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人均不到七元钱”--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一顿饭“人均不到七元钱”

2013年01月24日02:4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黑 洞 新华社发

  新华社西安1月23日电(记者 陈晨 李华)清炒西葫芦、酸辣土豆丝、青菜炒蘑菇、辣椒炒肉,两小盘豆瓣酱和腐乳,一份锅盔馍,这是记者和当地干部一起,在陕西省泾阳县一间“廉政灶”上吃的一顿饭。

  “这一餐的成本总共是40元,咱们6个人吃,平均一个人不到7元钱。”泾阳县三渠镇党委书记卢炜告诉记者。

  22日13时许,结束上午采访的记者跟随当地干部,走进三渠镇政府院内的“廉政灶”。不足60平方米的餐厅内,布置着三张圆桌和二十几把塑料凳子,其中一张桌子上摆放着盐、醋、辣椒等调味品。餐厅的墙上挂着几块“廉政灶”监督检查制度的展板。

  “公务接待范围包括上级部门检查、会议用餐、洽谈合作事项、投资考察人员”“单额单餐限额15元以内”“公务接待一律不供烟、酒”……展板上这样写着。

  “这既是我们全镇干部的机关灶,也用来接待各级检查。12月初,省委巡视组检查工作,也是在这里吃的饭。书记县长来了,就是一碗臊子面、一个馍、几盘家常菜的事。”卢炜说,自从2010年10月建起“廉政灶”,乡镇的接待费用一下子降了一多半,从每年3万多元减少至现在的1万多元。

  从事了十多年的乡镇工作,卢炜曾经为“接待”这件事“颇费脑筋”:“在镇上的饭馆吃吧,平均下来每个人都得30多元,还得上烟酒,经费就控制不住。在‘廉政灶’上吃,家常菜,吃得快,不喝酒,还不耽误工作。”

  “来,进厨房看看。”“廉政灶”的主厨祝西凤掀开帘子,招呼好奇的记者“参观”。20平方米的厨房,看上去与普通农户家的厨房差不多。压面机放在墙边,咸菜、辣子、锅盔、土豆丝摆了一案板。

  祝西凤操着铲子,边炒菜边说:“没有公务接待时,中午就是炒两个菜,主食是面条或馒头,干部拿自己的碗筷打一份吃。有接待时,按照八个人上四个菜的标准,再加一点我们当地的豆瓣酱、腐乳。”

  不仅是接待大大简化,“廉政灶”也让乡镇干部的生活更加便利。记者了解到,泾阳多数“廉政灶”为干部每天提供两餐,9时一餐,14时一餐,与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完全吻合,以保证群众来乡镇办事时干部在岗。三渠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娇说,因为随时都有老百姓来办事,接待大厅每天少则接待20名群众,多时则有四五十人,根本脱不开身,用餐时,工作人员都会轮流去“廉政灶”解决吃饭问题。

  泾阳县纪委工作人员介绍说,2010年以来,泾阳在全县13个镇全部建立了“廉政灶”,与过去在营业性餐厅接待相比,公务接待费用降低了20%以上,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据了解,陕西省自2006年在咸阳市试行“廉政灶”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

  时评

  “避风”心态仍存

  岁末年初,正是各种会务宴请的密集期。“作风问题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可能反弹。”专家强调,执行八项规定不能一阵风,关键看行动。

  记者在安徽、上海、海南等地一些党政机关了解到,除了总结会、开局会、务虚会、职代会等重要会议,其他表彰会、团拜会、茶话会、联谊会等,已经少了很多。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前会风、吃请之风已明显改观,但也有些干部存“观望”“避风头”的心态,认为“吃饭送礼的‘潜规则’没那么容易改变。”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个别地方在公款接待时存在饭后“最后一道菜”:每人送中华烟一盒,这种风气没有杜绝。

  相对于明目张胆的大吃大喝,一些隐蔽吃请送礼现象开始抬头。范围减小,行踪难找,花钱不少。

  一家国企负责人说,原先宴请上级领导,到星级酒店是不成文的规定,现在就改在自己单位的“食堂”宴请,厨师是高级酒店的,档次也不低。

  一些单位公款送礼、送卡,靠熟悉的“定点饭店”混作餐费走账,个别机关单位的定点接待饭店甚至搞起了两个点菜单。记者在海口市一家川菜酒店的菜单上看到,佛跳墙每位338元,三支虫草炖水鸭每位698元,服务员表示公款消费的菜单价格要高些。

  制定一个好的规定不容易,把好规定落到实处更不容易。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要杜绝那些逢迎浮夸、劳民伤财的事,就要对照八项规定,查找本地区本部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把改进作风与解决好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作风是否切实好转,还是要老百姓说了算。

  (据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