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难民营:谁抚触目创伤--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缅北难民营:谁抚触目创伤

2013年01月22日07: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孩子渴望和平。

做饭引来了一群孩子。

克钦村民离开拉咱市。

难民营设施简陋,卫生况状堪忧。

孩子缺少食物。

  缅政府宣布停止军事行动后双方战斗仍继续

  10多万难民缺粮少药精神创伤无法估计

  实探缅北战火(上)

  一场紧挨着中国西南边陲小镇爆发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引起国内多少关注,至少,在精英云集的微博世界里,缅甸政府军(以下简称缅军)与克钦独立军(以下简称克钦军)之间的这场战争,并不是什么热门话题。毕竟,战争,已经离我们太远太远了。

  但是当我们走进小镇那邦,听到仅仅一河之隔的那个国家传来的隆隆炮火声,看到那些逃离家园奔走逃亡的人们,耳闻对面时刻发生的生与死的情状,战争的创伤实在是触目惊心。经历者们一声感叹,做中国人真好,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则深刻感悟到:和平,实在是太珍贵。

  今天我们带来缅北难民营的报道。明天将刊出战争带来的影响。

  文/记者李钢、李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月14日,三发缅军的炮弹落入了拉咱市区的街道上,3名平民当场被炸死,还有数人被炸伤。此外,缅军的炮弹还多次落入中国境内。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与缅甸的拉咱市紧紧相邻,拉咱市是克钦独立军的总部所在。为了躲避炮火,大量难民聚集在了拉咱附近的难民营中,小部分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克钦族边民,则来到中国境内的那邦镇暂避一时。

  据记者了解,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最新一轮冲突自2011年6月爆发以来,致使10多万克钦族人流离失所。克钦地区的7万多人,分散于40多个难民营,而这些难民营多分布在中国边境一线,为的是提升安全指数。与中国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隔水相望的缅甸边境一线,分布着许多难民营。远远望去就如一个个大大的帐篷,不同的是难民营的“帐篷”聚居的人数超乎想象。

  难民营的生活拮据,住竹板房,一家蜗居在3、4平方米空间,一天一人分1斤大米,除此之外便无其他,一日三餐,无油无菜。缺医生缺药品缺设备,难民不敢生病。难民营卫生状况堪忧,传染疾病也无从检测……

  一天一斤粮

  三块石头搭起一个灶台

  克钦卫生部副部长排恒翁估计,10多万难民中,3万多人位于缅军控制地区,而在克钦地区约7万多人,在克钦军总部拉咱的难民就多达20000余人,“难民原本在当地村寨种庄稼,战事爆发后,枪弹无眼便避难而成为难民。”

  目前,7万多名难民分布在40多个难民营中,大的难民营人数几千,小的几百人,排恒翁透露,难民营大多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这些地带较为靠近拉咱,“能够得到克钦政府更多的照顾。”边境地区交通方便,同时还有更加深层次的考虑,“靠近中国也更安全”。

  竹篾、木合板支立成为房屋栋梁,棕梠叶一盖便是屋顶,木板一隔就成各家“独立空间”。

  这便成为安置难民的临时住所。至去年联合国难民署捐赠了铁皮后,难民才有了遮风挡雨的一片天空。滇缅难民协助会发起人张胜其在难民营服务了近一年,他见证了难民的蜗居,“一家5、6个人所处的空间约3平方米,就像身处小木箱里。”私人厨房理所当然成为奢侈品。

  “三块石头搭起一个灶台,锅往上一放就是厨房。”在张胜其眼中,厨房相当简易,而且是公用的。

  事实上,对于难民,厨房似乎也无太多用武之地。排恒翁坦言,成年人每人每天发1斤大米,小孩每人仅半斤,“能吃饱”。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而这些大米还是从克钦军军粮中“抠”出来的。难民想要吃菜只能自寻他法。张胜其感叹,难民只有大米,没有油没有蔬菜,在饭里撒上些盐巴都难能可贵。

