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的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有一个场景写到大侠郭靖在不计其数的围城蒙古官兵面前,使出“梯云纵”的无上轻功,跃上了襄阳城墙。蒙古人很敬重好汉,因此虽然郭大侠是敌人,还是热烈鼓掌。
攻城与守城,是中古时代战争的终极模式之一。广州是大城市,而且成名很早。有人口,有钱粮,自然就有垂涎者,也就需要城防。从历史上来看,广州城防在有据可查的2000多年中总体表现还算不错,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西洋人精准的炮火才彻底洞开了广州城门。
文/ 记者 卜松竹
今日西门口昔为古瓮城
广州目前已经发现的瓮城就在今天的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交界处的西门口。古时这里正对今天荔湾一带的商贸和交通旺地,防卫任务自然格外繁重。2010年,这座经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后被剥露出来的明代城楼的部分遗址被整修,周围安排了小小的通道和连廊,成为城区中一个虽别致但不怎么起眼的景点。最出名的城楼当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这是明代开国功臣朱亮祖镇守广州时修建的,在历史上,海外的商船远远在珠江口便可望见镇海楼,也就知道离广州不远了。
广州的护城河,包括东濠、西濠,都曾经被改作暗渠埋入地下,近年东濠涌经过整治重见天日。而作为南城屏障的珠江,从有史可查的汉代以来一直在岸线南移,所以旧时据山临水的城垣胜景,今天已难以想象。
那么历史上的广州城有多“坚”呢?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以越秀北宋城遗址为例,墙体两侧包砖厚度各有3米,据推测城高约在10米左右。城墙的建设是边夯土边包砖,并且专门从外地运来黏性较好的山冈土,施工扎实。而且早在宋代,广州外围已经建起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8个兼具军事和商贸功能的外围据点。明末反清部队对广州的最后几次反攻,也都是依托这类据点进行的。
广州的老城基本都被拆完了,但现在走在广州周边的古村落中,从一些围龙屋、村寨、土堡的建筑中,还能看出古代中国城防最基本的形态。
从南越到明清,已发现20处古城遗址
根据历史记载和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今人可以勾勒出广州古城的轮廓:任嚣建城时中心在今广州仓边路一带;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向南拓展至江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中心干道摇摆到今天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宋代广州拓展到今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明代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第二次扩建是在老城南增筑新城,最终确定下东到大东门(越秀中路),西到大西门(人民路),南到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北到越秀山-小北一带的城市格局;清顺治三年(1646年),广州城南界又延伸至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一线。
从近年广州考古发掘来看,广州目前已知的与古城墙有关的遗址有近20处,著名者有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和唐代城墙遗址,就在如今的商业旺地西湖路光明广场内;东汉、晋、南朝三代城墙遗址,在如今中心城区的教育路东侧、中山五路南侧。此外还有旧仓巷东汉、晋、南朝、唐代城墙遗址,仓边路的唐宋城墙遗址,越秀北宋代城墙遗址,长塘街西侧南汉宋代城墙遗址,文德北路东侧宋代城墙遗址,广仁路宋代城墙遗址,德政中路南汉、南宋水关遗址,宋代六脉渠遗址,越秀山明城墙遗址(镇海楼及周边)等。
科普:机动灵活的城防体系
一座所谓“坚城”至少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
首先当然是城门。事实上,作为进出城市通道的“城门”可以被视为一个小的城防系统。通常情况下,像样一点儿的城市,这个部分都是通过瓮城、城楼、箭楼这些阻拦和攻击设施组合起来的。瓮城是位于城墙外,连接大城墙,包围并保护城门的小城。守军可以对进入瓮城的敌人从高处四面攻击。城楼除了展示城市形象之外,主要是作为瞭望台和指挥所。箭楼顾名思义,是向外放箭用的。
接着是城墙上设置的防御工事,一般而言有马面、敌楼、墙台、角台、角楼等。
为了防止敌人爬城,城墙上会设置城垛、悬眼、基砖等。如果有强人克服险阻登了城,在城墙顶的内外侧,还修有与垛口平行的矮墙,分别叫做女墙和城堞,目的是限制敌人在城墙上的活动空间。
此外,城内有马道,供骑兵快速机动;城外有护城河,延缓攻城方的活动速度。城外还可能安排一些瞭望堡垒和突前火力点,它们与上述种种结合一体,就构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固城塞。
让古城消失的不是枪炮,而是马路和楼房
历史上和广州有关的大规模城市攻防战,除了南越、南汉、南宋、南明的导致政权更迭的战役外,还有晋末的卢循之役、唐末的黄巢之役、北宋的侬智高之役等。几次“亡国”之战,历史大势已成,孤城难守,非城之过。在正常情况下,广州的城防还是相当值得信赖的。
卢循出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门阀世族范阳卢氏,在晋末起兵进攻广州城,城内对手是著名的廉吏吴隐之。吴隐之拒守百余日,长子吴旷之战死。404年十月初九深夜城陷,吴隐之被俘。从围城时间上看,这位名门之后,是费了很大的气力的。当然这和吴隐之治理岭南有成效,士兵和民众卖命也有关系。之后卢循率军10万北上伐晋,遇到强敌刘裕,不敌,南退时又被刘裕先行抄了广州(番禺)大本营,遂败亡。
北宋的侬智高从广西起事,一路势如破竹,进抵广州城下时部队已经发展到5万人之众,但面对广州的坚城深壕,围攻57日而不能克,只好转军北上,向湖南方向移动。几个月后,他遇到了宋廷从西夏前线急调南下的名将狄青,连战不利,退到大理国避难。最终被大理国朝廷处决。
广州城防比较不给力的事情发生在黄巢起义中。这位唐末的落第进士率领的起义军,从福建一路南下(一说从江西)仅仅用了一天就攻陷了广州城,生俘广州节度使李迢。依托广州的资源,起义军的10万大军得到了补给。但广州城陷落对于这座商都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史载黄巢对广州城“蕃坊”内的外籍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被杀人数说法不一,有说20万人,有说10余万,但研究者们大都认同,以广州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和经济规模,外籍人口应当相当可观,伤亡一定不小。此外,根据一些阿拉伯文献的记载,黄巢的部队还摧毁了广州城内外的桑树和蚕丝生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广州出口海外的丝绸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广州的城防到清末的时候多次受到海盗袭扰,但除了城外遭受破坏,海盗对城垣之内几乎是没有破坏力的。直到西洋人的到来,古城的防卫功能遭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即使如此,在革命党人的起义过程中,广州的城防仍然是最令人头疼的障碍之一。最终让广州古城消失的,不是枪炮,而是马路、电车和房地产。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