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广州的守城兵--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盘点古代广州的守城兵

2013年02月23日07:1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古时旗兵合操的东校场,今日高楼林立。

诗书路

七株榕

光塔路

  之前,当我们回顾广州城防工事时,发现广州城在古代战争中的表现还算得上可圈可点,至于几个王朝末期的沦陷,似乎更多地应该归咎于大势。孤城毕竟是守不住的,浮动的人心更是靠不住。城防的得力,一在于坚固的工事,二在于拼命的军兵。

  其实,一直以来,广州不仅是一座繁华的商城,也是一座重要的兵城,长年重兵把守。这从今天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道路名中也可以看出一二。今期, 我们将沿着熟悉的道路,来一次“大点兵”。

  文/记者 卜松竹

  图/记者 王维宣

  今日:广州路名里仍藏有驻军信息

  古代广州城驻军的遗迹至今仍能看到,最著名者应当是较场路。这里本是东校场所在地。校场,是古代中国军队比武、演练的地方。东校场建于明景泰年间,当时设有演武厅,类似现在的擂台之类。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东校场定位旗兵合操的地点。原来占地长约340米,宽约385米,比现在一般规模的体育场要大得多。

  另一处校场在今天的北校场路一带。这处训练场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将军拜音达礼奉命制作了1500支鸟枪装备部队。因为这一带那时“地势宽远,并无村庄”,所以选择作为训练场地。用比较潮的话说,这算是清军的现代化训练场了。

  小北门一带的太华坊,过去曾经有正式名称大马房。这里原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养马的地方。年深日久,马房渐渐倾颓,周围民居四起,所以又有了别名“烂马房”。一度,民居中还有一块荒草丛生的空地,有词曰:“土堆高,一半儿斜阳,一半儿草”。后来空地也被占满了。到了清咸丰年间,当地人把这里改名叫做太华坊,其最初的名字反而被忘却了。

  那么广州人今天熟知的大小马站和大马房是不是一回事儿呢?看来不是。大小马站位于中山路旁,专家考证得名历史应该更早。早在宋代时,广州城内驻有马军,大小马站据推断就是当时的驻军遗址。此外,海珠广场附近的天马巷,现在是一大片精品批发市场,在清代,这里是部队的军装库。仓前街上原有地名石马槽,清代是兵器库。看来广州地名中有“马”者,多与驻军有关。

  熟悉广州历史的人可能知道,黄花岗起义的指挥部在小东营5号,黄兴他们就是从这里打响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所谓小东营,明代为四卫回兵行营之一,是当时为征讨两广的猺人作乱,从南京调来广州的回民部队的驻防地,曾建有清真寺。因为征猺有功,这几支部队的指挥官被封世袭。明末清军破城,行营指挥羽凤麒等三人自杀,被称为“教门三忠”。清代这里逐渐成为民居、街道。这里南通越华路,北通锦荣街,位置优越。小东营5号现在也已经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广卫路有卫边街,得名来自明初设定的卫所制。明代的军制,继承发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点,建立了卫所制。明代的军籍是世袭的,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不但保证了兵源,也满足了军队的供给。洪武八年,设立广州左卫右卫,合前卫后卫旗军,共5000余人。

  古时:秦军官就葬在今太和岗至区庄立交一带

  作为岭南第一都会,广州从来就不仅是一座商城,也是一座兵城。较早期广州的兵力规模和军事部署,今天不大容易考证得精确。但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推想一二:秦汉之交,驻防广州的部队主力应当是由任嚣和赵佗率领的从北方特别是关中一带来的原秦军主力部队,在今天的太和岗一带大片的住宅小区下面,考古工作者们曾经发现大量的秦代墓葬,其中包含大量军人的墓葬。而且随葬品呈现出秦、越与山东六国风格器物混杂的现象,有人因此推断这些很可能就是东征西讨了一辈子,最终埋骨羊城的秦军军官墓葬群。这片墓葬群,一直绵延到今天的区庄立交一带。可以想见,当年的部队规模是不小的。史载50万秦军兵分5路征讨岭南,以平均数计算,有近10万人驻扎在广州及周边一带。