  滇缅难民协助会志愿者Olen形容难民的饮食“太单调”。在难民营的难民无法自给自足,张胜其介绍,难民营所在的部分土地还是中国商人让出,无法进行生产。

  排恒翁也坦承,难民长期缺乏营养,已出现浮肿、孕妇流产、娃娃体重不足等现象。

  男子上前线

  难民营中都是老弱妇孺

  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魏小姐,在战事爆发后,千里迢迢地从北京赶到了拉咱,身为志愿者的她,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为当地的人民做点什么。

  “我们一共有五个人,来到拉咱后,看到的情况非常糟糕。”缅军的炮弹落入拉咱市区,造成3个平民死亡后,出于安全的考虑,魏小姐和同伴们暂时退回到了那邦镇,但是在他们离开的那片土地上,却有着数万名由于战火,而逃离家园的难民们。

  缺医生缺药

  对大病束手无策

  粮食已成为难民的当务之急。而医生、医疗器材与药品的短缺也威胁着难民的健康。“拉咱市区2万多难民,只配有4名医生。”张胜其一言道出医务人员紧缺的现状。小的医务诊所,基本没有医生。外来的志愿者分担着医生的部分职责,帮病人量体温,治疗感冒、发烧等常规小病,对大病也束手无策。

  对此,克钦政府也做出一些努力,对2岁以下的儿童注射预防针,而得了重病、大病的难民由公家出钱送中国治疗,排恒翁透露,还曾送产妇到瑞丽接受剖腹产手术。张胜其表示,送中国的费用高,“能去治疗的人毕竟只占少数。”

  Olen也说,只有最大的街洋卡难民营有医院。难民营卫生状况有很大问题,去年有医疗队诊断出难民营“结核病严重”。

  难民营的医疗器材也存有大缺口,对传染病无法检测。张胜其说,特别急切需要一台CT机和核磁共振设备。

  在紧张的局势下,卫生条件堪忧的情况中,难民似乎能做的更多的是自求多福。

  在难民营中,Olen观察到,难民多为小孩、妇女、老人,青壮年男子都上前线战斗去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问题研究专家熊丽英补充道,战事持久,战士损失大,克钦军为扩充军员,不仅青壮年男子,成年女子也应征入伍。克钦政府领导人以民族主义号召大家,克钦族团结度高,骨子里有同仇敌忾的情感。

  难民营的难民基本不外出,也并无工作可做,就一直待在营中。小孩则去上学。排恒翁透露,在难民营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由克钦妇女会负责管理。老师由政府出资聘用当地大学毕业生,或由志愿者担任。

  食物很短缺

  主食是清汤漂着菜叶

  难民营中的生存条件极其艰苦,虽然拉咱当地政府和克钦军都会拨出一部分的资金和物资来供应难民营,但是当地政府和军队本身也面临着物资极度缺乏的困境,所以,能够用来供给难民营的,也只算是勉强维持而已。

  “这里的人,根本就没有食用油和粮食蔬菜的供应,曾经有一次拉过来了几吨土豆,但没过几天,这些土豆都被难民吃光了,所以食物非常缺乏,我在那里看到的是,所谓饭,无非就是清水之中漂着几片菜叶子而已。”魏小姐希望,能够有机构对这里的难民营进行紧急的援助,帮助这些老人和孩子们渡过难关。

  最让魏小姐等志愿者担心的,还是在难民营中开始流行的传染病以及细菌感染。

  “情况相当严重,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是怎么传染开的,但是应该是在难民营中有传染源,造成了传染病的传播,此外,那些从前线回来的士兵,由于长期在山林中作战,气候又非常湿热,所以身上带有病菌,在难民营中探望了亲友之后,造成了双向的交叉感染。”

