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发展史的古村落,悠久的历史使这里沉淀了丰厚的乡村文化;这是一座地域偏僻的小渔村,距离北京千里之遥,却到处闪耀着老北京的建筑身影……
高家庄子:招远的“小北京”
2013-03-23 来源: 大众日报
村中老街
四合院
残存的土围墙
□ 李栋 解焕新 张丕基
在金都招远市西北沿海,有一个保留着大片古民居的村庄,村子南高北低,两侧平缓的丘陵宛如一条巨龙,村西一条九曲小河由南向北蜿蜒流向渤海。走进村中,徜徉在古朴的街道上,两边的老墙老巷、古树古宅,如同是一幅被时空遗留下来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在当地被誉为“招远小北京”的辛庄镇高家庄子村。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博士王建波,曾数次来这里考察,对村中悠久的历史和精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赞叹不已,称如果好好保护和发掘,这个村,完全有资格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荡涤历史封尘,探寻古村钟楼建筑遗风——
高家庄子村地处渤海之滨,相传西汉年间一高姓部落迁徙于此而得名。明洪武年间,渤海地震,造成海水倒灌,生存环境恶化,高姓先后迁外而居。之后,徐姓、王姓、刘姓等多个姓氏入住。据悉,该村当初不过一庄院而已,如今,全村总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400余户人家,1200多人口。
这里北濒渤海,东踞苍山,西有一灵溪环村而过,沿着几个断断续续的水潭我们一路入村。看得出,这里的居民一定是群勤劳聪颖的人们,街道通畅、房屋齐整、规划有序,一切显得那么清新、幽静,甚至可以用钟灵毓秀形容。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里,村民们一定会先领你到挺立两千年的钟楼子看一看。
这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建筑,高8米左右,面积五六平方米,有四根木石结构的柱子,上面有一个纯木结构的顶棚,顶盖是纯木的穿插结构,没用一颗螺丝或钉子,足见工艺之精妙。
相传该楼建于东汉年间,当时有一传教士到此,看到村子南高北低,钟楼地有一个土丘,每年上涨。由此预言可能出恶人,建议修一“镇龙庵”,庵下埋一斩龙剑,从此这个地方就可变成风水宝地。说来也巧,1957年人民公社修水库时还真就挖出了一把斩龙剑。村民们介绍,镇龙庵所在地还曾建过“三官庙”和“火神庙”。“三官”通常是指:天、地、水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汉代时三官庙最为兴盛。然而,高家庄子所建的“三官庙”却并不是这个意思。据说过去有一人家,兄弟三人,家境贫寒,母亲督促三人好好念书,考取功名。不想老三先功成名就,老大老二见状十分惭愧,从此闭门苦读,亦取得成功。兄弟三人同朝为官,后人为发扬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便给他们修了庙,老三居中,老大居右,老二居左。由此看来,该村自古就有“尚学”之风。
至于“火神庙”,主要是为了克水。当时的村子跟前有一水库,从南到北有一条溪水沟,从上到下有九道弯,有九个潭,取名九龙沟。一到雨季就大水淹村,为了防止水患,就决定修建火神庙。虽说这些带有唯心的思想,但在当时,它却寄托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据悉,古时只有具备较大规模的居落或城市才会看到钟楼。这足以证明该村两千年前就已初具规模。
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汇的“小北京”——
走进高家庄子,人们感受颇深的不仅是浓郁的乡土风情,更多的是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交汇。这里,古树参天,幽静安祥,俨然一个世外桃源。400多户人家,竟有100多户住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内。一个与北京相去千里的偏僻小渔村何以有着如此多的老北京建筑?
据《高家庄子村史话选集》记载,村子最初由高姓建于西汉末年(公元23年),后来高姓逐渐外迁,至清代中叶基本迁剩无几。现在村里以徐姓居多,“小北京”的称号也是在他们的经营下成就的。高家庄子的徐姓是元至正年间在此任渤海守墩吏的徐进之的儿孙辈发展起来的。
徐氏的真正发达,始于清咸丰年间徐氏二支十四世的徐素。徐素出身贫寒,只读了几年书,后来到北京投靠亲友学做生意,一次,在跟随客人去早市看古玩时,无意中低价买了一套旧供器,本欲自用,谁知经古董商鉴定这是一套价值连城的明朝官家珍贵供器,徐素于是发了大财。徐素随即在前门外半壁街与人合伙开设了“三义广”绸缎庄,店里的伙计大多是本村本族的。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秋后,徐素去苏杭进货,因误了商机,只进了一大批黑、白绸缎,回京后因无销路,积压仓库一年半多,致三义广濒临破产。咸丰十一年夏,咸丰皇帝驾崩,因办国丧,京城黑、白布脱销,黑、白绸缎价格暴涨。皇宫不惜抛巨资抢空了三义广黑白绸缎,致三义广突发横财,闻名京城。接着,三义广又设“三义德”等分号,买卖兴隆,财源滚滚。
三义广常年用大车往老家运白银,于是本族人家一度成为大户,比较有名的有“四老门”、“五合堂”、“六大家”、“七猛虎”等等。至清末,三义广的生意愈加兴隆,房产多达300多间。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四老门”的十七世孙徐其清在济南、潍坊两地开设“泰丰楼”大饭庄,生意兴旺,连饭庄带居住,房屋达280多间。
