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彬
近日,一次公投令这个让阿英两国纷争200余年的马岛成为焦点。马岛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公投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请专家一一解答。
——编者
1殖民地归属引发争议油气资源“火上浇油”
问:马岛问题的历史由来是怎样的?英国为何执意举行这次公投?
答: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马岛问题是指阿根廷与英国之间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周围海域的主权之争,其本质是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阿根廷强调其对马岛的主权继承自西班牙。英国则坚持由英国航海家率先发现马岛,并且在其东部岛屿建立殖民点,不认同阿根廷关于殖民时期西班牙对马岛享有完全主权的说法。1810年,阿根廷宣布独立并于次年继承马岛主权后,阿英两国为马岛主权归属问题纷争不断。
马岛问题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殖民时期,西班牙和英国在马岛的竞争;阿根廷独立后,阿英对马岛归属权的争夺。
阿根廷称,依据1713年签署的《乌德勒支和平条约》与1790年英国签署的《圣洛伦索·埃斯科里亚尔条约》,马岛历史上一直是西班牙政府的殖民地。英国也并未挑战这些条约,但坚持认为西班牙在1770年前只控制了马岛西部,而英国此时已经占领马岛东部。在遭到西班牙驱逐后,考虑到防卫成本过高,英国于1774年主动撤走殖民者,但未明确放弃对该岛的主权,更不认同殖民时期西班牙拥有马岛完整主权的观点。
1810年,阿根廷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次年控制马岛。1816年,阿根廷政府前身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以拉普拉塔河联合省的名义,在马岛设立行政机构。1829年,新成立的阿根廷政府正式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英国表示抗议,并于1833年趁美国和阿根廷在马岛发生纠纷之际,武力占领该岛。1840年,英国正式宣称马岛为其殖民地,并派遣英国公民前往定居。
此后,历届阿根廷政府均向英国主张马岛主权,但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自1965年后,马岛问题进入联合国议程。英国工党政府在1967年曾考虑在一定条件下向阿根廷让渡主权,但遭到英国人比例高达97%的马岛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成立了“英国福克兰群岛委员会”坚持维护英国对马岛的主权。
1972年马岛附近海域丰富油气资源被发现后,英国在争议地区开展自然资源勘探,引发阿根廷政府强烈不满,使马岛问题的谈判变得复杂。在长期抗议和谈判无效的情况下,阿根廷军政府于1982年4月2日武力驱逐英国当局对马岛的统治,英国在外交努力无果后使用武力夺回马岛。耗时74天、伤亡1000余人的马岛战争虽以英国战胜而告终,但并未平息马岛主权的争端。
1990年,阿英发表《马德里联合声明》,承认主权争议的存在。但此后,英国一直拒绝就马岛问题恢复谈判,主张岛上居民民族自决权利,卡梅伦政府更是坚持马岛居民的意愿是英国应否恢复谈判的唯一标准。阿根廷对此不能认同,认为马岛居民是被英国殖民政权移植而来,不具备行使民族自决的权利,因此马岛主权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近年来,石油资源和极地开发在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趋于上升,马岛对阿英两国的战略意义也随之上升。在国内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两国更不肯在主权争端上让步,双方在马岛主权上的争夺趋于激化。
2拉美非洲支持阿根廷美国坚持立场不站边
问:国际社会如何看待马岛问题?
答:国际社会对马岛问题的主流态度是呼吁阿英双方通过协商谋求和平解决,这反映在联合国的一系列决议中。联合国大会1965年第2065号决议承认阿英之间存在主权争端,并邀请双方协商以谋求和平解决争议的方案。该决议认为马岛问题作为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应该结束,同时要求考虑马岛居民的利益。联合国大会1976年以102票赞成,1票反对(英国)及32票弃权通过31/49号决议。该决议要求阿英在谈判过程中不做出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决定,这一精神在此后的一系列决议中不断得到重申。马岛问题自2004年起列入联大的常设议程,强调阿英两国就马岛争端谋求和平解决方案恢复谈判的必要性,以及双方应避免采取单方面的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认为马岛问题是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阿根廷的马岛主权要求,呼吁阿根廷和英国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和平解决马岛的主权归属争端。拉美国家和多数非洲国家在马岛问题上明确表态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以拉美地区为例,2011年12月20日,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决定禁止任何悬挂马岛旗帜的船只在南共市国家的港口停靠,以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此外,更具代表性的南美洲国家联盟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地区组织也表态支持阿根廷的立场,实现了双边争端的多边化和地区化,对英国造成了较大的政治压力。
美国在马岛问题上的立场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以及英美特殊关系,也有历史上美国在马岛问题上具备影响力的因素。1831年,阿根廷曾以过度驶近为由扣押美国商船。此举引发美国1833年派出军舰“列克星敦”号驱逐马岛居民的报复行为,英国在同年晚些时候武力占据马岛。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武力驱逐英国当局后,美国时任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在阿英之间展开穿梭外交,但由于阿根廷不认为英国会反击,而英国不认为阿根廷会让步,黑格的和平斡旋努力以失败告终。美国在斡旋失败后的马岛战争中向英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学术界认为里根政府虽然需要与阿根廷军政府合作,应对拉美的社会主义运动,但相对于当时苏联在阿富汗和拉美的进攻性姿态,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大国认为有必要在马岛问题上展现强硬,即支持民族自决权和谴责武力侵略。此外,里根政府也很重视与撒切尔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合作。
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在访英时拒绝对此次公投发表评论,强调美国立场没有改变,表示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不持立场,但承认英国对马岛的事实管辖,支持阿英开展务实合作。这一表态既承认了马岛主权存在争议,英国实际管辖该岛;也给出了未来的政策选项,即务实谈判与和平解决,这比较接近阿根廷希望恢复谈判的立场。当然阿根廷希望美国能够施压英国开展谈判,但美国并未对此做出表态。
3阿:推动马岛主权谈判英:借公投释谈判压力
问:这次投票对马岛的未来,以及英阿两国会带来什么影响?您认为,阿根廷是否有希望收回马岛?
