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内心多么希望父母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这都是我们人力所无法做到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任由自己沉溺于悲喜交集的情感中,而是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尽人事”,即竭尽我们所能去关心、照顾父母,帮助他们提升晚年的生命质量。
□ 徐勤玲
如果我们的父母年事已高,那么如何看待父母的逐渐衰老,如何善待年老的父母,就成了摆在我们做子女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语·里仁》中有一段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子女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因他们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段话描述了子女面对高龄的父母时内心忽喜忽悲的独特情感。家有高龄父母的子女,有谁会没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呢?因此,孔子提倡要对父母尽“孝道”。庄子从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因此他主张“无为”。从庄子的自然观出发看待父母的逐渐老去,能让我们的心态变得达观许多。
从孔子的人伦思想和庄子的自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对待父母比较合理的态度是:知天命,尽人事。所谓知天命,就是懂得父母的年龄逐渐增高、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我们内心多么希望父母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这都是我们人力所无法做到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任由自己沉溺于悲喜交集的情感中,而是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尽人事”,即竭尽我们所能去关心、照顾父母,帮助他们提升晚年的生命质量。
那么,我们做子女的怎样才能帮助父母提高生命质量呢?首先,我们要给予父母生活上的关心和尊重。生活的舒适与愉悦是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密切关注父母的日常饮食起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与父母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有规律,是否健康合理。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生活方面需要改进与提升的,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以渗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抛弃旧有的习惯,形成新的、积极的生活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行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相反,我们要对父母的生活方式予以高度尊重。父母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对他们来说就是适合的,我们切不可把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方式,以为他们好的名义强加给他们,除非他们自己有了改变的需要。对父母生活的尊重还在于,对于他们自己能做的、愿意做的事,我们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做,这样他们内心会有一种价值感。如果我们事事包办代替,则会让他们丧失价值感。对于超出父母能力范围而又必须做的事,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责无旁贷地去做,这样他们心理上才会踏实和安稳。
其次,我们要关注父母的心理状态。按照一般的心理发展规律,人进入老年以后,都会对自己的一生做个回顾和总结,因此,老年人特别爱回忆往事。当父母向我们讲述往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倾听。对于他们自己认为的人生的成功之处,我们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赞誉。当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失误而遗憾自责、悲观消极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把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事件的积极意义,帮助他们走出消极情绪。
最后,我们要帮助父母充实晚年生活。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数,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年轻时终日为生活奔波,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家庭,而自我则被湮没了。等他们步入老年,自己退了休,子女也已长大成人,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心理上极易出现空虚感和无所适从的感觉。我们做子女的要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从观察父母的兴趣开始,通过持久的关注和引导,使兴趣发展为爱好。从兴趣和爱好中,父母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意义。比如,如果父母喜欢书法,那么我们与他们交流时不妨多谈论书法方面的话题,经常欣赏并赞美他们的书法作品。如果父母喜欢烹饪,我们就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菜肴,并且在餐桌上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同时可以把自己炒菜做饭的独特技巧介绍给他们。如果父母喜欢养花种草,我们就可以经常买些花花草草送给他们。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