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鸟类。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千龙网讯 3月5日的惊蛰节气过后,北京渐渐步入赏花观鸟的高峰季节。据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介绍,北京现有鸟类300余种,除了喜鹊、啄木鸟和太平鸟等常见鸟类外,白喉矶鸫、北红尾鸲、黄腹山雀等鸟类也均可被观测到。
另据了解,京郊野鸭湖、十三陵水库、汉石桥湿地等景区点,均适宜观景赏鸟。
专家表示,鸟类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希望市民朋友在观鸟的同时也积极普及鸟类知识,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附:京郊3月观鸟爱好者指南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鸟类。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白喉矶鸫。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白喉矶鸫是体型小的矶鸫。两性异色。雄鸟限于头顶蓝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偶见于日本。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白眉姬鹟。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白眉姬鹟为鹟科姬鹟属的鸟类。白眉姬鹟体小(12厘米)的蓝色鹟。下体白色。头顶闪辉彩虹色,背海蓝,头侧、胸侧斑块及翼为特征性暗深蓝色(光线不足时看似黑色);尾基部有白色小斑,有时具狭窄的白色眉纹。雌鸟胸部图纹同雄鸟,但下体皮黄,上体近灰,头沾褐色,尾基部无白色,尾上覆羽有时沾灰或沾蓝;有时有白色翼斑,三级飞羽边缘白色。亚成鸟褐色,具锈色点斑及黑色鳞状斑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白头鹎。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北红尾鸲。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北红尾鸲(俗名:灰顶茶鸲、红尾溜、火燕、火红燕),属于鹟科鸫亚科红尾鸲属,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翼黑褐色,翼上有白斑,头顶、枕部暗灰色,身体余部棕色,中央尾羽黑褐。雌鸟除棕色尾羽及白色翼斑外,其余部分灰褐色。嗜食昆虫,均为害虫。
张相茹摄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红喉歌鸲。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红点颏又名“红颏”、“点颏”、“红喉歌鸲”、“红脖”、“野鸲”。是食虫鸟,常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及幼虫和少量植物性食物。夏季在我国的东北、表海和四川北部繁殖,冬季在我国的西南部越冬。红点颏是我国的传统笼养鸟。过去在皇家宫廷中饲养。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红尾伯劳。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红尾伯劳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翠鸟。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翠鸟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1属。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常见,分布也广。翠鸟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等,因而又有鱼虎、鱼狗之称。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黄腹山雀。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黄腹山雀全长约10cm。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种群数量稀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砍伐,种群数量更趋减少,黄腹山雀一些地方也很难见到。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黄鹂。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黄鹂是一些中等体型的鸣禽,是黄鹂科黄鹂属29种鸟类的通称。体羽一般由全黄色的羽毛组成。雄性成鸟的鸟体、眼先、翼及尾部均有鲜艳分明的亮黄色和黑色分布。雌鸟较暗淡而多绿色。幼鸟偏绿色,下体具细密纵纹。黄鹂也是文学作品中常描写的对象。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黄苇鳽。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黄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巨嘴柳莺。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巨嘴柳莺,为鶲科柳莺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河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繁殖于东北亚;越冬于中国南方。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蜡嘴鸟。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蜡嘴亦译梅花雀, 旧大陆数种热带鸟的统称,一般指雀形目(Passeriformes)梅花雀科(Estrildidae)鸟类,狭义一点指该科梅花雀族(Estrildini)鸟类,尤指梅花雀属(Estrilda)的28种鸟,其中包括数种人们喜爱的笼鸟。以种子为食,成小群活动,营巢於高草中。多数种类褐或淡灰色,带红、黄或黑色;大多有细横斑。喙圆锥形,色似封蜡,故又称蜡嘴鸟。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麻雀。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麻雀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家巧儿。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四声杜鹃。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四声杜鹃,分布于北抵前苏联、东到日本、向南抵马来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至甘肃以南各地、西至云南边境、海南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匿栖于山地或平原树林间,不易见到。该鸟善鸣叫,响声宏亮,有时通宵达旦。迁来时,一般正值春夏播种季节,它的叫声人们释为“快快割麦”之意。多单只或成对活动,未见有集群现象,游动快,大多无一定居留地,飞翔速度快距离远。5至6月间繁殖,自不营巢,常把卵产在画眉、苇莺等鸟巢中。捕食树林中蝶类、蛾类及松毛虫等。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乌鹟。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乌鹟,川西山地2500米夏季常见的繁殖鸟,用松萝和毛发作巢于距地五米左右的针叶林横向侧枝上。日出后是它们的活动高峰,常停留在突出的干树枝上,飞捕空中过往的小昆虫。活泼的金属般丁当声chi-up, chi-up, chi-up;不似褐胸鹟粗哑。鸣声复杂,为重复的一连串单薄音加悦耳的颤音及哨音。分布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巴拉望岛、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惊蛰过后,北京渐入赏花观鸟高峰季节。图为在北京拍摄到的夜鹭。张相茹 摄(作者许可千龙网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和使用)
夜鹭,又名水洼子、灰洼子、星鸦、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鹰(浙江)、夜鹤、夜游鹤(海南)。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额、头顶、枕、羽冠、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后枕部着生2~3根辫状白色冠羽;腰、两翅和尾羽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黄色。头大、颈短、健壮的中型鹭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