答:马岛当局于3月10日和11日组织岛民举行公投,就是否赞成马岛继续保留英国海外领地地位进行表决。公投表明,在1672名合格选民中,约92%参加了投票,以99.8%的绝对多数赞成保留英海外领地地位。
对于马岛战争之后首次公投的必要性、合法性,阿英分别引述联合国原则为本国利益辩护。联合国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宣言》的决议要求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有两项应始终遵循的原则: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原则。对此,阿根廷与英国各执一词。阿根廷强调马岛问题仅适用于国家领土完整原则,因此马岛居民无权就马岛主权公投。英国自恃马岛居民多为英国人后裔,强调任何有关马岛主权归属的解决都必须事先征求马岛居民的意愿,即强调民族自决原则,居民有权通过公投表达诉求。
马岛公投与最近一年阿英两国关于马岛主权争论升温有关,双方甚至互称对方为“殖民主义者”。去年正值马岛战争爆发30周年,英国派出威廉王子抵达马岛服役6周,甚至允许本国石油公司在马岛及附近海域勘探开采石油,这些举动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与反制。今年1月3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英国主流媒体上刊登致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公开信,要求英国就马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阿根廷还积极借助各种地区组织会议等多边场合主张其对马岛的主权,重申对重启谈判的要求。联合国要求双方恢复谈判的立场以及阿根廷的外交攻势,使得英国陷于国际舆论的漩涡。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借马岛公投以民意回应阿根廷,试图缓解其被要求重启谈判的国际压力。
公投进一步激发阿英两国的外交争论。对于公投结果,英国政府表示欢迎,认为这说明没必要与阿根廷政府就马岛主权进行谈判。但阿根廷政府则完全不认同,认为英国无权召集这次公投,公投结果不具法律效力,因为此次公投没有征得争议方阿根廷的同意,也没有联合国的授权,只是英国的单方面行动。客观来看,公投加剧了阿英两国的分歧,更谈不上结束阿英两国之间的主权争端。公投结果也间接表明,阿根廷长期以来照顾岛民利益的举措并未改变岛民的主权认同。
阿英最近一轮外交斗争的焦点是应否重启马岛主权谈判。推动英国重启马岛主权的谈判是阿根廷政府的战略目标,阿根廷虽然多次表达绝不让步,但囿于有限军力不断重申不会诉诸战争手段。英国政府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在马岛海域炫耀武力的同时,不忘利用公投这一民意工具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在缺乏军事手段的情况下,阿根廷加强了对英国单方面开采争议海域资源的干预,使双方在马岛海域的渔业和油气纠纷面临管控难题,如果任其升级可能诱发危机状态。公投的一个附加效果是岛民利益引起国际关注,阿英未来围绕马岛的政策选项将会更加注重这一因素。综合研判,阿根廷短期内从英国手中收回马岛主权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4战争无助于解决争端钓鱼岛问题不可类比
问:马岛问题对国际上其他岛屿争端有何启示?
答:马岛距离拉丁美洲500公里,距离伦敦1.27万公里。即便如此,历史上两次冲突之后,马岛都掌握在英国手中。强势一方的英国一再拒绝重启和平谈判进程。这说明了国家实力在解决岛屿主权争端中的重要性。
正因为两国的实力差距,马岛问题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最高,未来靠武力解决不了马岛问题,和平谈判解决的前景也很黯淡。
马岛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事实表明,在日趋全球化的世界里,权力政治仍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但权力政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广泛质疑。在此背景下,英国在保持军事威慑的同时,不得不打出民意牌争取国际支持。
近日,有政治人物借马岛说事,将钓鱼岛争端和马岛问题进行类比。固然,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涉及世界秩序、经济利益、战略位置、存在争议以及潜在冲突等方面。但钓鱼岛争端与马岛问题仍有诸多不同,如两者成因完全不同,且钓鱼岛是面积较小的无人居住岛屿等。
当然,作为存在争端的岛屿仍有启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战争不会消除分歧与争议,和平谈判才是解决领土争端的最佳选择。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