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文化大家重估”系列 ·2·
继上周本版推出报道《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引发巨大争议后,我们将继续陆续推出“文化大家重估”系列,本期请看董桥。
文化界对董桥的评价很是截然对立,赞之者云:“你一定要看董桥”;贬之者说:“你一定不要读董桥”;当然还有温和的中间派:“你一定要少看董桥”。
董桥到底有什么好看?董桥到底值不值得看?
董桥,原名董存爵,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主要作品有:《另外一种心情》、《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辩证法的黄昏》等。
1989年4月,《读书》杂志刊登柳苏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桥》,大陆文人学者好生好奇,谁人这么大口气,可,究竟谁是董桥?
两年后,北京三联书店推出大陆第一本董桥散文集《乡愁的理念》,许多人赶紧买回家观摩拜读。有称,合上书页,满口余香,并大赞其人其字机智有趣。报章杂志上的评论文章自不必提,就连学院派的严肃论文也出现了,言其文字打通古今、贯穿东西、既野又雅、精致幽默,仿佛一夜之间,已是“开谈不说董桥记,纵读诗书也枉然”。
没过多久,不一样的声音来了。评论者杨早写下《你不一定要看董桥》,在他看来,即使好文章如董桥,也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看得、学得的。“倘不是喜欢趋时,或简直无书可读,你实在不一定要看董桥”。那何时才能欣赏董桥?暂时不想生民疾患、不为稻粱俗谋之时,才是看董桥的好时候?
看得多了,审美疲劳,渐渐有读者对其文字感到腻味,矫揉造作过甚,脂粉味道过浓,尽是小布尔乔亚的调调。不过,董桥的书还在继续出,且一本比一本精致,光看装帧就让人放不下手,只好乖乖收回家,即便只是摆上书架。还据说,时至今日,董桥作品已然成为小资必备。
这时候,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冯唐同学杀了出来,“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牙,有滋味。吃几坨,倒胃口,坏牙齿。”读罢《你一定要少读董桥》,小资读者生气了:冯唐你根本就不懂!普通读者郁闷了:那究竟要不要读嘛?!
去年,董桥小说集《橄榄香》出版,网友“纳兰妙殊”写了篇评论,名为《董桥和他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文章真真有意思,说集子里的34个短篇小说基本是一个模式。
“这些‘老民国闺秀’互换家世背景,互换生活,甚至互换丈夫,读者也分辨不出来。好像都是同一家的姊妹,同一个闺秀培训班的学生。男主角当然一定是‘老民国文人’,文采风流,学贯中西,必在英国留学,英文精通,国语流畅,民初掌故稔熟。一本书,几乎写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同一对男女。”“一模一样的人物,反复讲上很多遍,有什么意思呢?亦舒写那些白衬衣卡其裤女郎,每个故事还都稍微换个样儿呢。”
董桥粉丝总喜欢说,读董公美文的时候得焚一炉好香,沏一杯好茶,品一壶好酒……于是,纳兰同学认为,“我读董桥读不出滋味,可能是因为我不懂品茶,也不会喝酒。可能等我学懂那些风雅玩意儿,就读得了董桥啦。”
读得了也好,读不了也罢,其实董桥老先生倒是比较无辜。董先生说了,当年柳苏那句话害死他了,这么一说太容易招致反感,好在老先生对待批评也不以为意,为人做事,喜留三分余地。凡事没一定,董桥还是董桥,他继续写他的,至于读不读,读者们且自行看着办吧。
何晶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