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庄:东坡手书“读书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王舍人庄:东坡手书“读书堂”

2013年01月22日04:27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玉皇大帝想提携善良的青年屠夫王常为神,遣太白金星点化。老神仙拿出一个纸包,对王常说,你杀生造孽,要消除罪孽,有两个办法,要么把这包毒药撒到水井中,让全庄村民为你分担罪孽,要么自己喝了。王常接过毒药喝了下去……

  王舍人庄:东坡手书“读书堂”

  2013-01-22 作者: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宋艳丽 本报通讯员 张 颖 来源: 大众日报

回龙寺遗址

读书堂石碑拓片

  ■ 地名故事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宋艳丽

  本报通讯员 张 颖

  在中国,有不少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地方,他们或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或是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名人,例如很多城市都存在的“中山路”、“中山公园”,就是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

  在济南东北隅,有王舍人镇,王舍人镇中有王舍人庄,镇与村皆以“王舍人”命名,那王舍人究竟是谁呢?1月16日,我们探访王舍人庄,追寻地名的来历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扑朔迷离“王舍人”

  王舍人庄在古代是东去山东半岛的要道,商贾往来,店铺林立,经济发达,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舍人镇退休老干部于立志告诉记者,王舍人庄原来称作鲍城,是春秋战国时候鲍叔牙的封地,城东的鲍山、鲍叔牙墓、盛传管鲍分金的分金桥等都昭示着这座古老村落的悠久历史。到了汉代,有一个姓王的舍人居住于此地,才改名为王舍人庄。舍人,就是一个古代官名,官职不高。

  在热衷王舍人庄历史文化研究的村民李珂勇那里,我们又得到了另外的解释。他告诉记者,王舍人庄在隋代之前称作杂货店,唐贞观年间做过中书舍人的王玺告老还乡,在这个地方居住。王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将这个地方改名为王舍人庄。

  然而,王舍人庄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据说,很久以前,王舍人庄有一青年王常与老娘相依为命,他是个屠夫,每日寅时,早早起床杀猪,同时叫醒母亲,焚香烧纸,祈祷神明庇佑众生。王常杀猪卖肉,从不短斤少两,卖剩下的常常接济给穷人。这一家的为人处世被灶王爷看在眼里,他向玉皇大帝汇报,望提携王常为神。玉皇大帝恩准,委派太白金星下界点化。

  老神仙点化后来到王常家,拿出一个纸包来,对王常说:上天发现你每天杀生,造下很大的罪孽,要消除罪孽,有两个办法,要么把这包毒药撒到王舍人庄的每眼水井中,让全庄村民为你分担罪孽,要么就自己把它喝了。王常一想,自己的罪是杀生造成,应由自己承担,于是把毒药包接过来就喝了下去。王常死后,被安葬在王舍人庄正北二里地之处,其灵魂随神仙直奔天庭。玉皇大帝念其乐善好施,封他为王灵官,专管道教的护法之神。王舍人庄的乡亲把王灵官的坟修得齐齐整整,坟前立一石碑,并建一小庙形式的神龛。

  李珂勇说,在王舍人庄确实曾有一座王灵官墓,不知王舍人究竟是谁的村民,认为墓主人王常就是王舍人。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他上小学时曾到王灵官坟前玩耍,那时候坟头已经没有了,只有一通石碑和一人多高的神龛树立在荒草野坡上,石碑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弹痕,字已经看不清了。后来,生产队平整土地,王灵官坟的遗迹彻底消失。

  以上种种推测至今不能决断,或许这种无奈就是孔子所说的“文献不足征”。由于时代的久远以及资料的缺乏,对于王舍人究竟是谁,生活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北宋诗人孔平仲的《王舍人庄》一诗来看,北宋初年,王舍人庄就已经在历史上存在很久了,但是更为深入的内容就像这座日益远去的古城一样渐渐朦胧。走在王舍人庄古老的街道上,看着道路两旁因旧村改造倾圮的院墙,我们只能尽量想象它昔日的繁华。

  太宗回銮榻古寺

  王舍人庄大街北侧,有一处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学校——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校园里有一座荒弃的回龙寺。

