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流光溢彩的节俗艺术--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花灯:流光溢彩的节俗艺术

2013年02月24日01:56        手机看新闻

品字亭灯 浙江海宁

  西 逸摄

球形刨花灯 广东佛山

  西 逸摄

吉利灯 北京

宝瓶料丝灯 福建泉州

  西 逸摄

划龙船灯 江苏苏州

  鲁忠民摄

宫灯 北京

  陈绶祥摄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当年汉武帝举盛火坛祭天神太一,开元宵放灯之先河。后世几经演绎,相沿成俗,元宵节遂成为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缘灯纵情的狂欢灯节。“汉家遗事今宵见,楚郭明灯几处张。”(唐·熊孺登《正月十五日》)每到元宵节,城乡处处花灯竞放,焰火满天,鼓铙沸作,歌舞骈阗,整个神州大地都沉浸在灯山舞海的欢乐气氛之中。

  装点节日空间、烘托节日气氛的元宵花灯,是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民间艺匠因地制宜,以竹木、纸绢等材料,综合运用编扎、裱糊、雕塑、画绘、剪贴、刺绣等技法,创造出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花灯艺术。传统花灯品类极其丰富,有造型不一的拟形灯(如鱼灯、虎灯、牌楼灯)和几何形灯(如圆纱灯、四方灯、五角灯),有结体各样的单体灯(如单整的六方宫灯)、子母灯(如多个单位组合一体的走马宫灯、六方子母宫灯)和集合灯(如灯山、灯楼、珠囤),有构架不同的有骨灯(一般花灯多属此)和无骨灯(如拉花纸灯、针刺无骨灯),还有因工艺材料而异的各式花灯名目,如刻纸灯、墨纱灯、罗帛灯、稻草灯、麦秸灯、篾丝灯、鱼鳞灯、料丝灯和冰灯等。

  传统花灯有宫廷式、乡土式、匠作式等不同的风格样式。以宫灯样式为代表的宫廷式花灯,做工用料考究,雕镌画绘并重,精美华丽、端庄典雅;乡土式花灯多为百姓自娱的即兴创作,取材素朴、制作率意,结体构形、施彩绘饰以及选题寓意皆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匠作式花灯出自专业工匠之手,其作风既尚巧意精工又重世俗情趣,文雅华贵而又生动活泼,最能体现传统灯彩的技艺水平。如今,电动、电光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使花灯艺术在材质、结构、机制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改变,呈现鲜明的现代风格和时代感。在长期的花灯工艺制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些生产规模较大、技艺水平较高、地域特色较强的传统产地,其中以北京、苏州、硖石、泉州、佛山、潮州等地最为著名。四川自贡恐龙灯会所展示的采用现代声光化电技术的大型灯品,代表着当代灯艺的新趋向,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给人以颖异的审美体验。

  中国花灯是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它不仅具有由结体纹饰所构成的空间形象,还有让其生动幻变的“时间性”因素——“光彩”。一当点亮,花灯的静态形式便倏然生动,幻变为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时间艺术”。光的穿透性、明亮性和灿烂性,赋予花灯艺术以生机灵魂,使之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造型艺术的本体属性。因此,惟有点亮,惟有在节日里点亮,花灯艺术才焕发出自己的真精神,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张灯结彩的节日,是花灯艺术浩荡集结、极尽辉煌的审美时节。然而,在中国兴灯赏灯传统中,花灯远不只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观赏对象或节庆饰品,更是包容丰富、功用广泛的人文事俗载体。在民间,制作花灯不仅讲究装饰的吉祥寓意,还非常讲究造型的祥瑞象征,即如其基本形之所以都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是为了体象四时、五方、六合之吉数。在中国人心目中,元宵花灯透射的是吉祥之光,可以驱邪避害,可以为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活福祉。俗谣谓:“务农的人来看灯,风调雨顺五谷登;行商的人来看灯,般般如意家业兴”,红艳的灯彩寄托着中国百姓的美好生活理想。也正是因为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民俗意义,花灯艺术才愈加激发着中国百姓的审美热情。

  花灯艺术的形、色、质、彩,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趣,体现着生活之火、天象之火、祭典之火和艺术之火,由原始混合实用形态演变为审美象征的文化价值关系的发展。历史的厚积和文化的浸润,使花灯超越了灯具一般性的实用价值或观赏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年节活动中既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又有高度文化价值和社会功效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