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海上“杨家将”忆往--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杨洁:海上“杨家将”忆往

2013年03月13日07:47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1956年中法女篮比赛前周恩来接见队员(右三为杨洁)

  《珠帘寨》杨洁饰李克用

  杨洁与夏梦(右)

  本报驻京记者 王烜

  【人物简介】

  杨洁,1934年生于上海。新中国女篮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电影《女篮五号》中林小洁的原型。1953年起,先后在中南区队、国家队和北京队效力,曾获第一届全运会冠军、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3年任国家队教练,1972年任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员,编辑《篮球技战术汇编》、《中锋技术》等体育影片。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篮球运动50杰之一。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这个称谓已不单单是一段传奇,早已化作一种符号。千百年来,若有杨姓家族做出过人之举或爆得大名时,大家便不吝以“杨家将”的名号冠之。

  几十年前的上海,也有这样一个家族,实业领袖、洋行职员、体育健将、电影明星,这个家族搜罗殆尽。圣约翰、培罗蒙、共舞台,这些老上海的文化印痕,伴随着这个家族的日出日落。曾几何时,全家老少出没静安寺、南京路时,沪人都会惊呼一声:杨家将来也!今天我们揭开的是一段家史,也是一段旖旎璀璨的海上往事。

  上海滩鼎鼎有名:“讲‘杨家将’的故事,你们5000多字可不够写啊!”

  体态魁梧,满头华发,一杖拄地,宽厚的声线颇有几分阳刚之气,“你好,我是杨洁。”在师辈的援引下,故事的讲述者如约赴宴。冬夜京城,窗外银装素裹,屋内红烛秉照,记者“一杯薄酒奉劝君”,引出老人“忆昔当年五凤楼”,“讲‘杨家将’的故事,你们5000多字可不够写啊!”

  若按身世论,杨洁可称“富N代”。姑苏城,混堂巷,有一座杨府,耕读为本,诗书继世。杨洁的先人杨延杲,乃乾隆御笔钦点状元郎。逮至杨洁祖父杨叔鼎时,举家移住申城,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杨家摒弃了读书做官的旧路,走上了实业救国的新程。新一布厂、永大银行,均为杨叔鼎创办。杨洁的父亲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先供职于交通银行,后与人合开股票交易所,母亲曾是中学校花。在“优秀基因的组合”下,杨洁来到世间。

  因之前已有一个女儿,杨洁的母亲很希望添个男丁。“我妈妈当时请人听胎心,认定是男孩,她很高兴,还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要是女孩我就不要了。”母亲的一句戏言,被祖母听说后惊恐不已,“你们不要,我要。”假作真时真亦假,祖母要践行承诺,刚出满月的杨洁被抱到祖父家。“我就这样和父母分开了,开始了大家族的生活。”

  杨叔鼎在大华路(今南汇路)上购置地皮,营造起自家的花园洋房,十几位子女当时大多尚未嫁娶,一家人便住在一起,好在有61间房。“杨家将”的称谓不知何人何时所起,反正逐渐在上海就叫开了,可能与这家人身材高大有关。杨洁说,“杨家将”喝酒在上海滩鼎鼎有名:“我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叔叔们就喊我去喝一杯,算是表演项目,家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好酒量。”

  杨洁的小学、中学均就读于教会学校,当时正值日寇侵华,祖父不让家人轻易外出,就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做。“体育和音乐是爷爷钟爱的,全家人就围着这几件找乐子。”因为担心游泳溺水,踢球断腿,杨叔鼎觉得篮球是最适宜的运动,便在自家建起了篮球场,又购置了西洋乐器和京剧场面,聘请教师上门辅导,每位孩子依据兴趣自行选择。老人的这种安排本是出于家人安全的考虑,但无心插柳的事情总是不绝如缕。杨洁的3位叔叔后来都和女篮运动员共结连理,一位姑姑嫁给了杨派名须生汪正华,而最大的意外收获,就是造就了杨洁这颗体育明星。

  捡来的“女篮五号”:“我天生扁平足,蹦起来火柴盒这么高,谁会想到我能搞体育?”

  谢晋执导的电影《女篮五号》中的主人公林小洁,生活原型就是杨洁。从国家队到北京队,杨洁始终穿着5号球衣,因她球风奔放,注重实用性,谢晋便选中她作为电影原型人物。“我进入国家队时,原来的5号退役了,正好这个号码空着,就归我了,从那以后到退役,我就一直穿着5号。”谢晋最初是想启用运动员本色出演,因拍摄时间需要4个月,队里考虑会耽误训练而作罢。《女篮5号》播出后,杨洁的生活也变得热闹起来。“那时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要敬酒,要合影,其实挺不好意思的。”

  老上海有一支“大华篮球队”,队员都是圣约翰的毕业生,“杨家将”是其中的主力,而杨洁是负责看球衣的球童。久而久之,长辈们也开始教她打球,但只是锻炼身体,况且杨洁的自身素质并不适合搞体育。“我天生扁平足,蹦起来火柴盒这么高,翻跟头都不会,谁会想到我能搞体育?”

