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验证明,温暖与社会融入感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在生命早期阶段就形成的,孩子幼年时期受到父母拥抱的多少,直接涉及他(她)以后心灵上的归属感和身体上的温暖感。少年审判中接触到的孩子,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些曾经落单的“受伤孩子”。
在审判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是一项探索,也是法学与心理学发挥正能量叠加效应的融合。浦东新区法院少年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在与当事人及他们的监护人的交谈中建立信任关系,对涉少案件的当事人、法官及案件的审判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心理干预是一个专业性极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法院的心理干预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建议:
第一,建章立制,让操作有章可循。结合我国各省市法院的心理干预机制做法,积极探索制定一套简便可行的操作规则和管理机制非常重要,也是让心理干预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可能涉及到咨询师的权利义务设置、评估报告的规范性等内容。
第二,心理测试,把握个体差异。作为心理咨询的测评手段,浦东新区法院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建议将心理测评作为心理访谈的前置程序,心理测评的方式也不局限于心理量表的测试,还可以包括其他辅助手段。
华东理工大学MBA学院心理学副教授 胡娟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