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十周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伊拉克战争十周年

2013年03月20日14:5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伊拉克战争最大受害者,当然是无辜的平民。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平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2003年4月,雅布里砸毁萨达姆雕像

  2013年3月,一些伊拉克人在巴格达参观“沙希德”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萨达姆当政时期建造,用来纪念在两伊战争中阵亡的伊拉克将士。萨达姆倒台后,新的伊拉克政府逐渐把它变成一座纪念在萨达姆暴政下死难的伊拉克人的纪念碑。

  2013年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10周年的纪念日。1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坚称:“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伊拉克的战局对英美联军来说非常有利,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就顺利进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区。2003年12月14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被捕。

  2006年12月30日,这位被美国视为独裁者的总统被处以绞刑。2010年8月18日,最后一批驻伊美军战斗部队跨越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境,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第二年的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撤出伊拉克。

  10年之后,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争也早已结束,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儿”的问题已经很少有人问起。但伊拉克却远没有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战争给这个古老国度留下了太多的创伤。

  A.

  后悔砸了萨达姆雕像

  “我恨萨达姆,我梦想推倒那个雕像足足5年,但换来的却是失望。”

  2003年的4月,美军已经控制了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土崩瓦解,连萨达姆本人也逃之夭夭。伊拉克男子雅布里手执大锤,带头推倒了竖立在巴格达广场上的萨达姆雕像。这一幕在美国的描绘下成了萨达姆政权崩倒的象征性一刻。

  10年后,雅布里却对当年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情愿自己从未推倒萨达姆像。雅布里说:“我恨萨达姆,我梦想推倒那个雕像足足5年,但换来的却是失望。在这之前,我们只有一个独裁者,现在我们有数百个。没有一件事情变得更好。

  追忆当日推倒雕像的经过,雅布里说:“当时听说美军已到达市郊,我取过大锤来到广场。我脑海中浮现要推倒雕像的想法,于是我便随心而为。那对我来说是报复。”然而后来,雅布里开始追悔莫及:“萨达姆统治下,虽然有贪腐,但远不如现在离谱,我们的性命也得到保障,很多基本民生需要如电力和燃油价格也较易负担。但美军占领两年后,我发现并无进展,随之而来的是杀戮、抢劫和教派暴力。”眼看着伊拉克的现状,雅布里对伊拉克政客和美军失望之极,他说是这些人让伊拉克陷入如此境地:“美国人跟(伊拉克)政客连手摧毁了这国家。事情看来老是变得更差,这儿没有明天。”

  《洛杉矶时报》2004年曾披露,雅布里等人推倒萨达姆像,实为美军事先安排好的一场公关秀。对于《洛杉矶时报》的报道雅布里曾予以否认。但在2011年,有美国士兵向《纽约客》披露,雅布里用来推倒萨达姆雕像的大锤是在场的美军交给伊拉克人用的。无论事实是怎样,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军入侵伊拉克几年之后,一些伊拉克民众开始怀念萨达姆政权尚未倒台的那段日子。

  2009年11月27日,在穆斯林传统的宰牲节长假开始的周末,伊拉克人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萨达姆频道”。这家在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执行绞刑3周年之际推出的频道,对萨达姆极尽赞美之词。在叙利亚大马士革,美联社记者曾采访了一位自称是这家电视台主席的扎布阿。扎布阿说:“萨达姆电视台服务的受众是那些怀念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人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

  怀念和追忆萨达姆时代,在伊拉克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10年来持续动荡的国内局势造就了这种思潮。

  与无序的战后重建开启的同时,由于缺乏对入境人员的管理,“基地”组织恐怖分子趁乱混入伊拉克。萨达姆支持者、“基地”伊拉克分支,对现状不满的极端势力,各种力量频繁发动针对美军的暴力袭击,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混乱不堪。持续的宗教派别矛盾导致更多的暴力行为发生,伊拉克的百姓们开始怀念萨达姆时代。在伊拉克民众看来,虽然萨达姆有着其残暴的一面,但是至少保障了国内的安全形势。

  B.