富起来的大户们回乡买地盖房,讲排摆阔。由于在京城经商,带回了京城的工匠参与老家的住宅建设,村北三条大街同时兴建,两旁大门楼、高台阶的京式四合院沿街排开。这些四合院,除了胶东地区少有的精雕细刻的“三雕”之外,保留的京味儿痕迹还有门楼上的装饰——许多门楼的梁是彩绘的一圈圈仿照木头的年轮,像自然的一样。此外,有的门楼上还保留有彩画,这些京式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
现在村里保留至今的四合院多达100多幢,其中设计科学、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当属三义广四合院。
三义广四合院完全按照老北京四合院的形式建筑,房子正间为客厅,窗外设有避雨走廊(或称跳檐),两端厢房左是储藏室,右为厨房;南屋则为仆人居住。房子最东间为客厅,厨房由一传菜窗相通,结构十分科学合理。
清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袭扰,徐氏族人筹资环村修建了一道全部由黄土夯实的围子墙;光绪年间,徐素的堂孙徐潜修,又集族人之财力,环村重新修建三合土(粘土、沙子、石灰)围子墙,历时三年告竣,耗银数万两。
环村围墙总长2100米(今保存百米),宽两米,高六米,开有四个大城门和一个小便门。北门叫“海濠”,是说村北边靠海,打开城门一看,波涛汹涌,就是渤海;东门为“山屏”,是说东门一开,就能看见东面有山;南门名为“同义寨”,原因是因为村
南边住的多为贫寒人家,北边多为富人,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团结如一、和谐相处;西门名“环溪”,原因是因为村从南向北再向西有一股溪水环村而过,取此名以作纪念;还有一西便门为“静仿”,主要是办丧事用,送个魂,报个庙,都从这里出村。当时的城门,每个门上三垛两空,放着两杆“子母土炮”,共计十杆,土炮身长5尺,重200斤,用成形的砂子,内装土药,射程5里;还有抬杆炮40多杆、土枪40多支。如此规模的围子,在胶东一带极少见。当年,围子墙内五条大街上,大瓦房一排排,门口拴着成群的骡马,停着成排的木轮大车。晚上,值班的更夫把大门校门一关,整个村子真是铜墙铁壁一般。通宵更声时传,达旦鸡鸣犬吠,晨人欢马嘶,昼耕读煦嚷,尽显太平景象。清末民初,全村达到鼎盛时期,人文荟萃,蔚为大观,人送“招远小北京”的美誉,远近闻名。
感受四合院建筑特点,品味古人建筑“极品思维”——
四合院讲究风水,尤其讲究八卦,讲究“坎宅巽门”。坎为正北,五行属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还寓意财源不竭,金钱流畅。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再者,北方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凉风从东南来,门开在这里,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非常科学。四合院建筑的住房由北向东向南再向西依次降低,讲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制度。老人住北房,也就是上房;两边的耳房一般为卧室,东为尊(妻),西为卑(妾);中间为大客厅;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也就是与北房相对的南屋,由于南屋门向北开,所以也称倒座;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四合院的建筑材料大多为砖石结构。砖为黑色青砖,石头则多为方块石,房基相对较高。石头与石头之间接合非常严密,就连一根麻线都塞不进去,俗称“麻缝线”。房子外墙多嵌有揽马桩,以备栓马、栓骡子之用。
大门位于东南位置,一般是槐木制成,下面设有门枕,门枕里头凿个眼儿,把大门顺入头,再加上铁保护,形成一体;还有的门枕上设有门鼓,以增加美观效果,门鼓有的上面雕刻有狮、虎、豹等动物像,以增加住宅吉祥。门上梁则多有屏子,上有山水画或吉祥祝福词。门楼常高出南屋一截,形状与正屋屋顶一样,设有五脊六兽,所立之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一是彰显威武之态,二是辟邪镇邪之用。
大门有“门枝”,固定上梁和门轴。可以说,它是整个门楼的枢纽和关键,没有门枝,门楼就会倒塌。门楼的中间位置多镶嵌有两只面目狰狞的螃蟹。据村里人说,主要是因为在外经商做官的人太多,镶嵌螃蟹外形其义为“横行天下”,寓意破除万难,事业兴旺。门过梁两端都有两个垛子,以备过年过节、喜庆之日张贴福字或喜字。有的富有人家或功名人家,还在两门垛前面设有敦实的石凳,以备主人上马之需,俗称“上马石”。
正屋屋顶也多有五脊六兽,横脊两端设有“猫头”,以达到“以邪避邪”之目的。但如果自己房子出门就能看见别人家的“猫头”,则为不吉之宅。为此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家在过堂北头建有“照壁”。
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家,房子的后面还会设立“夹杆石”,以悬挂旗帜,炫耀实力。夹杆石由两块齐整石块并立而成,旗杆多为木质,立于两石之间,钻孔固定。据介绍,村子最古的夹杆石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纵观高家庄子古村落建筑,主要体现以下特征:一是趋吉避凶的八卦方位;二是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念;三是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制度。
如今,社会已步入文明时代,挖掘历史文化,崇尚历史文明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据悉,为确保历史建筑的不受损害,当地政府已经加强了监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