限,波斯特的肉条才这么小。为此他想尽各种办法。一是用电刺激“锻炼”肌肉细胞,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肌肉细胞仍然生长得不够大;二是用魔术贴制造出弹性锚点,让肌肉细胞重新调整组织,以在两个锚点间形成张力,这样锚点间的肌肉便会持续增大。最后波斯特又想,可以把肉条改造成甜甜圈的形状,这样就不再需要外界提供锚点……
“人造肉”的推广之难,也因为目前的成品根本令人毫无食欲。人造肌肉组织中不含血液,呈白色。据一位大胆尝试的俄国记者说,“那味道真不怎么样”。恐怕还要再加入适量的人造脂肪和血,提供铁离子和鲜艳的色泽,才可以让“人造肉”更加真实和可口。而波斯特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还想到用咖啡因等其他刺激物培养细胞,让肌肉组织更频繁地进行“锻炼”。
“成果”倒有不少
“人造肉”从实验室里端上餐桌显然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然而此类研究却从未停止。
2011年,美国南卡洛琳娜医科大学的米罗洛夫博士声称已从火鸡身上提取成肌细胞,把这种细胞浸泡在牛血清培养基中,就能培养出动物的骨骼肌肉组织。只要植入一些血管组织,这种“人造肉”内部细胞就可以吸收外部氧气,从而生长出逼真的肌肉纤维,可模拟出真实肉类的纹理。如果再掺些脂肪类物质,应该能让这种“人造肉”更趋“完美”——鲜嫩多汁,又有肉味儿。米罗洛夫博士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见一座足球场大小的造肉工厂拔地而起,在那里,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定制最符合自己胃口的肉类。
同年,日本冈山环境评估中心科学家池田研究的“人造肉”,也令人大跌眼镜,因为他的制造方法相当“重口味”:从粪便中提取蛋白质再制成“人造肉”。
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蛋白质含量丰富,经过一定的热处理后,粪便“人造肉”中的细菌就会死亡。池田说道,他们制作出的“牛排”味道几可乱真,为了使口感更鲜美,他还在其中加入了大豆蛋白质和牛排酱。这种“人造肉”中63%是蛋白质,25%是碳水化合物,9%是矿物质,剩下3%是脂质——与普通肉相比,它的脂质要少得多。不过目前这种“人造肉”的价格仍比普通肉高出10倍至20倍,因为加入了研究的经费。但池田说,一旦研究完成,他们就可以降低成本,价格将与普通肉相差无几。
外界反应不一
科学界对“人造肉”仍有不少批评。其中之一,是从道德方面出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罗伯特·斯帕罗博士认为,“人造肉”并不会减少人们对肉的过度消费。他认为科学家耽于幻想,忽视了食品的社会和情感的意义。
另一种主要声音则源自“人造肉”的口感问题。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杰夫·伍德说,口感是最难模仿的属性,有些人善于品尝肉类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像葡萄酒的品酒师一样。如何烹饪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它们在烹饪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凝结或者散架的问题?
还有很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比如在荷兰,“人造肉”算不上食品,如果有人把“人造肉”卖给他人食用,会被罚款1000欧元。
当然,对于“人造肉”的制作材料,大多数普通人有更直接的想法——有人说:“是不是从自己身上抽取少少肌肉纤维,就能自给自足?科幻小说里出现的循环食物也不再是梦了。”尤其对日本人研究出的 “便便肉”,有不少人表示无法接受,“那些地下加工窝点应该最有兴趣,因为他们有希望进一步和公厕集团总公司合作,开发出相应的唐僧肉、地摊牛排等产品吧?”有人说:“虽然平时吃的米饭也是屎尿浇灌长大的,但那和直接摄取还是不同的。”也有人说:“人类迟早得这么吃么?当死亡灭绝和重口味相比,你会怎么选择呢?”
图/全景
果壳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