  持续的恐怖袭击

  虽然暴力事件较于2006年和2007年的顶峰阶段已大幅下降,但袭击事件在伊拉克战争爆发10年后仍然经常发生

  2013年3月14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发生连环爆炸,连环爆炸造成21人死亡、50多人受伤。

  当天连环爆炸的主要袭击目标是司法部大楼,第一起爆炸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1时30分,炸毁了一处安全检查站。仅仅20秒后,第二起爆炸又来袭,紧接着就是第三起,接连两次爆炸摧毁了司法部大楼的防御系统。在障碍清除后,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走进大楼,发动了第四起爆炸,整栋楼瞬间处在火海中,浓浓的黑烟从这栋四层大楼的窗户蔓延出来。3月17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发表声明说14日的连环爆炸袭击是他们所为。这个自称“伊斯兰国度”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声明中说,这一系列袭击主要目标是司法部大楼,并称此举是为逊尼派族群复仇。

  事实上,自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这样的暴力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仅上周一周时间,伊拉克境内就发生了31起爆炸袭击,造成98人死亡。如今,巴格达到处都是安全部队,每条重要的街道上都部署着多个检查站。但巴格达人对这样的暴力事件还是无能为力。

  一位名叫阿布·阿里的市民就住在司法部附近,爆炸发生时他正在家中的花园里。阿里说:“我的家人安然无恙,但是他们受到了惊吓。这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起爆炸。伊拉克没有和平,我们孤立无援。” 2005年,阿里57岁的姐姐在巴格达的一起炸弹袭击中丧生。

  住在巴格达西北部舒拉区的海达尔与阿里有着同样的遭遇。在今年2月28日的一起汽车炸弹事件中,海达尔的两个儿子不幸遇难。海达尔的两个儿子分别是12岁的卡拉和11岁的穆罕默德,当时,他们正在家附近的一个足球场和其他孩子一起踢球,停放在足球场附近的一辆小巴突然发生爆炸。海达尔目睹了爆炸发生的经过,亲眼看着死神带走了他们。“每当想起孩子我都无法入睡,我愿意用世界上的所有财富来换回我的孩子!”每每提到这伤心的一幕,海达尔不禁失声痛哭。

  今年3月1日,法新社统计的数据显示,伊拉克2月份死于袭击事件的人数比1月份有所下降,但仍有200多人因袭击事件而丧生,这是伊拉克连续两个月死于暴力袭击的人数超过200人。今年2月份在伊拉克的袭击事件中的大部分死伤者都是平民,每天因暴力事件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人的天数有6天。死伤最多的一天是2月3日。那天发生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中,袭击者向警局总部投掷手榴弹,造成36人丧生、91人受伤。

  虽然暴力事件较于2006年和2007年的顶峰阶段已大幅下降,但袭击事件在伊拉克战争爆发10年后仍然经常发生。

  C.

  美国给伊拉克带来什么

  “这真的需要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衡量这一切的标准还有待观察。”

  2008年3月20日,在五角大楼纪念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表了演讲。他说,美军在伊拉克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这场战争的确让美国人在生命和财产方面付出了高昂代价,但是“这些花费是必须的”。

  2010年11月,已经卸任的小布什在他的自传《抉择时刻》中承认,在伊拉克战争过程中他犯下了几个错误。第一个主要错误是没有对布雷默的决定作出恰当研商。2003年5月,布雷默被布什任命为负责伊拉克事务的最高级文官,当年布雷默决定解散伊拉克军队,以及解除几乎所有与原执政复兴党有关的伊拉克官员的职务。他的决定导致逊尼派的暴乱。第二大错是未能作出迅速强力的反应,致伊拉克逊尼派不断壮大。当年逊尼派在萨达姆的复兴党协助下,势力有增无减。

  最后一个大错是未能在伊拉克寻获大杀伤力武器,因此流传了“布什说谎,人民死亡”的反布什名句。美军搜不到大杀伤力武器,人人都感到错愕和愤怒。布什说:“每次当我想起这一点,我便感到不舒服。”

