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恩马三立的责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最感恩马三立的责骂

2013年03月02日07:18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马敬伯与陈学珍

相声艺术领路人马敬伯逝世,曾经

  大师系列之 马敬伯

  20世纪初,他们锐意进取,开风气之先,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不懈追求,成绩卓然……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跨世纪的大师,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重温一个时代的精髓。

  马敬伯,原名马景伯,1932年生于天津,是相声演员马桂元之子、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侄子。马敬伯1946年正式从艺,1956年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前往吉林省长春广播电台说唱团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马敬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例如《开粥厂》、《夸住宅》、《大保镖》等。除此之外,马敬伯对相声教育事业贡献巨大,担任相声教师,收徒传艺,发表了很多关于相声表演及理论的文章。

  专题策划:赵洁

  文:上海站记者 陈庆辉

  相声名家马敬伯于2月26日凌晨5时19分在吉林省医院病逝,享年81岁。马敬伯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之侄,相声演员马桂元之子,表演以马派风格见长。马敬伯的病逝,让众多圈内好友、徒弟伤心不已。据马敬伯的孙女马妍透露,今年春节前马敬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曾住院治疗,恢复得不错,全家过了个热闹的团圆年,但年后马敬伯又突感不适再次进了医院。“爷爷最后的这段日子里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爷爷几乎连话都说不清了,他感慨道:再也不能说相声了。”

  学生忆恩师:

  言传身教如慈父

  不仅传艺更教做人

  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介绍:马敬伯对于金钱、名利看得都很淡,跟青年演员也不论辈分。后来减少了登台演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青年演员上,到今天也有很多实用的相声教材是出自马敬伯之手。

  原吉林省曲艺团团长刘季昌是马敬伯2010年收的徒弟,据他介绍,马敬伯的“贯口活”颇得马派真传,“他的贯口避免了追求爆、响、脆、重等‘演员卖力气、观众听着累’的弊病,而是讲求轻、巧、俏,字音轻快,气口俏皮。”作为马敬伯的学生和搭档,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王明明告诉本报记者,马敬伯一生低调,不讲吃穿、不讲条件,说话永远“您”字当先,毫无“大家”气势,将相声这门取材于生活、离老百姓最近的艺术,演绎得格外接地气。“像他这样一位大家,在我看来更像一位谦虚慈祥的父亲,他一直将自己看作普通人,自愿去掉明星光环,不炒作、不重名利,只是谦逊地埋头于教学。”

  王明明对自己学习相声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马老师对我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他对我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严厉批评,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做错了。” 随着自己相声水平不断提高,王明明开始和师父同台演出。让王明明感动的是,从他上台表演的第一天起,每场演出,师父都会给他指导。“每次演出后就会告诉我哪里有失误,包袱该怎么抖,有时还会以文字的方式寄给我,让我受益匪浅。”

  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王明明和马敬伯受到央视的邀请去北京参加《全明星猜想》的活动,“当时马老师身体不太好,本来应该是我照顾他,但一路上他就像父亲一样照顾我,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去电视台,他都会提前通知我。”

  著名演员刘威曾经在东北学过很长时间的相声,师从马敬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威表示,他庆幸遇到了马敬伯老师,因为自己七八年的相声经历,让他演喜剧能自然而幽默。对老师的辞世,他非常难过:“没有恩师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生活上要知足,

  艺术上要不知足

  在他人看来,马敬伯似乎是个另类的相声演员:平时说话不幽默,不善交际,而是挺认真地读书、学习,挺严谨地生活。他始终记着马三立的教导:“在生活要知足,在艺术上要不知足。”

  据马敬伯的其他弟子介绍,马敬伯生前十分节俭,他一直住在戏校分给他的房子里,这间不到36平方米的房子,是马敬伯唯一的房产。“每逢年节,徒弟们都会从全国各地过来给他拜年,送点吃的喝的表表心意,老人会欣然笑纳;如若奉送钱物,老人会断然拒绝。在他眼中,艺术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亵渎。” 前几年曾有多位徒弟倡议为老人办研讨会、专场演出等,都被马敬伯婉言谢绝。马敬伯对个人声望并不看重,他的心愿是力推新人,给年轻一辈更多的表演机会。

  马敬伯经历过相声事业的辉煌,对于相声未来的发展,老人也看得很明白。他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传统相声都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因此马敬伯对郭德纲的相声赞赏有加,“郭德纲就做得很好,他把相声不断创新、改进,并且会把时下发生的热点话题都融入相声中,使观众听着有新鲜感。”

  从小跟三叔马三立学相声

  马敬伯因其父在艺术的盛年染上了毒瘾,所以从一岁多就被抱给三叔马三立抚养。马三立对这位侄子从小寄予厚望,希望其能继承“马派”相声传统,而马敬伯也不负众望,从小聪明好学,踏实勤奋,深受叔父喜爱。马敬伯上学没有几年,后来得知家境贫寒以至于叔叔要卖家当供他读书,他毅然退了学,开始跟马三立学习相声,挣钱养家。

  马敬伯曾说,他最感恩、最留恋的是三叔马三立的责骂。有一场演出,他记了半辈子,那是他20多岁在天津的一场演出,他有模有样地学着马三立表演“相声,相貌之相,声音之声。作为一个演员呢,这两点我一样也不占。首先说吧,声音就不行,’然后用手一抹下巴‘模样长得也对不住您几位……’”照理到这里,观众应该有笑声了,可是看看没反应啊,这啥情况啊。终于到段子讲完,他赶紧下场琢磨。这晚马敬伯和来看演出的马三立一起回家。他一看三叔就想明白了包袱的问题:三叔说的时候那是指的三叔的相貌和声音,自己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再说这模样对不住观众,那不是埋汰观众啊?单纯的模仿自然就做作了,怨不得观众不给彩呢。

  回家还没端上饭,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心得,三叔的批评就先来了:“今晚的演出你说的是什么呀,这么多年,你怎么没有多大长进呢?”马敬伯撂下筷子,低头站起来,忍着泪听着训,若不是三婶及时出来解围,那晚估计就要饿肚子了。天津的表演结束后,马敬伯继续在各地演出,与过去不同的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三叔的信总是会跟到哪里,信中记录了三叔自己对段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艺术修养。这些信、这些教诲在马敬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让老人铭记一生。

  马三立曾用十匹布

  为马敬伯操办婚事

  三叔马三立抚养了马敬伯,带他上了舞台,还给他娶了媳妇,在马敬伯看来三叔就是自己的父亲。马敬伯最早在声远茶社说相声,拿“学徒”的钱,三年后“学徒期满”,拿“工人”的钱,但不论钱多钱少,他都会把每一分钱交给三婶。他早已视三叔三婶为家人。

  三叔家隔壁有个漂亮姑娘名叫陈学珍,马敬伯和陈学珍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陈学珍家里并不富裕,她母亲早早为她找了婆家,并收了人家很多彩礼。学珍对这个从未谋面的“丈夫”和“经济婚姻”打心眼里不愿意,她更喜欢隔壁院子里的穷相声学徒。眼看婚期将至,陈学珍坚决要求“退婚”, 僵持之下,男方认为强扭的瓜不甜,要求退回当初收的彩礼,折现就是十匹白布。这十匹白布陈家砸锅卖铁也凑不齐,小情侣找到三叔救场,三叔和三婶东拼西凑,筹了十匹白布送到了陈家。

  1950年4月12日,三叔在鸿宾楼为马敬伯、陈学珍主持了婚礼。夫妻二人共同向三叔三婶鞠躬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婚后,两人相敬相爱地过了一生。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