  杨洁走上体育之路纯属偶然,这一切始于香港。1947年,杨家迁往香港,杨洁的父亲在香港开办了大新银行,她和姐姐进入圣马力诺书院读书。杨洁有个习惯,所有功课都在学校解决,书包不带回家,但这也给她招来点麻烦。圣马力诺是教会学校,杨洁当时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老舍文集》,结果书被同学发现,报告了学校。校方认为杨洁有共产党背景,令其交待。年轻气盛的杨洁受不了无端怀疑和思想钳制,借故拖延了几天后,她向家里表态,自己在圣马力诺待不下去了。父亲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实业家,他认可女儿的决定,安排其转入香岛中学就读,命运也在这一刻悄然发生变化。

  那时新中国已成立,杨洁想回大陆考大学,她的志向是学工科。“香港只有一所港大,太难考了,大陆高校多,我继承了家里的爱国思想,立志做一名工程师,为建设祖国效力。”在香岛中学读书时,杨洁被学校的体育教练和校长看中,选入校篮球队当中锋,这支队伍还得了港九地区的冠军。1952年,中央体训班和八一队同时到香港选人,两家全都相中了杨洁,可一门心思考大学的她委婉拒绝了。杨洁说:“从事后分析,香岛中学的教练和校长很可能是地下党员,开始动员我回内地参加职业队。”1953年,国家队第二次召唤,杨洁应命了。

  回到大陆,杨洁先参加了中南区队,一路打着比赛进北京。既然先天条件不好,怎么成为篮球国手呢?“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抓重点,既然吃了这碗饭,就得端得起饭碗,好在脑子不笨,有股琢磨劲儿。”杨洁相信实践第一,不论赛场上对手的强弱,杨洁都要与之过招。“碰上强队,我要求自己对抗。遇到弱队,练我的弱项。哪场比赛都拼尽全力去打,不浪费机会。”靠着琢磨的劲头,杨洁在赛场上驰骋了10年,中锋策应、勾手投篮是杨洁的强项。她笑称,球风也是性格决定的,自己虽然每场能打出几个漂亮球,但也总得犯几回低级错误,天生就是个粗枝大叶的人。

  杨洁虽是误打误撞进入体育界,但这份情缘却在她生命中延续下来。丈夫是上世纪50年代的摩托车国手、新中国第一批赛车教练。长子继承了她的篮球事业,如今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孙子也走上了球场。至于是否让第三代继续从事职业体育,杨洁倒不强求。“孙子打球我从来不看,一是做老人的担心他受伤,二是怕他打得臭,丢人。哈哈哈……”

  信手翻出个“夏梦”:金庸说“西施怎样美丽,我想该像夏梦”,杨洁为胞姐取艺名

  夏梦,“长城长公主”,华人电影界的一段传奇。金庸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李翰祥则说:“夏梦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女演员。”这样一位“半仙之体”也出自上海杨家,她是杨洁的胞姐,而夏梦这个名字也是杨洁所起。

  原名杨濛的夏梦长杨洁两岁,杨洁由祖父母一手带大,夏梦则是在父母宠爱下成长。“姐姐是我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漂亮,4岁就给南京路上的照相馆做模特。”定居港岛时,杨家屋后就是“长城电影公司”,地利之便,得以让姐妹俩经常去看拍戏。有一次导演李萍倩蓦然回首,发现了一颗星。这颗星自然是杨濛,可家庭并不赞成她从影。“演员过去地位低下,后来是因为家庭经济出现了危机,姐姐才投身艺坛。”

  既然从艺,就得有个艺名,杨洁帮着姐姐一起想名字。因喜爱莎士比亚戏剧,姐妹俩便拿着《莎士比亚戏剧集》找灵感。看到《仲夏夜之梦》的标题,杨洁眼前一亮:夏梦这个名字挺好!一代电影明星就在一代女篮宿将的惊鸿一瞥下诞生了。

  1967年,在“文革”的波及下,香港发生“六七暴动”,夏梦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她从此告别影坛,移居加拿大。在国家队已然“靠边站”的杨洁,因夏梦的“叛逃”也受到了牵连。颇有男子之风的杨洁拒不接受这个结论,“我姐姐又不是大陆居民,她住香港还是住加拿大有什么区别,‘叛逃’不能成立。”

  金庸对夏梦的苦恋,太符合人们理想中的爱情模式了,多少人为才子无缘配佳人扼腕,而事实又是怎样一番境况?杨洁说,“外界风传金庸加盟长城电影只是为了亲近夏梦,这是套用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来附会,当时大家都为要讨生活。他和姐姐真是襄王有意,神女无情。那时他也还不叫金庸,我喊他姚阿姨。”彼时,恰似猛虎卧荒丘的查良镛在《新晚报》开设专栏,以“姚阿姨”的笔名答复读者问题,杨洁至今以此称呼金大侠。

  已入迟暮之年的姐妹,如今每年都会见上两次,不时也有电话往来,手足情深。杨洁最佩服夏梦的低调做人:“你去查当年的报刊,从没有我姐姐的任何绯闻,她对媒体始终保持距离,演戏只是她的工作。”