  南越国被汉帝国中央政权消灭的时候,抵抗的将领和部队中,有不少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越人。从战争的结果不难看出,此时南越国军队的战斗力,远不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比。可以推测,长期的汉化过程,让越人部族中原有的兵民一体的部落军事联盟式的遗存消磨殆尽,而受制于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正规部队的训练程度也追不上“中央军”了。

  之后广州一带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辖范围,城市的军事部署与内地其他城市一样,愈加规范化。但唐末黄巢的远道而来的流窜部队居然能在一天之内攻下广州城,活捉节度使,证明当时的广州多少是有些“有城无防”的。这和其商业的繁盛不成正比。之后的宋代,中国的沿海商业中心出现了东移到江浙一带的局面,除了经济环境、航路和水文的变化之外,城市安全感的降低和成熟商业家族、商业网络的巨大损失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

  清代广州日常驻军约5000人

  清代广州城的军队部署,目前是有详细记载的。根据前人黄佛颐在《羊城古钞》中的说法,当时广州老城内归属广东巡抚直辖的驻防部队有两个抚标营,每营人数360人;两组守城部队,每组人数约700;城内有44处堆卡,总兵数680名。此外,广州新城内有一个广州协左营,有兵1191名;石亭巷和老城内的军队驻地及城上守兵,还有约600人;负责西关一带守备的部队,驻扎了120人;在通往顺德、佛山等地的交通要道附近还驻扎有若干16~20不等的小股部队。总计负责城垣及城内守备的部队总数,在5000人左右。用现在兵制来说的话,大约是相当于5个团的实力。考虑到当年广州城的面积比现在的市区面积小得多,军队的密度是相当高了。

  再来看看城外。广州的城外守备和珠江航道的防护,主要是依靠一系列互为犄角的炮台。从黄佛颐提供的数据来看,炮台的守兵通常在12至40人之间。如较近的海珠炮台,驻扎了40人;小北门外一里的观音山炮台,守兵12人。总体上看,广州近郊炮台的驻防部队,是现代班、排级的单位。

  当然这个主要是指平时的守备力量,到了开战之时,部队人数大大扩充,援军也不断到来,广州驻军的数量就远不止此了。

  满汉八旗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越秀区

  广州城的守城军官,一般分为参将、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几个级别,数量不到百人。总体而言,官兵比例还算精炼。在具体的防守责任方面,各个城门、炮台各有侧重。通常情况下,城门的外门由营级军官率领20名左右的部队防守,内门则由满汉士兵防守,估计其中会指定若干小头目。

  满汉八旗对城市的守备,也是负有责任的。那么广州古城内八旗的分布地段,分别在什么地方呢?按照黄佛颐的说法,满汉八旗的地段主要在今天的越秀区范围。如满洲八旗中的正红旗分布在大市街向南的绒线巷、走木巷、竹篙巷、扁挑巷、温良巷、南濠街、西濠街、七颗榕(即今七株榕)、关路巷一带,正蓝旗的地段也覆盖了诗书街,镶红旗在甜水巷、仙羊街,也就是今天的惠福西路一带,距离本报所在地不远;汉军八旗中正黄旗、正红旗分布于光孝路一带,镶白旗分布在盘福路一带,正蓝旗在仓前路、花塔街,镶红旗、镶蓝旗在大北门(今盘福路与解放北交界处)内。今天,这些都是房价最贵的地方。但在当时而言则不然,当时西关外有大量商贾聚集,海珠也是豪门云集,众多的园林、别墅、豪宅分布其间,是精英人士们平时生活的地方。但到了形势紧张之时,面积并不大的广州城,才是他们心中最可靠的依托。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