  我们来到回龙寺仅存的大殿前,只见被铁栅栏围绕的大殿坐北朝南,前出厦,皆为黑瓦,正脊十分明显,屋顶上遍生蓬蒿,六柱五间,柱子上的红漆已经剥蚀,露出木头的纹理。整个大殿在一米高的月台之上,檐柱下的格子雀替比较简朴,柱子顶部有龙首雕刻,处处显示出古朴的气息。大殿的前方是一片空地,空地前种着几棵粗壮的松柏,还有一棵沿着柱子攀爬的紫藤萝,健硕的藤干交织在一起,弹奏着生命的最强音。

  回龙寺后墙上嵌着一块碑记,记载着回龙寺悠远的历史:“据清雍正年间的重修碑记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丽(今朝鲜半岛)得胜回銮,幸过此地,曾安行宫,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特建寺纪念,取名回龙寺。”碑记旁挂着一块白底红字的“危险建筑,请勿靠近”警示语,诉说着这座寺庙的古老与沧桑。

  李珂勇说,回龙寺在1949年时被当时的历城县县长岳伯棻改为历城简易师范学校。1962年,他在这里上学时,已是历城中学,回龙寺这个院子是校长院,回龙寺正殿则是当时的阅览室。

  王舍人庄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除回龙寺一度被改为学校外,宋代张揆、张掞二兄弟的读书堂早在清代就一直被用作学校。从清代康熙年间一直到解放后“读书堂”都是作为义塾供村里孩子读书用的。义塾一直办到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扩大教育,重新建起了王舍人完小。义塾为王舍人庄地区培养了大批知识人才,功不可没。

  据李珂勇介绍,读书堂是张揆、张掞二兄弟读书的地方。张揆、张掞,祖籍范阳,都是北宋时期的进士。张揆担任过北海县尉、大理司丞、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齐州知州等官职。张掞担任过益都、掖县知县,后来官至户部侍郎。

  “张氏兄弟饱读诗书,品行高尚,成为乡邻争相效仿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凭吊。苏东坡就拜访过王舍人庄上的读书堂。”李珂勇说,熙宁十年二月(公元1077年),苏东坡被罢到密州,顺路看望在济南任职的弟弟苏辙和黄庭坚的舅舅、时任济南知府的李相晤。听说自己仰慕的张掞,故居就在附近的王舍人庄,遂去拜谒,并挥毫题写了“读书堂”三个大字,拓片保留至今。

  近年来,旧村改造,读书堂故居已经被夷为平地,好在北宋元丰庚申年(公元1080年)王临与清光绪五年(公元1869年)陈永修题写的两通石碑被保留了下来,记载着厚重的历史。

  县衙小驻留沧桑

  与王舍人大街垂直相交的一条街叫朝山街,名字是时任历城县县长的张贺元改的,当时一并改名的还有望县街。之所以改名叫望县街,是因为这条街远远地可以望见历城县衙。

  原来在1936年,为避免市政府和县政府同处一区的境地,历城县政府从济南市区迁出,新的县政府地址选在了王舍人庄。张贺元主持了县治迁移的工程。经过新的布局和修建,新历城县政府落成于王舍人庄以北,即今天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所在的位置,并比对济南城中的街道,重新命名附近街巷。

  迁移工程全部结束后,张贺元命人镌刻了一通六棱石碑作为纪念,并请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题写了“县治更新”四个大字,刻在碑上。在李珂勇的引领下,我们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楼后面的济南医学博物馆大门西侧,看到这通六棱碑刻。碑前种有一棵带刺的常青树,碑身几乎全被遮住。

  拉开树枝来到碑前,看到碑身大约高两米,已断为四截。碑身上覆碑帽,下有碑座。在碑体一面刻有“县治更新”4个大字,落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韩复榘题”。其余5面刻满碑文,记录了民国时期历城县政府搬迁到王舍人庄的历史。

  碑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城县政府移治王舍人庄碑记》,介绍了历城县历代的沿革,并说明了县治迁移的原因,最后对迁移过程进行了记录。第二部分是正文——《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文》,文头及文尾与序文类似,中间部分是对王舍人庄的详细介绍,为“鲍左山人撰”。最后一篇是《跋文》,对县治迁移的益处给予评价,撰文者为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

  历城县政府在王舍人庄的历史虽不长,却留下了斑斑印记,当时县政府的院墙依然保存着。黄色的土墙高大厚重,墙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孔洞。据李珂勇介绍,这面墙约5米宽,由石头、糯米、泥土混合而成,上面完全可以跑吉普车。这些都是子弹孔,是1948年济南战役留下的,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里挖子弹。

  带有时代特色的街道名称、千疮百孔的土墙,以及被保存下来的石碑都见证着王舍人庄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