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庙奇迹”下的沛县新农村之路--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草庙奇迹”下的沛县新农村之路

2013年03月08日12:16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草庙新村。

刘官屯新村。

  整齐划一的两层别墅、设计新颖别致的多层楼房;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笔直宽敞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2月27日下午,在沛县胡寨镇草庙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优美、舒适、宜居的景象。“现在,我们生活环境好了,条件好了,心情也舒畅了!”草庙村一位抱着孙子在村健身广场玩耍的秦大娘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心声。
依靠高效规模农业,草庙村去年人均收入达12800元,村集体收入280余万元。而在7年前,草庙还是省定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当时该村人均收入才仅有1850元,村集体欠外帐32万元。
现在,“草庙奇迹”创造的“草庙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县,所带来“草庙效应”的已经显现,也使得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越发清晰:农民依靠高效规模农业致富,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草庙进行调研时曾感言,草庙村的实践生动地说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尊重基层创造,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改变一个村的发展面貌,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草庙奇迹”引来众多媒体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来村口商店买东西的王大哥笑了起来,“前天江苏卫视的记者来了,昨天也有记者来,都是来采访我们村的。”
从7年前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到现在全省有名的小康村,沛县胡寨镇草庙村的发展被形象地称为“草庙奇迹”,这种奇迹也吸引着众多的媒体来到这个人均纯收入过万的村庄。“去年来的记者最多,一天都有好几批。”王大哥告诉记者,村书记秦真岭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来草庙村的媒体还得不少。
草庙村以种植长茄为主,在开始大规模种植前,土地面积制约着草庙村的发展。为了扩大土地面积,草庙村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通过旧村复垦和新村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土地。新增的土地用来发展规模高效农业,2011年,草庙村人均收入达10800元,2012年就达到12800元。村民们富裕了,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
集中居住的楼房在规划、设计和修建过程中都有村民的意见参与,新房怎么盖,盖成什么样,村委的设计方案也跟着村民们的建议改。卫生间少要增加、楼梯设计要“人性化”、阳台能不能再宽点,加入村民意见的新房让大家都住得满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村民“上楼”,在完善公共服务上,草庙村也作出了自己的一套。铺设排水官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垃圾清运制度,养老院、文体活动中心,健身中心,草庙村由单纯的“新村”变为公共服务完备,村庄集聚的“新型农村社区”。

小村合并,呈现“大社区”格局
依靠农业能否达小康?像草庙村一样,在沛县这个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县,许多村庄都给出了肯定答案。
在沛城镇任庄村,村支书李素静和村民先后成立了养牛、蔬菜专业合作社及土地合作社。任庄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50万元,人均纯收入11500元。
走进任庄村,村庄所展现出的是一片观光景区的模样。成排的白色别墅是村民们的居所,幼儿园、办公楼、老年公寓和敬老院串成一列,生活污水处理池,文体活动广场,村书记李素静告诉记者,2012年,任庄村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而在村委工作了35年,带领村民养牛致富的村委书记李素静也被评为徐州市五星级党组织书记。
“我们村是由12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以前我们村只有262户,现在就增加到652户,目的就是通过村庄集聚来形成大型的农村社区,节约土地,也能够方便百姓生活。”李素静告诉记者,“按照村民意愿和科学配比,在镇和自然村之间,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群众自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支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据了解,沛县共有1329个自然村,按照居住社区化的思路,这些自然村被规划建设成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由此构建起以县城为龙头、重点中心镇为纽带、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乡空间格局。
广纳民意,新村建得很“城市”
据了解,在栖山镇胡楼村,农民在2011年就住进了160平方米的“1+2”式新房,每户只占0.16亩宅基地,总价仅5万多元。“1+2”户型为农民创造,“1”是指第1层为50多平方米的车库和储藏室;“2”是指车库和储藏室上面的楼层数。胡楼新村三期工程去年开始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全部为“1+4”式楼房。
在沛县的众多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广大农民的意愿得到尊重,他们积极行动、发挥智慧,从心底更加认同农村新型社区。在引导、组织农民自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过程中,沛县的基层党组织建立了农村民主管理的“1+5”工作机制。“1”是指村支部引领,“5”是指村民对村内事务协同参与的“提议、商议、决议、执行、监督”5个过程。通过“1+5”,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进行民主决策、公开运作。
而像草庙村、胡楼村这样,按照农民意愿、发挥农民智慧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社区,恰好解决了问题。在镇和自然村之间,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群众自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支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2011年,沛县成为徐州市唯一一家列入江苏省首批“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的试点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完善,村民感觉挺“安逸”
2月27日,草庙新村,居民张玉栋的客厅,雪白的墙面,整洁的地砖,布艺沙发,液晶电视……不算院子里的厨房和卫生间,两层楼房面积约160平方米,房款只有6.8万元。张玉栋笑声爽朗:“我们吃的穿的住的,如今不比城里人差。”
一期完成的新房满足了200多户村民的居住,李素静指着村西正在建设中的楼房,新房二期的建成将满足更多村民的需求。拆迁旧房完成的土地复垦已经让村民尝到了高效种植的甜头,剩余7个村庄的拆迁也能够顺利进行。
“新村里环境好,通水通电通网,还看不见垃圾,老人孩子都有玩的地方,村民们都想到新村来住。”任庄村村民赵文看着石头雕刻上的字说,“幸福来敲农家门就是说的我们的心声。”
在草庙村,保持村容清洁同样深入到村民心中。“每个村都有垃圾转运箱,以前大家倒垃圾都直接倒在一边,后来村里有专门的保洁员督导,慢慢的大家也都形成了习惯,一定把垃圾倒入箱中。”在草庙村开商店的李华正在用十字绣绣财神图,“现在家家都富了,素质也要提高,我们村要建成旅游观光村,村庄美丽干净才能吸引游客来。”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