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梅
千古名玉“和氏璧”自秦始皇以后便销声匿迹,其究竟啥模样,千百年来国人一直为之困惑。
璧之本义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是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大璧用以祭祀天地,小璧用以佩挂。对“和氏璧”的模样后人大多顾名思义,作本义解读。山东嘉祥东汉墓里“完璧归赵”的石刻画像中,蔺相如手执白色的“和氏璧”,就是一件比掌心略大的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这可能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对“和氏璧”模样的图像描绘,明代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对“和氏璧”模样描写也同上。对此,当代大多数学者似乎都予以认同。
国人接受关于“和氏璧”的知识教育也如是。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老师辅导用书》中称:“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国内许多旅游景点里,只要有卞和雕塑和画像的,其手中大多执的就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璧。“和氏璧”的旅游纪念品也是这个模样,有些甚至还获得设计专利。
璧之引申义为美玉。查《辞海》《辞源》等一些大型词典,对璧作本义解释后,都提及璧还可以引申为美玉的通称。如“璧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玉”指上等美玉。唐李朝威《柳毅传》中的“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即指用精美的白玉和青玉装饰屋宇。
甲骨文就有“辟”字;金文中始有“璧”字。“辟”字左上部“尸”如屈膝而跪之人。右部“辛”为刑刀象形。左下部“口”乃施刑后的伤口。故“辟”字意为以刀劈人,大刑也。“辟”与“玉”上下组合成“璧”,可解读为片状美玉。
中国地质学先驱者章鸿钊先生早在《石雅》一书中就写道:“古之称璧,不必皆为环属,如夜光璧、璧琉璃皆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璧”的定义是:“瑞玉,圆也”。过去还认为其解释得太笼统,如今细想,不无道理。
只要稍加认真地研读战国《韩非子·和氏》一文,就不难从中找到“和氏璧”啥模样的答案。卞和于楚山得玉璞后,三献楚王。第一次是“奉而献之历王”;第二次是“和又奉其璧,而献之武王”;第三次献文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现在许多研究文章和文字资料中对这段文字解读成:文王于是叫玉匠剖开玉璞,发现里面是一块宝玉,就琢成了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笔者的理解是:文王于是叫玉匠清理其皮壳,果然发现里面是块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得宝和命名一气呵成,其间哪有雕琢宝玉成璧的只言片语?
卞和三献,第一次称“玉璞”,第二次改称“璧”,第三次玉璞去皮壳,得宝玉后,即命名为“和氏之璧”。从这个近似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中可知:“和氏璧”只是清理了皮壳,没有进行过任何雕琢加工,故其模样应与自然产状时的玉璞大抵相同。
《韩非子·解老》曰:“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天生丽质的东西,是无须人为加工修饰的。当代玩和田玉的人,对一块玉质和品相皆佳的籽料,绝不会轻易去雕琢成器。因再精美的雕工也会有瑕疵,还不如玩“原籽”来得好。“和氏璧”可能就是这样一块“原籽”。
然而,“和氏璧”究竟啥模样,学界至今未能给出一个较明确的推测或较完整的说法。每每看到“和氏璧”被描绘成平圆形、中间有孔模样的图像和文字时,一种无奈之感油然而生,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爱玉民族的一个莫大遗憾!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