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海阳大秧歌传承揭秘--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六百年海阳大秧歌传承揭秘

2013年02月11日18:5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山东海阳2月11日电(记者吕秋平 邓卫华)大年初一(10日),山东省烟台海阳市的薛家村阳光明媚。连日积雪已经开始融化,乡间小路走起来些许泥泞,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人们过年的热情:喜庆的鞭炮碎屑清晰可见,亲朋好友串门拜年的络绎不绝。

  63岁的薛福臣本该在家等着晚辈们给他拜年,但今年他一早就到秧歌队集合准备演出了。“往年都是初二演,今年因为邀请我们演出的地方太多了,只好排到了初一。”

  作为海阳市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团队,薛家村秧歌队仅2012年就参与了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成果展、亚洲沙滩运动会开闭幕式等多项重大活动的表演。名声大振后,不少机关、企业、村镇邀请薛家村秧歌队春节期间去表演,演出日程已经排过了正月十五,只好将答谢本村父老乡亲的演出排到初一。

  据资料记载,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最早可追溯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薛家村党委书记、秧歌队负责人薛涵法介绍,海阳大秧歌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气势磅礴、阵型多变、内涵丰富以及角色多样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叫做“士大夫”,是整个秧歌队的灵魂。

  士大夫手拿令旗和拂尘,乐队以及队伍其他成员根据令旗及拂尘的节奏变换鼓点和舞步,几十号演员步伐时快时慢,阵型时方时圆,鼓点时缓时急,不时博得观众一片喝彩。

  薛家村秧歌队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从未间断。目前,秧歌队约有六十人,其中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薛福臣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在秧歌队表演,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秧歌表演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除了专业服装外,化妆的技巧也讲究了许多。“以前就是把眉笔断成几截分给大家自己画画就行了,现在却请来专门的化妆师,要打底、涂色、抹粉化三层。”薛福臣说。

  薛福臣扮演的角色叫做锢漏,是负责修碟补碗的工匠。随着社会的发展,锢漏这个职业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单纯的艺术角色。与锢漏演对手戏的角色叫做王大娘,两人不断往返穿插换位,体现打情骂俏、挑逗嬉戏的生活情景。

  参与表演的四名士大夫演员中,最小的李勇辉仅有15岁。李勇辉今年就要考高中了,参加村里的秧歌队表演也有两年了。“去年大家觉得我演得不错,就一直演士大夫了。”他说。

  队伍年轻化不是薛家村秧歌队的独有特色。在离海阳市区不远的埠南村,秧歌队主力演员也只有十几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来跳秧歌,要不放假了也就呆在家里上网,无所事事。”埠南村村委委员王秀凤说。

  年轻的演员们经常会上网搜索时尚元素,将之融入到秧歌表演中,谢幕时的唱词也不乏“和谐发展”等与时俱进的热词,充满新鲜感。

  薛涵法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带领薛家村以大秧歌为特色开展生态旅游,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收益。

  薛涵法介绍,现在秧歌队演出虽多,但每名演员一年下来的收入也不足万元,大家更多的是图个乐呵。薛家村依山傍水,游客不仅能享受秀丽的景色、呼吸新鲜空气,还能与传统大秧歌零距离接触,自己扭上一扭。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