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业在磨刀
在运河畔的南鼓楼街,叮叮当当的打刀声打破了这条小路的宁静。
打刀人孙运业从炉子里夹出烧红的坯子,放到石板上用铁锤敲打,这仅仅是30多道程序中的一环。在他看来,打刀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个技术活,每一步都很讲究。
孙运业今年50岁,从12岁就开始学习打刀,祖辈六代都是打刀人,独立打刀已经30多年了。
22日,记者见到他时,他一脸的煤灰。天天在炉火边打刀,孙运业的脸色被熏得发黑,很难洗干净。身上穿的蓝色衣服也蹭了一片碳黑。
“打刀需要下料、加钢、锻打、冷砸、剪形状、打砂轮、磨刀刃、上刀把等30多道程序。”孙运业告诉记者,每一道程序都很有讲究。比如,胚料要根据刀的大小和重量来选,不同的刀要选不同的钢材。火候的掌握也很关键,如果火候过了,刀容易脆,不经用;如果火候不够,刀口就容易卷。
除了制作刀具,孙运业还加工镰刀、斧头等铁器。如果只打刀,生意肯定不会很好,或者经营不善就倒闭了。孙运业说,只要顾客提出要求,自己就会琢磨如何加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有时吃饭都会想着打铁的工艺。
市民刘女士到店里取刀,看到刀刃有一定的弧度,她不断地说“谢谢”。“我到超市、商店买不到这样的刀,用这样的刀切出的藕形状比较好看。”刘女士笑着说。
在孙运业的记忆里,运河两畔曾有400多家打刀的店铺。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有叮叮当当的打刀声,北到哈尔滨,南到苏杭两州的商人云集到这里,景象繁荣。后来打刀的店铺逐渐消失,现在全市也没有几家打刀铺了。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