  并且,由于克钦族本身的生活习惯的问题,当地人患有肺结核病的比率非常之高,在缺少检查设备的情况下,发病率还不为人知。直到去年一支外国医疗队来到这里,并且带来了相关的检查设备为当地人体检之后,这一情况才为人所知。

  在复杂的难民营环境中,各种肠道疾病也是常见,很多人都患有痢疾等病,但也只能是自己苦挨着。

  与难民营面临的严重健康危机相对应的,是这里的医疗机构、设备和人员的极度缺乏。

  在拉咱中心医院,仅有三名医生,其中一名是克钦族的当地医生,另外两名是国际志愿者,而在一些难民营中,则是零星有些医生志愿者。

  无检查设备

  弹片无法从体内取出

  “那些从前线下来的身负重伤的士兵,他们要照顾。”魏小姐说。

  但是即使是这些伤兵,当地的医生所能做的也非常有限,因为在没有任何检查设备的情况下,那些伤兵体内的弹片和子弹的位置都无法确定,也就更不可能进行外科手术来将其取出了。

  “我看到了大约有200多个伤兵,其中不少都是肢体被炸断了的,基本上来说是一种等死的状态。”魏小姐非常无奈,“如果有抗生素等药物的话,他们的情况还会稍好一点,但是根本没有抗生素,而且,如果弹片和子弹取不出来,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注射疫苗,随后发生的破伤风,都会夺走这些年轻士兵的生命。”

  战争带给人的精神创伤,同样在难民营中随处可见。

  一些年轻人,由于身体的原因,而无法上战场,但是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来自不远处的炮火和枪弹声,这些喧闹的声音,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导致精神失常。

  而一些伤兵,由于脑部受伤,造成了一些神经性的损伤,虽然生命可以维持,但是其行为和情绪都处于非正常状态。

  而对于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而言,能够将那些重伤员照看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更加不可能顾及这些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

  “最想回家”

  难民的秩序与尊严

  Olen在难民营当志愿者也近1年了,他注意到,难民在难民营情绪稳定,秩序良好。他解释说,难民逃难时大多是整个村寨一起逃亡,在难民营中也是群居。而克钦族人多信仰基督教,每个难民营都有教会,帮助他们维持心态平和。

  即使是流离失所,克钦族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前两天,Olen与同伴给难民们送去新鞋,数量非常大,每人都有一双,但穿的人却很少。后来,Olen得知,难民明白“穿上新鞋意味着难民的身份”。结果许多难民都没有穿。

  “虽然这部分人数不是太多,但让我有些震惊。”Olen也是事后读懂了难民这守卫尊严的举动。

  而难民对家的渴望同样感染着Olen。Olen陪同国内一些爱心人士前往难民营探望,并问难民“最想要什么?”在场的难民商量了一下,给出的答案是“最想回家”。虽然,难民的家或许已在战争中面目全非。

  这让Olen深感意外,在如此缺粮缺药的情况下,他原本以为,难民最想要的是这些物资。结果没想到,难民对家是如此渴望。Olen不由地感叹“回家最好”, 同样他也盼望“战争早日结束,难民可以回家”。

  希望之地

  一水之隔的那邦

  难民营与中国边境只有一水之隔,靠近拉咱,炮火无眼,难民营也身处险境。

  在难民安全方面,克钦政府似乎也有心无力,“难民安全不能保证。”排恒翁直言不讳,预防与警备则是保障难民安全更切实际的一道防线。克钦政府在难民营挖了一些防空洞,一旦战事告急,炮弹即将来袭,则通过电话告之,让难民做好安全准备。

  中国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在中国这边才是安全的象征。打工、投靠亲人是避难的常规选择。排恒翁介绍,服务员、看场是克钦人较为常见的工作。他表示,在和平时期这也是正常务工往来,而在战时,这部分人数也未过百数。

