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汝章在广东进行表演。
武术动作示意图
精于太极拳和八卦刀法的武术名家傅振嵩
精于太极拳和八卦刀法的武术名家傅振嵩
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热映,使人有机会一窥上世纪初期武林宗师的风范。电影中一句“五虎下江南”,更勾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五虎下江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五虎”后来的去向如何?日前,原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蔡李佛拳的传人董德强、当年“五虎”成员之一傅振嵩的孙子傅文龙,向记者讲述了广东武林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本专题文:
记者张映武、叶成云
广东人也曾追捧霍元甲
西方人曾误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事实却是,几乎每一个中国男人都曾做过功夫梦,幻想自己开宗立派,或者追寻一代宗师,行侠天下。令我们“羡慕”的是,100年前的广东人,还真的有这个福气。
20世纪初的中国,受“东亚病夫”国耻刺激,民间尚武之风盛行。1910年,一代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聘请各地名师,公开教习武术。消息传开,举国沸腾,从东北到岭南,自认为有绝艺在手的各派好手,或者有心见识更广阔天地的学武之人,聚集上海。李佩弦、郭子硕、黄爵珊,这些有名字可查的广东“武人”成了“追随”霍大侠的幸运儿。学成归来,广州、佛山的青年子弟开了眼界,第一次见识到鹰爪拳、螳螂拳、谭腿等北派技艺。
“南北拳术有了交流,但是,因为地域、传统、民众喜好这些原因,这时期的广东人,绝大部分还是去本地的武馆学习南拳。”原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蔡李佛拳的传人之一董德强告诉记者。
“北腿”的威力为广东人承认,要在霍大侠逝世之后。始作俑者,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绿林省长”李福林。
1918年,旧桂系军阀经过混战,掌控了广东军政大权,军营中开始盛行“以武练兵”。这一点很合广州“福军”总司令李福林的胃口。出身绿林的李福林派人从上海精武会聘来拳师叶凤歧、杨琛伦来军中,还提议组建广东精武体育会。经过短暂的筹备,1919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珠海戏院正式宣告成立了,各界名流四千多人到会捧场。至今,这个声势浩大的“武林大会”,仍然被后世“武林”子弟津津乐道。董德强介绍,精武体育会最初选址在广州桨栏路宁波会馆,后迁到今天的人民中路附近。来自上海精武会的霍东阁(霍元甲之子)、沈季修、叶凤歧、李占风等纷纷南下,林荫堂、孔昌、李彬等本土名师参与其中,“南北流派齐聚广州,这是广东近代武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拳南传。”董德强说。
十二路谭腿、八卦掌、太极拳等北派武术是如此新鲜,迷踪拳、杀手锏、龙凤双刀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腰扎红腰带的武师溜达大街小巷,如同今日的明星一样享受着人们崇拜的目光,各大机关团体、大中小学纷纷邀请他们上门、开练,比武更是家常便饭。到1925年春,精武体育会在广州已有弟子三千,佛山、汕头分会先后开办。
轰轰烈烈“下江南” 风光不过两个月
近代武术的命运,与上层人士的喜好紧密相连。1929年,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李济深在南京观摩了“中央国术馆”的武术“国考”,热情澎湃,考试刚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邀请考试中表现不凡的武术家万籁声、李先五随他同返广州。他心中有一个宏大的设想——筹备两广国术馆。
有了重量级人物的推动,事情就一马平川。1929年3月,两广国术馆在广州市东较场马场成立,宗旨是“提倡中国武术、普及两广国术”,馆长是来自自然门的万籁声。国术馆成立后,傅振嵩、顾汝章、李先五、万籁声、王少周5位北派名师联袂南下,是为武林中人八十多年来津津乐道的“五虎下江南”(另一说“五虎”为傅振嵩、顾汝章、耿德强、万籁声、王少周)。他们连同岭南本土名家林荫堂、刘续封、张礼泉等组成教学团,公开授艺。各路精英荟萃一馆,一时风头无两。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国术馆很快发展到11个研究班和9个特别班,兼收男女学员。
董德强说:“其实,当时还有不少其他北派的宗师集体南下,‘五虎’具体是哪几位宗师,本身就有不同的说法。因此,‘五虎下江南’这个称号可以说是‘北派南传’的一个符号象征。”
但好景不长。从一开始就依靠个别上层人士资助的两广国术馆,注定了难以摆脱政治的漩涡。两个月后,国民党内部纷争,拨给武馆的经费突然中断。失去了经济支持的两广国术馆被迫解散。“虽然成立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但这次南北拳师汇聚交流,使八卦掌、太极拳、查拳、螳螂拳等北派拳种在广东扎下根来。”董德强告诉记者。
“官办”的国术馆解散了,民间的武馆蓬勃发展。几乎就在同时,五十多家武馆挂起了招牌,前来习武的人,既有工人、农民,也不乏机关单位人员、商人。
尾声:太极名家公园献艺后与世长辞
据董德强介绍,两广国术馆解散后,万籁声、王少周等北派名师另寻出路,但也有不少北派名家继续留在岭南传艺。1929年6月,顾汝章、王少周在文德路组建了一家“广州国术社”,接收了原两广国术馆的部分子弟;擅长武当拳的李先五留在广东精武会授武,后来则潜心研习太极,有《太极拳谱》存世;万籁声则辗转多地教学自然门武术,1945年后长居福州。
正如电影《叶问》、《一代宗师》所展现的一样,1937年风云突变,日寇侵华,民间兴旺的各派武术遭受重挫。广州、佛山沦陷,一度遍布街巷的武馆相继停办。古老的武术难以抵挡侵略者,民众迫切需要的是子弹和枪炮。
一度轰轰烈烈的“五虎”,至此各奔东西。一直留在广州的,只有一位傅振嵩。据傅振嵩的孙子傅文龙介绍:“1928年,爷爷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担任八卦掌总教师,两广国术馆成立后,应邀南下广州,从此扎根。”在广州,傅振嵩结合南拳的一些特点,陆续创立傅式太极拳、太极闪电拳和八卦推手,形成了傅家拳刚柔相济、舒展灵活的独特风格。
“五虎”的最后涟漪,发生在1953年。
当年4月26日,傅振嵩应邀到广州岭南文物宫(现文化公园)进行表演。这一天正是星期六,文化公园康乐场看台上座无虚席。72岁高龄的傅振嵩一袭白衣,佑髯如银,太极闪电掌腾挪跌宕,一套动作打完,掌声如雷。在观众再三要求下,傅振嵩不顾年迈又从头表演了一遍。当晚回家,老人有些眩晕,不小心滑倒而休克。送到广州市工人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溢血。五天后,老人与世长辞,他潜心研习的八卦拆手、八卦门石球等绝技,没有来得及传给后人。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