  群星拱卫“杨宝木”:走上创办票房这条路,源自一次雅集

  “胜友会”是京城一家名票房,影响力早已越出票界,在梨园内行里也是口碑载途,它的创办人就是杨洁。儿时接受的家教,分别主宰了杨洁的前后半生,文与体在她身上实现了完美结合。

  祖父母都是戏迷,家里那时有收音机,每遇京剧演出直播,杨洁就负责调收音机,逐渐也熏出了感觉。老上海请人看京戏是招待贵客的规格,杨家在剧场有常年包座,大华路上的洋房里也时常有名角儿做客。“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程砚秋,他在家教我几个姑姑戏,人非常胖,但是很窄的地方一提气就过去了,那时觉得这个胖子很好玩。”虽然觉得程砚秋好玩,杨洁却没和他学上两口,倒是夏梦为程腔迷倒。或许还是性格因素,杨洁不喜蛾眉粉黛,却独爱老生的古韵苍凉。“我第一段学的就是老生戏《乌盆记》,从此就挂上髯口,蟒袍玉带地演起了帝王将相。”

  京剧“四大须生”有一位杨宝森先生,堪称梵高式的“苦情艺术家”。生前潦倒困顿,身后却赢来追随者众,杨洁就是其中之一。她给自己取的艺名叫“杨宝木”,甘做杨派森林中的一木。杨洁客居香港的日子,杨宝森也恰巧盘桓在此,当时最便宜的戏票5元一张,每逢杨宝森演出,杨洁就找母亲要上5元钱去看戏:“我在剧场外面见过一次杨宝森,人很清瘦。回到大陆后,一次比赛结束途经武汉,听说杨宝森在演出,我步行50分钟去买票,他的艺术太高了。”

  前半生征战赛场,加上特殊年代的蹉跎,杨洁真正开始研习京剧还是50岁以后的事,而她走上创办票房这条路,源自在一位老领导家的一次雅集。1987年,这位老领导的夫人邀请京剧界的几位名流到家吃涮羊肉。席间,张君秋提出成立政协京昆室的建议,并请杨洁玉成此事。杨洁说,自己已离开政协,不合适参与此事,但可以办个高水平的票房试试。之前,她的弟弟、香港著名琴票杨铭新和姐姐夏梦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一个胜友会票社,杨洁酝酿在北京也办一个胜友会。

  北京胜友会可真是名副其实,落成第一天就是胜友云集,冠盖如云。张君秋、李鸣盛、赵荣琛等京剧名家来此吊嗓,恢复一些不常动的冷戏。冯牧、谢添、朱家蟳等文化大家的加盟,使得胜友会的文化品位卓然于一般票房。

  京剧票友的最大特点就是执着,超乎专业演员的执着。杨宝森的唱,佐以杨宝忠的琴、杭子和的鼓,并称“杨氏三绝”。杨洁力求自己的演唱达到临帖的境界,请来杨宝忠、杭子和的得意门生李芝祥、冯洪起两位“大内高手”帮衬,其余乐队人员也是京城梨园一时之选。自己的姑父、杨派名须生汪正华,京剧研究大家刘曾复教授和名演员李舒,三位老师悉心传授,杨洁的技艺成长迅速,曾在香港和京剧名家刘长瑜进行过商演。刘曾复看过杨洁的演出,给了两个字的评价:不俗。杨洁受宠若惊:“能得到刘曾老这样的评价,够了。”生活中的杨洁,简单到了极点:“吃饱穿暖就行,不要在这里多费心思。”

  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玩戏。杨宝森遗响凡三十六出,杨洁已然全部 “抄写”一遍。不计名利,以艺会友,这是胜友会一以贯之的宗旨。每年胜友会的演出,是伶票两界关注的大事,杨洁领衔,众星拱月,一出出灯彩佳话就此产生,其中多数如今已是广陵绝响。杨洁玩戏玩出个“杨大胆”的绰号,她不但学习演唱,还学习文武场面的伴奏,并带领胜友会走出北京。天津、上海、温州……乃至大洋彼岸。在华人社会,但凡熟悉京剧的朋友,几乎没有不知道胜友会英名的。

  杨洁说,这些年办票房花的钱可以买个大house(房子),可自己从没觉得心疼:“胜友会的人都是这样,那么多名演员、音乐家在这里为票友辅导,从没问过报酬。一个人临时有事来不了,马上就有别人救场,胜友会聚人气啊。”

  今年,胜友会走到第25个年头了,杨洁正在筹划25年大庆的活动,这也将是她最后一次举办大型活动:“精力支撑不下去啦,今年算是收官,以后就是小范围玩玩,我肯定要坚持到曲终人散那一刻。”

  灯火阑珊的时刻,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成了饭店最后的食客。杨洁说:“我没有文采,这些故事自己写不好,麻烦你了。如今的上海,怕是没有几个人晓得 ‘杨家将’喽。”是啊,唯物辩证法就是这般不饶人!夏梦移居加拿大之时,金庸曾于《明报》留下这样的辞章,在记者看来,倒也不失为对“杨家将”的判词: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视觉设计 朱伟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