  那邦的景颇族与克钦族同宗同源,跨境边民往来省亲也是常有之事。投靠亲人,也成为克钦人避开祸事的另一种选择。也有克钦人选择寄居那邦边境小旅馆。

  多家宾馆工作人员透露,已人满为患。事实上,无论何种方式,能够进到中国边境避难的人毕竟是少数。Olen介绍,能够通关跑到中国的多半是“有关系、有资源”的。必须有合法证件才能通过边境关卡。

  云南省社科院缅甸问题研究专家熊丽英分析,不管是否有战事,缅甸有务工人员进入中国,在边境做生意也很多年。从目前情况来看,缅甸边民的进入,基本上对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而政府对难民潮有规划,影响也会相应减弱。

  战争现状:

  交火仍在继续

  在拉咱市区可以清晰地听到枪炮声

  虽然缅甸政府宣布从19日起,停止对克钦军的军事行动,但是记者从一些渠道获得的消息是,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族独立军之间的交火仍在继续。在那邦镇上,多日以来一直都能够听到不间断的枪炮声,虽然其间有过短暂的消停,但是这几天,枪炮声又起,而且距离克钦军总部所在地的拉咱市越来越近。

  宣布停火当天发生恶战

  记者从一些渠道获悉,就在缅甸政府宣布停止军事行动的当天,在缅甸克钦邦拉咱市的外围发生了一场恶战,300多名缅军先遣部队推进到了距离拉咱市区仅有数公里的地区,但是在这里遭遇了克钦军的阻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火。据称,这支缅军的先遣部队被打死200多人,其余被俘虏。

  根据当地人的介绍,双方目前战斗的主要争夺点是一个名叫卡娅的山头高地,由于拉咱市区处于山凹之中,如果这个高地失守,那么缅军就可以居高临下眺望拉咱,也就等于是拉咱失守,因此,双方都投入了重兵,争夺这一高地。

  从双方的装备上而言,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克钦士兵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仅仅是一些老旧的AK47步枪和105榴弹炮,而缅军装备要先进很多,至少在战斗中,能够获得战机的协同。克钦军所能依仗的,只能是对于当地山地环境的熟悉,以及骁勇的性格。

  一群高地争夺战

  缅军与克钦军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双方之间是时打时停。2012年12月4日,缅军就派出地面部队,在武装直升机的配合下,对驻守在“腾密”公路上的克钦军展开了攻势。12月14日,缅军再次进攻拉咱地区的外围地区,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天方告结束。

  至1月上旬,缅军开始对拉咱地区进行空袭,并且集结大量的地面部队,准备围攻拉咱。

  1月8日上午10时,拉咱攻防战正式打响。至1月16日晚,战斗仍然在激烈继续。据称当晚,缅甸政府军调集了一个战指(团级单位,约400余人)又两个营的兵力,沿江而上,增兵拉咱前线地区,使得缅军进攻卡娅高地的兵力达到了11个营,兵力规模翻了一倍。

  17日早晨,缅军就对卡娅高地发动了猛烈的炮击。缅甸政府军通过不间断的武装直升机的运输,能够获得充足的武器弹药和后勤补给。

  炮击之后,17日18时,缅军出动了战斗机对卡娅高地进行轰炸,地面部队开始向卡娅高地推进。据记者从前线方面获知的消息,在受到克钦军的阻击后,缅军的进攻未能得手。至18日,缅军开始改变进攻方向,从另外一侧进攻克钦军防线,当天8时,双方的战斗在距离拉咱市区几公里的地方打响了。此时,在拉咱市区内,可以清晰地听到炮声乃至步枪射击的声音。

  与此同时,卡娅高地的争夺战也仍然在继续,缅军继续对高地进行猛烈的炮击,山头上浓烟滚滚,爆炸声震耳欲聋。并且,缅军还继续利用战斗机,对高地进行轰炸,但据称,在轰炸中,缅军的战斗机误炸自己人,造成缅军士兵200多人伤亡。

  截至记者发稿时,双方的战斗并未停歇。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