  布什卸任后第三年,2011年12月15日,美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降旗仪式,从而宣告持续近9年在伊拉克军事行动接近终结。在伊拉克的撤军行动为奥巴马在国内赢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不过一名伊朗官员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在伊拉克栽下一棵树,给它浇水、修剪枝干,但他们在那棵树没有结果之前就走了。

  为维持伊拉克的战局,在9年里,美国耗资高达1.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万亿元),退伍军人福利及支出达49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亿元)。累计在伊拉克服役过的美国士兵达150万人次,其中死亡近4500人、负伤约3万人。还有数据显示,在今后40年中,为维持伊拉克战争参战人员的福利,总开销将达到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万亿元)。可以说,美国在伊拉克付出了巨大代价。那么美国在伊拉克收获了什么?

  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讲话中郑重宣布,美国收获了“具有主权、稳定和自力更生的伊拉克及其民选政府”。但这样的说法跟人们在伊拉克看到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

  美军在伊拉克最大的收获,或许是颠覆了萨达姆政权,在中东腹地安置了一个美国棋子。然而为此美国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未能在伊拉克寻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的国际公信力削弱不少;萨达姆的崩溃和伊拉克的削弱,伊朗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令美国更为头疼。

  至于到底是谁赢得了伊拉克战争,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曾说:“这真的需要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衡量这一切的标准还有待观察。”

  对美国来说,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败笔在于滥用武器所带来的大规模性破坏,而伊朗,却趁机扩大了其在所有伊拉克什叶派的影响力,这成了美国一个主要的安全问题。美国自从撤军之后,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伊朗的影响力却一直在上升。

  D.

  伊拉克的未来

  战争导致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伤亡,家园被毁,教派间的对立加剧,为极端主义传播提供了土壤

  2011年12月18日,在夜色的掩护下,最后一批驻伊拉克美军从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带“秘密”撤离,进入科威特境内。100余辆美军装甲车搭载着500多名美军士兵在黎明时分启程,踏上回家的路。之所以选择黎明时分撤离,是为了防止最后时刻遭到袭击。

  美军撤离之后,伊拉克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伊拉克人认为:“美国人留下的是一个遭到他们破坏的国家,他们没有留下现代化的学校或大工厂,相反,他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孤儿寡母。”他们担心伊拉克战争结束的后遗症将逐步浮现,其中包括潜在的宗教派系冲突及致命暴力事件可能持续发生。也有一些伊拉克人欢呼“外国占领的结束”。

  然而美军走了,“基地”组织又趁机在伊拉克扩大了地盘。

  2012年7月22、23日两天,伊拉克全国范围内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约300人死伤。这是美军撤出伊拉克后最血腥的恐怖袭击。新一轮恐怖袭击带有明显“基地”组织特征。“基地”阴影加大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安全局势不确定因素。

  就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开始,“基地”组织就与伊拉克反政府武装联手开展反美斗争,实力大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倒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基地”组织在伊拉克获得迅猛发展。2007年起,为了早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实现体面的撤军,美国加大了对恐怖组织的打击力度,“基地”实力一度被削弱。然而当美军撤离之后,伊拉克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又将人们带回了现实——“基地”组织卷土重来。

  伊拉克战争导致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伤亡,家园被毁、教派间的对立加剧,为极端主义传播提供了土壤。此后,西亚北非又陷入动荡,“基地”组织在也门和北非部分地区的势力迅速抬头,并且不断地向伊拉克渗透。伊拉克此时也成了“基地”组织向叙利亚渗透的跳板。

  当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要在中东建立一个亲美政权。然而,时至今日,伊拉克政府控制局势的能力有限,恐怖势力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或许《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最能为美国在伊拉克的行动作一个注释:近年来,恐怖活动在中东和北非越来越频繁发生,几乎没有比这更加生动的例子说明盲目入侵(入侵伊拉克,叙利亚)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赵鹏·

  赵鹏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