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讲述了一则关于人与蛇的感人故事——《蛇人》。
话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有一个以戏蛇为业的人,驯养了两条青色的蛇,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二青额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小点儿,尤为灵驯,指挥它左右盘旋,表演动作,没有不如人意的。因此,耍蛇人格外宠爱它。一年后,大青死了,耍蛇人想再找一条来补上这个空缺,但一直没有顾得上。
一天晚上,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里。第二天早晨,他发现竹箱中的二青竟然不见了。耍蛇人非常懊丧,他苦苦地寻找,高声地呼叫,却找不到任何踪影迹象。在这之前,每到了草深林密的地方,蛇人就把二青放到草木间去,一会儿二青还会回来。所以,这次蛇人希望二青能够自己回来,坐着等待。但将近午时,仍不见二青的踪影,蛇人渐渐绝望,怏怏起身打算离开。出门刚刚走了几步,蛇人忽然听见杂乱的草木丛中,传来了响声。他脚步停下,惊奇地一看,原来是二青从草木丛中逶迤而出。蛇人很高兴,就像得到了珍宝似的。他放下肩上胆子,站在了路边,蛇也跟着停了下来;再一看,发现二青后面还随从着一条小蛇。蛇人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了呢,这条小蛇是你领来的吗?”他边说边拿出蛇食喂二青,同时也喂给小蛇吃,然后小蛇畏惧不已,瑟缩不前。见状,二青便用嘴含食物喂小蛇,好像主人请客人吃东西似的。蛇人再次喂食,小蛇就吃了。吃完,小蛇跟着二青都进了竹箱里。蛇人把它挑去进行训练,小蛇盘旋弯曲时都很合乎要求,与二青没什么不同,于是蛇人给它取名叫小青。耍蛇人带着它们到处表演献计,赚了不少钱。
一般情况下,蛇人所耍弄的蛇,以二尺长为限,再大就太重了,需要更换。二青虽然超过了二尺,但因为它驯服,所以蛇人没有马上扔掉它。又过了两三年,二青身长已经三尺多了,它一躺进竹箱,竹箱就满了,于是蛇人决心舍弃它。
有一天,到了淄川县的东山里,蛇人拿出最好的食物喂养二青,祝祷后放它离去。二青走了又返回来,蜿蜒爬绕在竹箱外边。蛇人挥手驱赶它说:“走吧,世界上没有百年不散的宴席。你从此在深山大谷里藏身,将来必定会成为神龙,竹箱子里怎么可以久住呢?”二青这才离去。蛇人目送它远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却又回来了,即便蛇人用手驱赶它,它也不走,只是用头不断地砰竹箱。小青也在里面不安地窜动。蛇人忽然明白过来了,说:“你是不是要和小青告别呀?”就打开了竹箱。小青出来,和二青交首吐舌,好像在互相嘱咐说话。过了不久,两条蛇竟然一起走了。蛇人以为小青会一去不返,但是一会儿小青却又独自回来,爬进竹箱里卧下了,一如往常。
从此以后,蛇人一直都在物色新蛇来代替二青,可是一直没机会找到合适的。小青也渐渐长大,不便于表演了。后来偶然的机会,蛇人又找到一条蛇,也很驯服,但到底不如小青出色。此时小青已有小孩胳膊粗,只差找机会放它入山了。
原先,二青在山中,上山砍柴的村人经常遇见它。数年之后,二青又长了好几尺,有碗口般粗,竟渐渐出来追逐行人,所以行人们害怕,不敢到二青所在之处。有一天,蛇人恰好经过这里,突然有一条蛇像风一样冲出,蛇人很害怕,拔腿便跑,蛇追得更紧,眼看就要追上,蛇人回视,见其额上一个红点,正与二青相同,这才知道就是二青。蛇人放下挑子喊:“二青,二青!”
蛇马上停下来昂起头看了许久,似乎亦认出了主人,纵身绕在蛇人身上,如昔日戏耍之状。蛇人感觉它没有恶意,然而它的身躯太重,蛇人承受不了它的盘绕,跌倒在地呼喊,蛇就放开了他,又用头撞竹箱。蛇人明白它的意思,打开竹箱放出小青。两蛇相见,又用头撞竹箱。蛇人明白它的意思,打开竹箱放出小青。两蛇相见,交缠在一起,许久才分开。蛇人对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相别,只是未得其便,今日又见了二青,你们可相伴而去了,也总算了我一桩心事。”又对二青说:“小青原是你引它来的,今日再让你带它去吧。只是深山之中,不乏饮食,何必搅扰行人?自此以后,切勿再犯,免遭天谴!”两蛇低着头,好像听进了这番话,一同向深山而去,大者前,小者后,所经之处,林木都被它们从中间分开。蛇人站在那里,一直到看不见它们才走。虽不知二青和小青到哪里去了,但从此行人平安无事,再不见大蛇扰人。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