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篇》三题--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西游·降魔篇》三题

2013年03月09日07:10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刘海波

  1、《西游·降魔篇》赢在哪里?

  就笔者的个人体验,《西游》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看完后仍然意犹未尽,希望时间再长一点的影片。这些年国内影视产业的激长和国际盗版的屡禁不止,使国内观众事实上处在视听产品过剩的文化环境下,无障碍的视听暴食败坏了观众的胃口,加之高压的工作状态、速食的生活习惯,见多识广的观众呈现出感觉迟钝、感情冷漠、笑点痛点都深不可测的不应症候。只有那些触及、甚至撑破了观众感觉胃壁的影片才会让人精神一振。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以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极具冲击几乎可用破幕而出来形容的视听特效和出人意料的情感混搭,戳中了观众的兴奋点,实现了视听经验的突破,观众忽而惊声尖叫、忽而血脉贲张、忽而捧腹大笑、忽而感动落泪,始终保持高亢兴奋度,物超所值,自然带来好口碑好票房。

  出人意料的艺术想象首先体现在大情节上对《西游记》原著的全面改写,更体现在小桥段的精彩设计上,例如众人前赴后继以砸跷跷板的方式战胜水妖,拍得就令人热血沸腾,而猪妖竟以如此美艳的男子造型走着京剧台步出场,其创意绝不是“恶搞”二字所能遮蔽的。自我解构式的混搭是香港无厘头搞笑电影的不二法宝,该片不仅继承了这一风格,而且收敛得恰到好处,例如当众村民纷纷被庞大鱼妖弹射落水时,振动声中,一个巨肥的女人喊着“我来”纵身跳下,让人忍俊不禁;狭小山洞里,降魔人段小姐对陈玄奘互诉衷肠之际,孙悟空那句“看什么看,我他妈的还能到哪里去”爆笑全场。举重若轻、以戏谑写严肃,这其实是从《诗经》就有的艺术手段,今天恰好适合呈现世俗化时代“扮坏小人物”的柔弱内心,适合观众躲避伪崇高,避免了过度煽情对观众胃口的败坏。

  以特效制造全新视听体验是公认的电影大趋势,也是周星驰从《功夫》、《长江七号》以来一直倚重的,但特效只是技术,前提还是人的想象力,《西游》的特效艺术性和技术性都代表了国内电影产业的最高水平,虽然有被人诟病抄袭的段落,但瑕不掩瑜,笔者认为足以给它带来不错的国际市场。

  2、《西游·降魔篇》新在哪里?

  与二十年前的《大话西游》如出一辙,《西游·降魔篇》也是一部对经典名著的后现代改写,除了人物框架和零散符号外,《西游》与原作关系不大,如同长在树干上的菌菇木耳,纯然是另一物种,是经典文学的合理增殖与旁逸,苛责式地与原著比较毫无必要,但对比并未因此失去意义,它可以让我们看出改写后的《西游》新在哪里。

  《西游》的主题从大的走向上与原作类似,仍然是合乎佛教教义和人性普遍的“自我救赎”,但是它摒弃了原作对佛教“天定轮回”的强调,转而凸显“因果报应”和“自我选择”的一面,这就大大超越了原作,更具革命性和现代性。在原作中,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是天上的权贵,是有背景的精英,只是因为犯了错误,被惩罚到凡界,西天取经与其说是自我救赎,倒不如说是规定的流放,这里有血统论的老调,也有命定论的毒素。《西游·降魔篇》把陈玄奘的三位徒弟从“神”改写成“妖”,从天兵天将改写成人间凡人,从精英权贵改写成草根平民,这是其革命性的表现之一;此外,原作中的沙和尚和猪八戒被罚下凡界等待师父的短暂岁月里,还兴风作浪、为害一方,固然可以说是吴承恩以素朴的现实主义对真实社会的辛辣讽刺,但在情理上也削弱了合理性,降低了观众对取经人的认同感,《西游》把鱼妖处理成因救人被误解打死抛尸河中的屈死鬼,把猪妖处理成被奸夫淫妇扑杀亡命的冤魂,他们因冤生怨、因怨生恨的复仇更具说服力,也更具现世报的宣泄性。事实上,“因果报应”虽不科学,但却一直表达了弱者的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为民间所信仰的根本原因。

  《西游记》中漫漫取经路,就佛理上来说,既是一个报应惩罚的过程,也是三位顽劣的徒弟修行悟道的过程,但可惜原著过分强调了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艰难,师徒四人的性格缺少发展变化,看不出他们的修行进步,《西游》在交待降服三妖徒之外,还铺设了陈玄奘的悟道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他对男女之爱的彷徨与超越,对信仰的动摇与坚定,表达了“曾经痛苦,才知道真正的痛苦;曾经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曾经牵挂,才能了无牵挂”的主题。而三个徒弟在这部前传里仅仅是被降服,看上去仍然魔性未除,如有续集,希望在续集里能看到他们的修道之路。

  3、《西游·降魔篇》卡在哪里?

  笔者并不认同有些论者所言周星驰版 《西游》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填补了一个空档期,档期只是外因,归根到底要看影片质量,《西游·降魔篇》由于把玄奘师徒四人次第走上取经路的故事浓缩在一起,杂糅惊悚、搞笑和煽情,情节密度高、含金量足,观众看着过瘾,票房才会一路飘红。但是该片放映以来,观众众口一词提到它过于血腥恐怖,不适宜儿童观看,再次为年前由谢飞导演发起的电影分级制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案例。电影分级制的出发点是承认不同年龄的观众有不同的审美和道德接受力和判断力,是既保护未成年人又满足成年人文化需求的可行办法。而且笔者认为,电影界与其坐等主管部门调和众口,到猴年马月出台一个万全的分级条例,不如自下而上、先行先试,在对一些不适宜低龄人群观看的影片进行宣传时,主动善意提醒,既是尽文化人和影视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对行政法规的倒逼推动。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